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卷”、“佛系”、“躺平”等语词变迁表征青年亚文化群体的呈现样态和心路历程。文本通过文化哲学、文化社会学和文化心理学视角论析近年来青年亚文化概念的流变、内质嬗变及边界变迁,由此可知,亚文化游弋与社会心理结构审视中文化哲学、文化社会学构境和新媒介技术赋能的“游牧特质”。新媒介形塑力和传播导向改变了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链接和话语叙事方式。在新媒介技术赋权、赋能背景下,实体“内卷”行为塑造中平台资本的现实逻辑蕴含精准的数字“脚印”,在数字化“凝视”中拥有大数据算法的“上帝视角”,使“内卷”无所遁形。“佛系主义”、“躺平主义”诠释的网络青年亚文化泛娱乐化、语言非合作运动、虚拟现实等消极因素,给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带来冲击和挑战,元宇宙为现实世界的青年亚文化群体在技术构境和寻求心理安全感上提供一种文化预设或“配置”。“内卷”是动因机制,“佛系”、“躺平”是引发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构建网络青年亚文化生态的“绿水青山”及引导当代青年亚文化群体打破文化隔阂、促进跨圈融合或“破圈”,使其向主流文化归拢,需要文化主流意识的深度参与及社会机制正向引领和全面引导。  相似文献   

2.
校园青年亚文化"大话"倾向兴起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借助网络等工具,流行于青年之中,成为一种高校校园的亚文化现象."大话"文化对主流文化的疏离和颠覆权威与偶像的态度,以及戏谑化、搞笑化的语言表现方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产生了消极作用: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产生戏谑与阻拒心理,影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形成整体性、逻辑性的理解,消解先进人物和道德楷模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典型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使得青年亚文化开始与主流文化进行碰撞。本文通过对青年亚文化中的饭圈文化用语的翻译进行分析,探讨归化和异化在网络流行词翻译中的使用情况,以促进青年亚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青年文化是一种独立于主流文化存在,为青年群体所特有的亚文化形式。沉迷网络世界、追逐娱乐时尚、推崇流行话语是大学生中流行的青年文化现象,造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多元和大学生价值选择迷茫,同时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借鉴。为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借鉴和吸收青年文化中积极合理因素,对青年文化中消极因素采取疏导策略、创新策略和实践策略,提高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当前,播客蓬勃发展,在青年中掀起一股热潮。播客得以再度吸引青年,主要原因在于其适配多样场景和注重情感陪伴的特点更加契合当代青年的需求。播客在促进网络文化繁荣的同时,也具有冲击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弱化主流意识形态整合力的潜在风险。对于青年播客热现象所隐含的意识形态风险,必须高度警惕并积极应对。我们要从推进播客阵地建设,大力打造官方播客品牌;加大内容审查力度,建立综合协作的监管机制;鼓励正能量节目创作,营造向上向善的交流环境,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空间。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国家青年亚文化与主流社会文化的风格和特征本来存在差异,但在新媒体发展环境下,两种文化活动开始互动和融合.本研究中,我们一方面介绍了中国主流文化和青年亚文化的概念和特点,并分析了这两种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相互融合的特征.另一方面,通过对"国宝"节目大受欢迎的文化传播策略进行分析,让人们体会到信息时代青年亚文化群体的价...  相似文献   

