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郭沫若早期小说的分析,发现作者流露出浓郁的“怨恨者心态”。结合时代大背景,探讨其小说主人公产生怨恨的原因,揭示“怨恨者心态”在小说中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美学的转型——新世纪中国美学之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世纪伊始,中国美学转型在三个方面呈现端倪。超越美学以其生存论的人类学本体论的深度开掘,以彰显生存的本源性、本己性和主体间性为转型建基。审美文化研究以其对审美文化生存性的高度敏感,关注和护持为转型开道。美学的“中国化”则以其虚实相生的生命识度,为转型呼唤着一种具有原发生存势态的风神气象。美学的转型实质是回到本源性的生活世界,在新世纪开出一条美学新路。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专家访谈等方法,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武术美学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与总结。认为:武术美学研究从无到有,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前期研究多重于"形而上"的美学思想方面,对介于"道"与"器"之间的武术审美文化缺乏系统研究和宏观把握。当下,随着美学研究的时代"转向",武术也应加强其审美文化的内涵研究。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审美活动中,"美人"一直是审美对象的主体,蕴含了丰富的审美内涵,折射出不同的时代对女性不同的审美要求,"美人"不仅作为审美对象,还作为一种审美条件,形成一种审美境界,并成为艺术家的一种审美理想,寄托了艺术家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5.
言意的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项重要论题。《周易·系辞》提出“言不尽意”的问题,庄子继而提出“得意忘言”的命题,他又进一步认为,只有达到“无言无意”才是最高的境界。庄子的理论思想,通过陆机和刘勰结合艺术实践和文学批评所进行的具体形象的论述,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美学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 ,历经魏晋南北朝 ,至唐代中期出现了以慧能为代表的中国本土化的宗教流派———禅宗。禅宗一出现 ,立即对中国的文学艺术产生巨大影响 ,紧接着就出现了以皎然、司空图为代表的诗禅。活跃于乾隆年间的金农的绘画艺术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画禅的一种表现形态。本文从归纳禅宗的代表作《坛经》入手 ,剖析金农的生平、处世态度及绘画风格 ,力图揭示其绘画美学思想和禅宗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7.
邢研 《美育学刊》2024,(1):83-92
“游”作为一个古老的概念,在甲骨文中就已有之。考其字形,在甲骨“■”(斿)字中,■乃作为或动或静的旌旗之状,而“■”(子)实际是特指当时的统治者或宗族的领导阶层。结合上古旗帜所具有的沟通神灵祖先的作用与巫术道具或祭祀礼器性质而言,“斿”的本意即是由“子执■而舞”或“子执■而行”之形所会意的人神“交通”活动。在其中包含有“出行”“无定”“过程”与“愉悦”四个字义特征,并由此形成了“游”之活动的特殊的时空结构维度与生成属性。也正是在这些特殊活动结构与活动模式中,“游”之活动的美学意蕴才得以显现,并奠定了其作为中国传统美学重要范畴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以“尚清”审美趣味的视角,观照永子审美价值,探寻永子“尚清”审美倾向.永子的“尚清”属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涵具体表现为自然、淡雅与含蓄;永子“尚清”的产生源于中华传统农业文明下的“天清”观念和“人清”追求;由永子“尚清”生发出的生态理念与和谐观念,不仅对当代社会有着深远的意义,也为今后保山关于永子文化的研究和宣传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审美价值观是社会审美文化的核心要素,以个体形态呈现,但其建构过程却离不开社会生活语境和文化语境。新闻传播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语境和文化语境的生成,是审美文化一种独特的呈现形式,对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变发生着微妙的作用,是人们建构正确的审美价值观,进而形成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比较直接和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曾对中国诗学中的一个古老的范畴“兴”作了重新的诠释。以往的研究者往往从接受的角度来解释船山诗学中的“兴”范畴,其实“兴”在王夫之诗学中具多重美学意蕴。在王夫之的诗论中,“兴”既生成了主体的创作动机与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又生成了诗歌审美意象与形式。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作者认为张爱玲的身上辉映着动乱时代的影子,这位在上海一夜走红的女作家,从骨子里到笔尖都流露出让人心寒的苍凉。虽然她的作品题材千变万化,但"中心话语"永远是苍凉,一种深入骨髓的乱世苍凉。这种苍凉是作者独特的审美艺术创造,它满足了人们超常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12.
与以往美学理论有所不同,海德格尔的美学理论是具有创新意义的现代美学思想,其具有革命性质和创新性质的地方主要在于:此种美学思想是以主观和客观相融合的存在哲学颠覆了传统的主观与客观相割离的形而上学,也正是此种美学思想内核,使得海德格尔的艺术、真理以及在语言问题上都显示出了区别于传统思想的新思路,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进步。  相似文献   

13.
在整理关于教育叙事问题的材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教育叙事”、“教育叙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的研究”的概念,在学者的论文中多次出现,为避免混淆滥用,有必要再对此进行一下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14.
约翰·罗斯金作为维多利亚时期最为重要的艺术评论家,向来被视为华兹华斯的直接继承人。他的艺术评论著作中处处体现出了与华兹华斯诗作中隐含的泛神论"整体"相呼应的印记,这种呼应,是浪漫主义思潮在维多利亚时代中一支独特的回声,为新时代的美学思想注入了新气息。  相似文献   

15.
"生命"这个范畴是狄尔泰美学思想的逻辑起点,他的美学理论也是由此范畴生发出来,较之其他生命哲学家,狄尔泰对生命的理解显得更加丰富和富有建设性,他看到个体的个性与命运被宏大历史淡化甚至遮蔽的事实,努力理解人作为生命主体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便成为他生命哲学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天人同构”的宇宙观不仅塑造了国人物我一体化的空间感知观念,而且进一步孕育了道家思想中的审美共通感:个体对宇宙生命本体“道”所指向的物我一体的生命时空具有共同的体认。这种共通感是以超越现实的功利与人为设定的知识概念为前提,通过审美主体想象力作为媒介,促使个体生成万物一体化的生命时空整体感。道家思想中的审美共通感所具有的超功利性与无限性,其本质是中国古典美学对“存在”的诗意化的思考,它表现在艺术领域中,即是以“虚”与“隐”为特质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7.
从文化学视角审视教育,“文化育人”是教育本质的核心,教育功能的实现机制关键在于“内化”。现代大学的文化本质决定着大学体育必然体现文化的高层次性特征。“文化”是大学体育的核心内容,只有“文化”的体育才能真正融入素质教育的整体之中。“文化本位”思想的回归是大学体育变革的必然选择,“文化本位”思想是当代大学体育的应有本义。  相似文献   

18.
"局外人"和"看客"分别是加缪和鲁迅塑造的两种人物形象,他们产生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但是他们身上却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具有比较的价值,通过这两类形象的比较,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两类形象及形象背后作家的美学思想与文学精神,促进中国文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19.
张秀宁 《美育学刊》2020,11(2):27-31
席勒对审美教育理论充满自信,认为可以经由审美教育通达人们梦寐以求的自由与道德相互协调的至境,并解决个人与集体、自由与自律、国家与社会之间的重重矛盾。审美教育理论是席勒诗性政治中最具实践性的部分,席勒是“政治美学”名副其实的开启者。在席勒的时代,这是一个前卫、大胆、充满魅力的命题,也是一个后来给席勒带来巨大声誉和持续性地产生历史影响的命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对太极拳美学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中国哲学与美学视角,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太极拳美学思想的影响,提出构成太极拳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太极拳美学思想、起源、发展进程等不同侧面的分析研究,增进国人对太极拳的进一步认识,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构建太极拳理论体系框架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