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的家乡扎兰屯市是镶嵌在广袤的呼伦贝尔大地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里历史文化悠久,景色秀丽,人杰地灵,被誉为“北国江南”、“塞外苏杭”,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相似文献   

2.
跨文化交流中常会有交际的一方或双方错认了说话者所赋予的文化意值而产生了文化信息的误解。这里我要比较中西方恭维语及应答的差异。中国文化一向以谦虚为美德,所以一个人得到赞扬时常说:“不,不,我还差得很远”或“哪里,哪里”之类的话,而在英美文化中英美人总是把别人的赞扬视为对自己成绩的肯定,以“ Thank you”或“ Thank you for your encouragement”作为答谢语。因此当英美人听到中国人说“我还有许多缺点,做得还不够,希望多多帮助”时常感到中国人虚伪和自卑,而中国人对英美人得到赞扬后报以的“谢谢”时常常感到英美…  相似文献   

3.
一天,我去某文化单位参加一个活动,竟然发现了两个错别字。一个出现在大楼门口挂着的一块牌子上:“XX市4421工程蓝球基地”,“篮”错成了“蓝”。另一个出现在会议室的墙壁挂着的宣传报上,那里有一句陶行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的话,但这里把陶行知写成“陶行之”,让人哭笑不得!我想:一个“文化单位”...  相似文献   

4.
北京语言大学素有“小联合国”之称。在这里学习、生活的每个同学都能在日常生活中领略各国不同的文化风情。作为一个中国学生,我有时也会有种种错觉,感觉自己置身异国他乡;我常常从外国朋友身上看到他们民族文化的缩影,而我的外国朋友们也和我分享他们在中国的种种疑虑或是喜悦。  相似文献   

5.
我生在柴河边,长在龙首山下。记得小时候,妈妈第一次带我登龙首山,我看见许多穿着不同、各异的外地人。我问妈妈:“他们为什么到龙首山上来呢?”妈妈说:“龙首山不仅景色迷人,还象征着中华。”从那时起,我幼小的心灵中深地打下了这样的烙印:龙———中华民族的种子。春天,这里山花烂漫,夏天,这里层峦叠翠,秋天,这里红叶金果天,这里银妆素裹。云雾缭绕的清晨,龙首山像一条巨大的青龙在凌空飞腾;月光朗照的夜晚,龙首山像一条美丽的银鱼在碧海徜徉。旭日东升,她变作一条金龙去戏“宝珠”,夕阳斜挂,她又化作一道彩虹…  相似文献   

6.
黄荣华 《语文学习》2010,(7):105-107
于漪老师从事基础教育工作至今已有60年。60年来,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其他教育活动,如报告、著文、审编教材等,她始终将“文化”视为语文教育的命脉,由此也形成了她独特的“文化视野”。在全球化席卷世界之时,在多元文化大碰撞、大融合之时,在中华文化面临严峻挑战与重大机遇之时.今天的中学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师应当有怎样的“文化视野”?我们期待“于漪与文化视野”这一话题下的系列探讨文章.能在这一方面给今天的语文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所老校——她1902年创办,至今已经走过了105年的风雨历程;这是一所名校——100多年的历史积淀,一代代教师薪火相传,在江苏乃至全国小学教育界,她独树一帜,形成了以“童心母爱”为核心的校园精神文化。她的名字叫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众多学子心中,她是他们心灵憧憬的地方,她还是他们终身眷恋的地方。是什么让这所百年老校让人如此心驰神往?是什么让这所百年老校让人如此梦绕魂牵?我们这里解读的,就是她的“名师-名校”密码。  相似文献   

8.
一说起“春节”,石家庄市草场街小学五年级学生胡德玉就来了兴致,她不仅能说出“春节”、“守岁”、“年画”、‘拜年”、“春联”等民俗的由来,还能背诵几首历代名家写的关于“年”的诗词,俨然一个“春节知识小专家”:她说,这都是因为学校开展了“节日文化大餐”活动,现在,她和同学们都知道我国各个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等,还知道许多少数民族节日和世界各国的节日,都像传统节日知识的“小专家”。  相似文献   

9.
有女生曾经这样说过,“我想象中的男生宿合很晚才得安宁,一帮人喝酒、打游戏、玩扑克,没完没了,这大概就是男生宿舍的‘文化’吧。”如果“文化”可以按照这位女生的说法来理解.那男生宿舍就称得上是文明和文化的发源地了。这里不仅文化灿烂,而且历史悠久呵。以下是本人根据自己多年的职校生活观察。整理出来的一点有关男生宿舍的小见闻.希望各位喜欢。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通州市有一个千年古镇——石港,这里渔歌唱晚,人烟阜盛。这个凤凰栖息之所,这片南宋名臣文天祥滞留之地,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我有幸出生在这里,从小就生活在戏迷、诗迷、花迷、书法迷之中,接受着“民间艺术”的熏陶。这为我日后的语文学习和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古镇的文化传承让我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挥洒自如。感谢故乡,是她深厚的人文滋养使我保持了对文化的追寻、对精神的追寻和对语文教育的执著。也许正缘于这种对故乡以及故乡文化的真爱,我才选择了语文,选择了做一名语文教师。我热爱语文。有了她,我的人生倍感丰富而…  相似文献   

