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少年小说与动物小说创作著称的儿童文学作家金曾豪,拗不过乡土江南的蛊惑,情不自禁地以《蓝调江南》表达了对自己儿时江南的喜爱。金曾豪在这部作品里倾注了一以贯之的感悟力和灵气,为读者构建起一个以“蓝调”为指称的充满情味和况味、宁静而和谐的诗意江南。推开那扇“蓝调江南”的木格子窗,读者便会明白那个金曾豪念想的少时水乡小镇是如何铺就了他柔软而完整的性灵,并被那样一种美好的人性、淳朴的乡情、宁静的意境所打动。  相似文献   

2.
刘士林认为,北方话语哺育了中国民族的道德实践能力,而从江南话语中则开辟出这个以实用著称于世的古老民族的审美精神一脉。江南话语是中国诗性话语体系的一个专门执行审美功能的元叙事。要使江南按照它的本来面目在当代世界中澄明出来,一种关于江南话语的语言本体论意识是惟一的桥梁。徐雁平认为,以学术和文学为特色的江南世家图景的绘制工作,才刚刚开始,它的展开与深入,必须建立在对清人诗文集和家谱族谱等文献的梳理排比基础之上。只有在注意到每个诗学世家的不同性(如海宁查氏、德清俞氏)的同时,又能以多视角观照问题,才能绘制出细节丰富的江南世家图景。朱逸宁认为,在江南文化的发展史上,晚唐五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阶段,因为正是在这一时期,江南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文化现象和人物,江南的精神气质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并从此开始取代北方成为中国诗性文化的象征。耿波认为,在明清时代的江南城市文化语境中,士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变成了互利互惠的组织化。士人之间互通声气,互相援系,为了能在城市文化生产的逻辑中生存而结成了一个“共同体”。江南士人在城市文化语境中所产生的那种在张扬个体和“士志于道”的事业之间寻求调和的深微刻苦精神心态是城市文化中最富诗意的因素。江南士人的情性状态是热力的,但同时又是深微的。它不同于西方文艺复兴的浪漫主义,而是呈现出一种情感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3.
妮妮填字     
纵向 1.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春风吹又生”上句。2《乐府诗集·江南》中“江南可采莲”下句。  相似文献   

4.
儒家倡导的“和合”追求,在汉代正统思想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行政实践中,心怀“政畏张急”意识的循吏们为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文明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成为吏治的榜样。江南的开发,因受纳来自北方数量众多的移民而实现了跃进。北方移民与原住民的关系,中央政府与区域政权的关系,儒学主流与地方文化的关系,都在“和合”的主题下得到合理调整。“江南”循吏的政治文化表现,更是东汉史的亮点。  相似文献   

