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理性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理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理性意识、理性能力、理性精神的教育。理性对于个体和社会发展有重要价值,理性教育对于主体人的批判意识、生存能力和完整人格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切实采取措施以改变我国教育中理性教育缺失的状况。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就业过分集中、自愿性失业和不诚信等现状,指出学生个体理性与社会集体理性的冲突是根本原因。并从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的冲突理论出发,理顺了就业中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提出实现两者统一的途径与措施,要完善正式制度,确保社会公平公正;建立思想意识形态的激励机制,克服个体理性的缺点,走向集体理性,确保个体个性与集体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个体理性是指个体基于自身利益所追求的至高无上的个体价值,而集体理性是指为了维护集体利益而所追求的至高无上的集体价值,包括高利润,内部稳定和成员公平等价值。个体理性是为集体理性服务的,集体理性也要照顾到个体理性,当然有时可能会牺牲个体理性。本文论述了行政管理中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提出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尽量做到两者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以理性人假设为其逻辑出发点,区别于经济人假设.理性人假设以严格的工具理性计算行为成本-收益,抛弃了经济人假设中的行为动机与道德价值考量.但是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理论中过多强调经济组织与集团成员个体的自利动机而造成理性人与经济人的混淆,由此导致学界认为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解释力薄弱,不能解释经验生活中慈善与宗教组织等大型集团的运行.研究发现,澄清奥尔森理论中的自利与理性、选择性激励和道德性激励的关系,可知利己与利他、选择性激励与道德性激励在集体行动理论中的统一,这极大丰富了奥尔森集团理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5.
理性是否既凸显个体生命意志、又强调规范的存在形式,这是现代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情境理性理论主张将理性情境化,试图解构先验理性、消解先验主体。这在忽视主体间性问题的同时,还导向了极端怀疑主义。基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批判性重构,哈贝马斯分三步重建了自身交往理性的逻辑体系,意图克服先验意识哲学和情境理性所面临的难题。从本质上看,弗洛伊德侧重理性的功能,强调个体的生命意志;哈贝马斯侧重理性的规范性作用,强调理性规范的存在形式。然而他们二者均未能建立起一种真正实践意义上的理性。  相似文献   

6.
根据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市场经济理性可分为两大部分:个体理性的社会理性。个体理性包括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经济理性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伦理理性。个体的经济理性是市场经济得以繁荣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动力,而文化伦理理性是促使市场经济机制形成和完善及维持市场公平和公正运作的重要因素;社会理性从社会普遍的整体利益出发,追求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从而建立健康、完善的市场机制。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社会理性为市场的良性运作制定各种市场竞争规范。其二,社会理性为促使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合理使用经济杠杆进行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7.
自启蒙运动以来,理性主体成为现代西方教育的核心理想和根本原则。而对于理性主体的批判并未动摇其根本地位。马克思主义对于理性主体的批判,加深了对理性主体的理解,而后现代主义对于理性主体的批判,在其有效的情况下,是一种自我否定的批判。因此,理性主体应该是正在走向现代化的中国教育所关注的中心。  相似文献   

8.
理性是人的本质特征,源起于人的历史性存在,是指导人类参与生活实践活动的智慧,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崇高追求。一方面,理性促进个体形成卓越的生活方式,实现道德“内化”;另一方面,理性也为公共生活的秩序维护贡献了力量,从个体道德走向公共道德。科技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工具的理性化,导致了道德教育的异化,道德教育日趋边缘化、功利化,个人也丧失了主体性。重塑理性精神必须依赖教育启蒙。  相似文献   

9.
“理性时代”开始于文艺复兴对理性的倡导.完成于德国古典哲学建起的一个个理性思辨体系,即从笛卡尔到黑格尔时代。理性至上是近代哲学的基本特征。理性至上标志着以人为本的认识论取代了上帝创世的本体论、然而,理性至上从理性以人为中心起步,终于走向了自己的反面:人以理性为中心。康德哲学则坚持理性以人为中心原则,高扬理性批判大旗摧毁理性论的一切形而上学,打破了理性神学,使哲学挣脱本体论.真正实现了哲学向主体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博弈论中的理性问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博弈参与人是理性的”,这是博弈论的公设,然而理性人假设却导致诸多博弈困境。“有限理性”的博弈主体往往不能或不会采取完全理性条件下的最优策略。博弈主体间的策略均衡往往是通过学习调整的结果,而不是一次性选择的结果,而且即使达到了均衡也可能再次偏离。分析有限理性博弈主体的博弈问题必须发展不同于完全理性博弈分析的专门分析框架。进化博弈理论从参与人群体出发,以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从群体到个体的局部动态法来分析博弈参与人的决策行为,由此得到的结论能够更加准确地描述现实人的行为。  相似文献   