7.
“梗”文化是网络社交媒体快速发展的产物,青年网络交往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深受“梗”文化的影响。“梗”文化本质上属于网络亚文化,具有表达形式多样、流行传播圈层化和价值情感成分多元的特征,为青年群体热衷追捧。但由于“梗”文化内容鱼龙混杂,形式泥沙俱下,容易引发侵蚀语言文字规范、触犯网络空间道德底线等问题,冲击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这需要从提升青年网络素养、纾解青年成长成才压力、创新主流文化内容等多个角度发力,推动主流意识形态与青年网络交往活动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8.
青年亚文化是青年群体中存在的不同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它与以培育和普及主流文化为目的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不可避免的结构性冲突。以研究生群体为研究对象,探讨该群体中青年亚文化的独有特征,分析其给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并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网络亚文化是亚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定群体以网络媒介为依托,利用网络语言、网络符号、网络行为、网络身份寻求情绪宣泄、身份认同以及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创造的与主流文化对立统一的边缘文化。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网络亚文化的产生与传播提供了新场域,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具有消解与建构的双重效应,而大学生价值观尚处在“感性认知”阶段,极易受到网络亚文化的影响,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的构建形成阻碍。为提升网络亚文化语境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应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阵地建设,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引领功能;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功能;加强网络传播空间的监管与建设,为大学生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家园;增强对网络亚文化的理性分析能力,提高自身辨别真伪的媒介素养,不断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与情感认同。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内对亚文化的研究主要从网络、电视、衣着等方面入手,着重探讨了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冲击。本文以青年群体对iphone手机的热衷为切入点,阐述了青年群体对iphone背后文化的认同,并进一步揭示了青年亚文化对社会和青年自身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媒体时代的来临,泛娱乐化思潮裹挟着一些错误思想通过自媒体平台等载体,渗入青年大学生的生活,产生了侵蚀大学生价值信仰、消解主流价值观认同、误导科学思维方式等消极影响.通过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加强党史教育、红色文化等内容建设,加强全媒体平台建设,构建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青年亚文化是全球化与中国社会转型的双重逻辑与青年的生理、心理作用的必然产物。青年亚文化中既有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积极意义的成分,也存在不利于社会进步的不和谐音。所以应该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引导青年亚文化积极、健康地成长,消解青年亚文化的消极作用,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国的开展已经有近二十年的历史,但信息文化相对滞后的现象明显存在,该研究从信息文化与信息技术的关系出发,分析了信息亚文化对主流信息文化冲击的现状,为构建主流的能引领信息技术教育的信息文化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网络主流文化与网络亚文化相伴而生,网络主流文化在不断增强文化作品吸引力、营造文明理性的网络空间环境、强化大学生价值引领等方面成效显著.网络亚文化通过"丧文化""佛系文化""流行话语"等不同的文化样态,刻意制造娱乐消遣、时尚潮流的文化产品吸引部分大学生效仿参与.受社会潜在压力、多元社会思潮、网络空间管理不完善、网络思政教...  相似文献   

15.
青年亚文化凭借其旺盛的创造力,在与主流文化的对抗中,彰显着与主流文化相异的特点。从表面上来看,青年亚文化是与主流文化格格不入的,但其实质正是对传统主流文化价值观的顽固坚守,是青年群体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寻找自身价值的迫切心理反映。  相似文献   

16.
"00后"青年大学生已经进入大学,成为高校学生的主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校主流文化的影响熏陶和感召下,逐渐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但是仍有部分青年大学生故步自封,沉寂在自我的愉悦和狂欢中,学习功利思想比较突出,生活消费主义较为普遍,社会责任感存在缺失,文化价值观取向偏差,造成青年大学生亚文化与高校主文化的冲突,这直接导致高校人才培养出现困境。青年大学生亚文化的形成与大学生面临的时代背景、高校教育、同辈影响和自身选择都有莫大关联。进入新时代,通过坚定确立高校主文化育人阵地、扩大高校主文化辐射影响范围、合理转化青年大学生亚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实现青年大学生亚文化与高校主文化的调适与整合,从而充分发挥高校主文化的实际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网络亚文化随之蔓延。网络亚文化是一种有别于网络主流文化,体现独特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的网络流行文化,具有边缘性、时尚性、颠覆性和批判性等特点,有着极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它对中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判断、行为方式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当下校园中学生间流行"屌丝文化"。学生们自称"屌丝",在自我嘲讽和相互戏谑中彰显自我。在中学生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森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为观察对象,讨论了青年亚文化传播的路径和趋势,以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理论为基础,结合符号学、时尚传播理论为依据,对"森女"这一青年时尚亚文化的发生、传播、接受、发展过程进行研究,部分证实了伯明翰学派对于亚文化被主流文化所接纳、改造、收编的观点。以"森女"为代表的亚文化并非以直接对抗主流文化的形式出现和发展的,她内生于主流文化并丰富提升了主流文化。作为一种风格符号的象征,"森女"传播的是一种女性的形象和生活方式,"森女"文化所引领的时尚潮流实际上是人们对回归生活本质的理想呈现。  相似文献   

19.
"丧文化"现象是被大家广泛关注的一种亚文化现象,从话语体系、意识形态、行为表现三个方面表现出来"丧"的独特特征.它对思想政治教育探索新理念、开拓新阵地带来新机遇,同时给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舆情监管三个方面带来消极影响.针对上述现状,高职院校从激活思想政治教育各方合力、引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三方面探寻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非主流文化作为亚文化的典型代表,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主流文化及传统教育工作受到挑战。本文在解析高校非主流文化现象的主要类型及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清除伪文化与垃圾文化,警惕文化断裂、净化校园文化生态,加强优秀文化建设等途径体现教育的引导功能,以实现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协调发展,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