5.
清末到民国年间,滩簧各剧种从农村到城市,在江南文化的观照和海派文化的浸染下,迅速实现自身从曲艺到戏曲、从小戏到大戏的蜕变,成长为样式完备的戏曲,本文称之为“滩簧现象”。本文从滩簧的源起与发展、江南文化及对滩簧艺术的影响、海派文化及对滩簧艺术的影响三个方面对“滩簧现象”进行文化解析,指出面向市场、开放包容、敢于创新、与时俱进正是出现“滩簧现象”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江南”在先秦及秦汉典籍中,泛指长江以南、南岭以北的包括今湖南、江西及湖北的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魏晋南朝时则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尤其是以建康为中心的吴越地区。唐代“江南”已非单纯的地域概念,又是一文化概念。江南文化发源于先秦时期吴越文化,又是晋唐时期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7.
"江南"再发现——略论中国历史与文学中的"江南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的“江南”存在着丰富的文化与思想资源,但缺少一个现代科学的概念来加以整合。“江南认同”是从历代有关江南意识自觉、江南地方情感突出、江南文化影响力的文献资料以及种种江南意象中提炼出来的一个概念,其中包含着诸如“江南文化之二源”、“江南认同之两歧”等复杂问题以及一些代代隐传的江南意象,在由一种政治认同转而为一种文化认同的过程中,文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南北朝时期是江南认同形成的时期,在中国史上首次完成了文化话语权的转移,为中国文化增加了重大的变数。在这个过程中,中原认同并没有消失,而是与江南认同并生共存,相反相成。所谓“江南认同”的产生,不是一下子出现的,而是经历了北方中原认同在其中纠缠挣扎,死而后生,是北方渐渐化入南方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徐俪成 《东吴学术》2023,(4):102-107
战国时,长江以南的主要政权为楚国,“江南”主要指楚国政治中心所在的长江中游洞庭湖流域。六朝时,长江以南的主要政权建都建康,“江南”所指开始扩展到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东晋以前,吴越地区一直扮演中原王朝敌人的角色,因此被认为民俗“好勇”“轻死”,与后来公认的江南习俗大相径庭。永嘉南渡后,“江南”成为南朝政权的代名词,作为南朝统治阶层的北来侨人,开始自我认同为江南人。他们将原先洛阳一带的社交习惯和文化习俗带到江南,建构出新的江南文化。南北朝分立造成的政治变动与文化融合,塑造了当今“江南”的地域范围和“江南习俗”的特质。  相似文献   

9.
通过厘订谱谍、旧志和现代论著对汤翁族源的隐曲、误读和错译,进一步认定汤显祖的南迁客家祖先中迁抚州一世祖乃殷文圭的次子、即位列南唐文臣、原名殷崇礼,宋建隆初年“随其兄”被赵匡义所逼迫改姓更名、在南唐已臣服赵宋,去帝号改称江南国,仍因赵宋皇朝“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而濒临危亡之时,被后主李煜“使之钱王所(吴越国),国亡遂留钱塘不归”的汤静;作出蠡测:汤静因吴越王钱弘俶惧怕收留江南旧臣而开罪于赵宋,不得不流寓苏州,在嫉恨殷汤家族的樊知古(若水)成为宋朝江南转运使以后,再辗转“流离伏匿”抚州,时值北宋初叶。  相似文献   

10.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乡江南,其文化富灵性与诗意,在独抒胸臆中,也往往洋溢着理性品格、批判意识和启蒙精神。对社会俗见、对经籍、对圣贤成说,江南智者常持反思的态度,独立的见解,显示出可贵的自由思想的风骨。  相似文献   

11.
印象里的江南是一个诗意盎然的地方。朦胧烟雨中,白墙青瓦的江南小镇静谧地坐落在那里。一个素色衣裙的女子撑着油纸伞,迈着细细的步子,走过古老的青石板街。远处的白色大理石桥下,一只乌篷船在小河的清波上悠悠荡荡,  相似文献   

12.
乌托邦诗学是一个充满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命题,也是"江南三部曲"潜在的叙事动力。格非"江南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以"花家舍"这一典型乌托邦意象,通过对三个不同时代知识分子精神处境的入微描绘,追问百年中国理想由生到幻灭的精神难题。在消费主义诗性匮乏的时代,"江南三部曲"中花家舍变迁所呈现出的百年中国乌托邦谱系,流动着对人类问题终极关怀的诗意的波光。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江南机器(集团)有限公司的青工参加全国、省级、部级8个单项技能竞赛,取得了不少好名次。这得益于该公司职工技协因势而动,较好地开展了“传技学艺”结对子活动。因势而动,“传学链”传承红箭技艺一人拉动一条线,绝技绝活不失传,是企业职工技协开展“传学”活动的目的。“传技学艺”结对子活动,是江南公司职工技协根据自身内促技术进步的职能,独立自主地开展的一项活动。它以有一定技术专长的老工人和有一定培训前途的青年工人为主体,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结成“传学”对子。“十五”以前的20年间,江南公司技协共在28个技术工种…  相似文献   