11.
张敏 《岱宗学刊》2000,(1):70-73
“理性时代”开始于艺复兴对理性的介导,完成于德国古典哲学建起的一个个理性思辨体系,即从笛卡尔到黑格尔时代,理性至上是近代哲学的基本特征,理性至上标志着以人为本的认识论取代了上帝创世的本体论,然而,理性至上从理性以人为中心起步,终于走向了自己的反面;人以理性为中心,康德哲学则坚持理性以人为中心原则,高扬理性批判大旗摧毁理性论的一切形而上学,打破了理性神学,使哲学掐脱本体论,真正实现了哲学向主体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理性是人的本质特征,源起于人的历史性存在,是指导人类参与生活实践活动的智慧,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崇高追求.一方面,理性促进个体形成卓越的生活方式,实现道德“内化”;另一方面,理性也为公共生活的秩序维护贡献了力量,从个体道德走向公共道德.科技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工具的理性化,导致了道德教育的异化,道德教育日趋边缘化、功利化,个人也丧失了主体性.重塑理性精神必须依赖教育启蒙.  相似文献   

13.
哈定(G.Hardinn)提出的公共地悲剧反映的是每个人从自己的理性出发而造成的集体行动的悲剧,它说明了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间的冲突。就社会总体而言,人类社会一直存在着集体行动悲剧的威胁。社会的进化就表现在经由"公共产品"与"道德",对集体行动悲剧的克服上。这就是社会进化的或文明的逻辑。  相似文献   

14.
奠定在个体理性基础之上的西方经济学基本假设之一的“经济人”假设,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面临着无法克服的困难和危机。而哈贝马斯交往理性的引入,完成了由个体理性向交往理性的范式更替,成为化解困难和危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重新建构了“家庭教育”这一概念与行动。家庭教育已经成为一项涉及政府、社会、父母与儿童等多元主体集体合作的行动。在集体行动理论视域下,促进家庭教育行动是政府、社会、父母与儿童等不同主体理性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文化认同和共同利益夯实家庭教育集体行动的信任与合作基础,家庭教育行动主体间的利益分歧和价值张力引发集体行动离散。促进家庭教育进步需要以治理责任整合调适主体价值与利益,统一集体行动,遵循集体行动的价值逻辑、组织逻辑与制度逻辑。家庭教育进步统一集体行动的关键在于以共同愿景来夯实家庭教育集体行动的合作基础、以新图式重塑家庭教育集体行动的合作机制、以完善的法律制度提升家庭教育集体行动的合作动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新时期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着力点,应该是塑造干部的理性思维,使干部的行为从感性走向理性,从经验走向科学。围绕这一论题,文章从时代呼唤理性的干部、需要与现实的反差及干部理性的塑造三个方面展开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土地征收问题是当前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利用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可以为解决当前征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理论参考,以走出征地过程中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矛盾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语用意义的理解不仅需要推理语用主体的交际意图,还需要分析语用主体生成和理解话语的理性依据.本文以《金牌调解》话语为语料,从理性的认知、工具和价值三个维度分析主持人、当事人和调解人的语言使用,从而论证了理性在语言使用中的体现.本文将这种反映在语言使用中的语用主体的理性定义为语用理性.它是语用主体语用能力的根本体现,是主体...  相似文献   

19.
世俗社会的法律创制活动都是通过立法过程由立法者完成的,立法者为所有受法律调整的个体行为制定法律,因而立法者是法律制定的前提和基础,成为立法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立法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本文基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视角下,立法者是受所立之法约束并享有最终立法决策权的“去个人化”的、民主政治的产物,立法者作出的行为不仅受到内部利益动机的驱使,而且受到外部立法制度机制的约束。立法者通过内部偏好与外部制度的合力,基于立法程序制度进行利益博弈,达致形成利益共识而制定法律规范,解决了集体行动的困境,实现理性的个体行为产生集体理性的能力,从而为形成的立法决策结果提供正当性与合法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教师理性精神的缺失,直接对学校公共生活和个人生活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教师的理性精神不仅是一个学校走向和谐、自由和民主的关键,而且也是教师个人自由自觉地形成个人的生存意义的关键。理性精神是一种理性的心理体验,更是一种强烈的情感状态或信仰。教师的理性精神表现为对卓越、完满的、善的教育生活的探寻。教师的理性精神的生成离不开在教师理性精神的自我修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