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陕北志丹方言中的“敢”既是助动词,又是测度副词。特别是作为助动词,可兼表主观意愿和客观可能,与普通话相比用法更多样,使用频率更高。文章联系其他方言和近代汉语的研究结论,在共时描写、比较“敢”的语法功能的同时,着重从历时的角度对表“客观可能”之“敢”的来源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陕北志丹方言中的“敢”既是助动词,又是测度副词。特别是作为助动词,可兼表主观意愿和客观可能,与普通话相比用法更多样,使用频率更高。文章联系其他方言和近代汉语的研究结论,在共时描写、比较“敢”的语法功能的同时,着重从历时的角度对表“客观可能”之“敢”的来源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的确”一词为考察对象,从历时的角度考察了其副词化过程,认为词义的主观化、句位的改变和分界消失是导致“的确”语法化的重要机制。在此基础上从共时角度分析了“的确”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得出的结论是在历时演化和共时平面上都体现了主观化的印记。  相似文献   

4.
"还行"是人们日常交流时的常用语,但对其研究尚待深入,以北大语料库为基础,共时方面考察它的语法规律和常用原因;历时方面考察它文献应用上的古今流变,发现"还行"是个多义词,其模糊义产生较晚,需用语境加以限定。这对深挖被忽视的语言,研究"语境"的制约和教学都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郑雷 《现代语文》2006,(9):34-35
语法化的研究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一个是历时的角度,将语法化视为语言演变的一部分,考察语法形式的来源、形成和发展的途径;一个是共时的角度,将语法化视为一种句法和语用现象,考察在日常语言使用中决定语法关系的各种手段。语法化理论(Hopper&Traugott)认为,语义相宜性和特定的句法环境是诱发一个词汇语法化的两个必要条件,然而并不是满足这两个条件的词语都一定会语法化。语法化受多种机制的作用会呈现复杂的状态,表现出程度上的不平衡性,因此在共时的平面上往往可以窥探其历时演变的轨迹。本文就试图通过共时的分析来构拟动词“看”的历时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6.
战浩 《文教资料》2014,(6):22-25
在汉语史中,“有些”经历了一个从短语到词的发展过程。本文系统梳理“有些”的词汇化过程,并根据“有些”在现代汉语这个共时平面中的反映,分析不同用法下的“有些”的词汇化程度及等级。探讨其词汇化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沈雕 《考试周刊》2009,(11):42-43
词汇作为一个系统。可以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对该系统进行观察。传统语言学的研究主要是从共时角度对单个词语的考释.本文将从历时的角度分析词汇语义变化的原因。词汇语义变化和万物变化一样是内外因共通作用的结果。本文认为词汇语义变化的内因是人的认知思维尤其是隐喻思维,外因是社会历史因素、外来词等。  相似文献   

8.
在汉语语法史的视角下,探讨了“就是”词义上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在使用大量语料库的基础上,考察兼类词“就是”多种词性的共时表现及历时演变轨迹。采用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详尽地解释了“就是”从先秦两汉时期到明清时期语料历时演变特征,考察了“就是”共时平面的语义、语法表现。通过分析“就是”作为副、连、助兼类词的词汇化和语法化的过程,展示“就是”从短语到助词整个虚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从耒阳“得”字的句法位置及语义的角度出发,在共时平面描述并分析了“得1、得2、得3和得4”的用法,并且涉及与之相关的一些句式.它们具有与普通话一致性的同时,在词汇和语法意义方面有其自身特色.最后从语义相关度原则和语法化程度原则考察具有相关意义的“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站在历时的角度说明“偶尔”与“偶然”在词类上的关系,并比较其各自构词语素“尔”与“然”的内在涵义.考察它们句法功能的历时分布。同时也从共时角度分析二者跨类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修辞现象词汇化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是产生新词新义的重要途径; 只要对此进行历时的分析和共时的考察,便可找到它在新词新义中的表现特征、类型 和自身固有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共时平?上几种同形异构的“但凡是”“大凡是”间的差异进行梳理、辨析,认为:在作范围副词时,“但凡是”的“只要(就)”义多,表一种条件限定;“大凡是”的“所有(都)”义多,表一种类聚统括。“但凡是”还有连词用法,表“如果”。“大凡是”还有语气副词用法,表言者预测。二者语法化动因和路径不同。作为参构语素的“但凡”“大凡”,诱发前者语法化的机制是跨层重组、语义沾染;诱发后者语法化的机制是状语的句法位置、语义泛化。二者语法化过程中都伴随着意义的主观化。“但凡是”与“大凡是”的历时演化轨迹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3.
近义实词“旅行”和“旅游”都先后经历了偏正短语的词汇化,自身的演变和受日语等的影响,从及物动词演变为不及物动词。“旅行”在当代的复兴多半是受日语的影响,“旅游”在现代的复兴则和社会背景密切相关。二者共时的使用特点是和它们的历时发展分不开的,对二者简明实用的辨析内容的确立和教学编排要围绕它们的词汇化演变。对外汉语中近义实词的辨析和教学要注意结合:共时和历时。  相似文献   

14.
词汇语法化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现代汉语中绝大多数的介词都由古代的动词语法化而来,由于语言发展的不平衡及虚化过程的渐进性、复杂性,介词与动词一直存在着交叉、纠葛。词汇化是由短语到词的过程,而语法化则是词性由实到虚的过程,是一个词语的发展历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从共时、历时两个层面对"根据"进行考察,并在跨语言的角度上进一步探讨"根据"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试论《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子”字后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汉》中“子”的处理根据读音分为实语素“子”和后缀两类。后缀是“子”的虚化用法。虚化“子”从共时角度来看具有层次性,从历时角度来看具有渐变性,前者反映后者,后者又是前者的根源。“子”的虚化分析建立在对83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语料统计的基础上,由现状的分析溯源到历史的产生和发展,提出考察虚化的三个标准:词义的泛化、虚化,结构的固定化和语音的弱化。共时研究和历时考察的目的是对辞书编撰中“子尾”词的释义和分类处理提供规范标准。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重点考察了运动事件研究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视角和主题。我们认为:1.相对于框架语义学,认知语义学理论更具有解释力;2.与词汇化模式相关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从共时的角度来看,词汇化模式存在类型等级性;从历时的角度看,词汇化模式存在演变动态性。  相似文献   

17.
偏正复合词作为从语法结构上对汉语词汇的分类,其内部成员之间语义关系丰富多样,以中心语为核心,探讨名词性和动词性中心语的偏正复合词内部语义关系,从共时的语义凸显和历时的词汇化角度解释不同语义关系形成的原因,成为对汉语偏正复合词进一步认识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敦煌变文》的词汇很有特点,对于构建科学而系统的汉语词汇史有着重要意义。在此,择取其中表“击打”义的九个常用动词,通过共时比较与历时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些动词进行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三个结论。  相似文献   

19.
本文考察了"V不得"词汇化在现代汉语中的共时表现和在古汉语中的历时反映,分析了"V不得"词汇化的机制和动因以及共时和历时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伪定语构式"N1+的+N2+V+得+R"一直受到各个学者所关注,各学者尝试用各种不同理论对其进行解释,如从认知与生成的角度,或者从共时与历时的角度来分析其形成机制。本文认为此构式是词汇压制,即动词压制所致,且补语R的语义指向和语境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