14.
罗时进 《东吴学术》2023,(1):5-14+2+161
江南就总体地理特征而言,皆可称为水乡。水是构成江南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的基础条件。清代江南文人,尤其是底层文人的日常生活如果说具有特定的“乡土性”的话,则与水乡密切相关。其“乡土性”表达出文人与水环境的内在关系,这是日常生活中人与自然的耦合。然而人在水乡环境中自非超脱性存在,而是黏着性生存。他们在与水的黏着中延展生命的历程,感应社会的脉搏,尤其社会事件会带来心理触击。故其书写的“乐”和“忧”形成了两重生活的节律、生命的音符。研究清代江南文人的人格、性情与创作特点,自应注意其与水乡的关系,但这种关系不应是抽象的、感会的,而应建立在具体的、分析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5.
梦回江南,氤氲玲珑,是一支低吟浅唱的琵琶曲,是一幅浓妆淡抹的水墨画,是一阕温婉绮丽的花间词……我应当怎样来形容江南?是撑着油纸伞走过雨巷的诗意?是空气中淡淡青草香味氤氲的清新?是青箬笠绿蓑衣的缥缈?还是秀山媚水中动人的音律?……江南的美岂是我贫乏的文字所能表现?一场雨,一番诗意;一把伞,  相似文献   

16.
江南·清明     
似乎人人都喜欢江南,“小桥流水人家”是马致远的向往.“重湖叠糍清嘉”则是柳三变的钟爱;也似乎人人都更爱江南的春天,于是“池塘”能“生春草”,“园柳”会“变鸣禽”。看来,欣赏江南的景色,便不能错过春天这个时节;要想领略春天最美的景致,也不能不到江南。  相似文献   

17.
明初江南地主的衰落与北方地主的兴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元代对江南地主采取笼络政策 ,江南地主得以保存和延续。元末张士诚政权继续执行元朝对江南地主的“宽疏”政策 ,得到江南地主的支持。反之 ,江南地主对朱明政权极为冷淡。因此 ,明王朝建立后 ,朱元璋对江南地主进行不遗余力的打击。建文帝的一系列改革 ,得到了江南地主的拥护和支持。但建文帝失败后 ,江南地主又遭到大肆打击 ,永乐迁都北京后 ,大力扶持北方地主的发展。明中叶以后 ,江南地主与北方地主的矛盾 ,始终反映在明廷内部的一些政策中 ,几与明王朝相始终  相似文献   

18.
以江南诗性文化为基础的诗意生活是一种关乎心灵的生活方式.它至少包含五个要素:愉悦的爱情、滋养心灵的书籍、值得为之奋斗的理想以及承载诗意生活的家园和能体验这一切的闲暇.包含了这五要素的诗意生活是值得过的.但人生常常沉沦于非诗意的物质世界之中,我们就是在这种非诗意的包围中找寻生活的诗意.  相似文献   

19.
李浔在江南温润绵软的怀抱里恣肆地抒写属于自己的江南感觉,其江南诗借助江南文化原型展开自然白描、人文抒写、历史叙事与风物传说,丰富了新诗的现代表达和诗美营造;充分运用多元文化语境沉积物所潜藏的亲切感和审美化,尝试用吴方言进行诗性建构,实现诗歌语言运思方式的陌生化,获得陌生化效果;其江南诗的风格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通感、联觉、变形等传统江南诗词文人所擅长的歌咏手法,形成了青春浪漫与含蓄简约兼具的风格,体现了李浔江南诗的美学价值和意蕴。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代江南地方家族与民间信仰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疏离.研究表明,地方家族的家庙宗祠往往和民间寺观结合在一起,互为奥援.而在更多情况下,因经济、文化等多重利益的存在,它们还会更深入地介入地方信仰之中,从而对江南民间信仰的发展产生特有的影响,而民间信仰的存在反过来也会对家族的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