11.
我的孩子叫静静,今年8岁,上小学二年级。平时,她的话挺多,而且还挺有深度,像个大人似的。可是,一碰到课本上的“看图说话”,她就傻眼了,不知道该说什么,即使说出来,也干巴巴的,毫无生气。于是,我决定训练她写日记。这天,我赠给她一个精致的笔记本。她高兴万分,爱不释手,问我:“妈妈,这个本子好干什么?”我说:“写日记。”“啊!我不会写日记。”“我教你。”我知道,对于一个8岁的孩子来说,写日记确实挺难,为了鼓励她,我在笔记本扉页的留言版中写道:静静:希望你打开心灵的窗户,把自己想说的话,想做的事,在这里悄…  相似文献   

12.
一点运气     
她把一束鲜花放在火车站的书摊上,选好一本杂志,然后打开钱包。那束花开始向边上滑去,我伸出手去将花挡住。她当即对我嫣然一笑,接着拿起杂志和花转身走了。当我上了火车时,又在车厢里见到了她,她旁边还有一个空座位。“这里有人坐吗?”我问她。她抬起头说:“没有,你请坐吧。”这样我就坐了下来。我想与她交谈,但又找不到话题,真是可笑。可是我就抬头看行李架。她的那束花放在上面,还有她的蓝色小提箱。我看见小提箱上印着她姓名的缩写字母Z·Y。这个名字不多见,我心里想。火车开动了,驶出站台时,她站起身来推窗子。“等等…  相似文献   

13.
“请问有人在吗?”她怯生生地、试探性地问着,“有人在吗?现在这里有没有人?”“……”“好久没来了。是啊,是好久了……”没人理会我,于是我开始自顾自地与自己对话:“好久没来,想不到这里都变了。”  相似文献   

14.
奉献与索取     
当初冬的斜阳抹下干枯的树干时,我轻轻地踱到亚马逊丛林的边缘,折下一缕悲闷的草丝,慢抚一片苦念的花瓣。我轻轻地跪在那消逝的树边,向着远方的夕阳问道:“我从北冰洋的深处漂到这里,却怎么不见她那垂美的黑发?”夕阳拽着晚霞向我应道:“她奉献了她的美丽,而人类索取了她的生命,她走了,走了,向着那无尽的生命去了。”  相似文献   

15.
我的课堂教学是比较民主、和谐与宽松的,几乎每一个学生都知道“提出一个问题比得出一个结论更重要”这句话,因此,学生在课堂会无所顾忌地暴露自己“学习的原始状态”,会无所顾忌地提出很多的问题。今年我带的是四年级,有一个叫朱黎音的小女孩刚刚转来,她好像不太适应这儿的氛围,回答问题总是怯怯的。我为了使她尽快放开自己,尽快适应这里的学习,上课时我经常给她机会,鼓励她答,鼓励她问。孩子们也非常懂事地和我一起鼓励她。她的胆子慢慢地放开了。有一天,我复习“单产量”这个数学名词时,给学生总结道:凡是树上结的、地上长…  相似文献   

16.
老汪     
读初三的人不知是不是都像个白痴一样又傻又脆弱,动不动就哭丧着脸,用什么“自信自卑”的词语来砸自己。老汪居然从头到尾都看到这样的我,蠢死了,真够她受的。只在某趟无聊的公交上想过她。为此曾感内疚,我是不是缺心少肺的人?妈妈在那个夏天叹息着为我找“那个关系很好的老阿姨”作为数学老师时摆明告诉我,她不止想让老汪提高我混帐的数学成绩,还想让她治疗我所谓的“心理障碍”。讲到这里,我必须声明,至于后来我的“心理障碍不治而愈”是因为我根本没那回事,而不是因为谁谁谁的教诲。另外,我曾经梦想的自己正是我所见的老汪的…  相似文献   

17.
戴继华 《语文知识》2014,(12):37-40
【课堂实录】 柳咏梅老师:一篇小小的《散步》,有很多美点值得我们欣赏,下面我们就来寻找《散步》美在哪里。 倪润博:“母亲摸着孙儿的小脑瓜……”这里可以看出“我”的母亲还是很爱“我”的儿子的。有两处可以看出,当“我”说走大路后,母亲却说还是走小路吧。她虽然身体不好,但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孙子,还是要求走小路了。第二,她摸着孙子的小脑瓜说,这里用“摸”这个动作,表现出母亲对孙子的抚爱。所以,美在奶奶对孙儿的爱。  相似文献   

18.
当索拉问我这里的冬天下不下雪时,我正在为我小说中的主角流泪。我看了她一眼,说:“你等着吧!等我的作品以喜剧收场的时候,就会下雪了。”她瞟了我一眼说:“安德,你不要以为我不知道你从来只写悲剧。”我笑着合上手中的厚本子,盯着她,“所以,这里不会下雪。”“还是我们那里好,每年下雪。”“你觉得你有成绩可以回馈江东父老吗?”我问他。她狠狠瞪我一眼,“你  相似文献   

19.
在文化上,赛珍珠认同自己的中国身份,但中国人并不认同她;她的美国血统决定了她的美国身份,而美国却没完全接纳她。她不能像一般人那样拥有单一而又确定的文化身份,因而内心里总有种无“家”可归的焦虑。她终生都在寻觅和重建自己的文化身份:一个中西文化的融合者、沟通者。这正是她从事写作和中西文化交流工作的强大心理动力。  相似文献   

20.
生逢其时     
《招生考试通讯》2012,(10):I0014-I0014
广东卷: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