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美学的转型——新世纪中国美学之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世纪伊始,中国美学转型在三个方面呈现端倪。超越美学以其生存论的人类学本体论的深度开掘,以彰显生存的本源性、本己性和主体间性为转型建基。审美文化研究以其对审美文化生存性的高度敏感,关注和护持为转型开道。美学的“中国化”则以其虚实相生的生命识度,为转型呼唤着一种具有原发生存势态的风神气象。美学的转型实质是回到本源性的生活世界,在新世纪开出一条美学新路。  相似文献   

2.
20世纪末叶的中国古典诗词鉴赏热势头异常强劲,显示出群体审美生命汇聚成的大格局,大气象,同时也暴露出自身的缺憾:鉴赏阵容宏观上的波澜壮阔,挟裹着鉴赏个体微观上的勉强平庸;趋于成熟的老辣硬朗的鉴赏风格,也若淡若浓地染了些秋老叶黄的暮气;似乎造得圆熟精美、辞采翩翩的鉴赏文本,总是激荡不起强悍的审美冲击力。面对烟花爆竹一般骤然响彻又归于沉寂的鉴赏热,值得追问的是:如何才能造出无愧于中国诗词鉴赏史的名赏和大赏?  相似文献   

3.
对中国美学发展之途的一种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束缚中国美学实质性的发展的根本性局限在于从认识论框架出发,固守主客两分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1990年代关于《巴黎手稿》尤其是"美的规律"的重新讨论,集中体现了以上思维模式对于美学研究的局限。而1990年代关于"实践美学"的争论,既提出了一些对中国美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建设性意见,又存在对实践美学的某些误解,有些论点本身也存在争议。美学发展的突破途径在于走出主客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思维方式。我们认为,蒋孔阳先生以实践论为哲学基础、以创造论为核心的审美关系说为此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5.
秋风南山,异曲同工——论书法与古典园林的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法与古典园林同为我国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艺术门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它们并进互补,共存共荣,经历了几乎相同的发展历程,又具备着秀逸风雅、疏放简约、自然天成等共同的美学特征。书法与园林所体现的艺术精神基本上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本质以及华夏民族的审美心态  相似文献   

6.
随着康德美学在20世纪走向没落,文学艺术不再被当作一个审美对象来看待。很多艺术家、艺术史家和美学家都致力于割裂艺术与审美的纽带,不再关心作品的审美价值,不再讨论作品的审美标准。在这种去审美化的运动中,英美分析美学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过度迎合先锋派艺术以及政治、文化和商业上的人为操纵,丧失了应有的批判性,因而逃避作品的审美批评。然而,他们并不能真正取消艺术和审美的内在关联,审美批评对于人类社会始终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翻译美学理论视角下对译者2003版《爱的插曲》译本进行分析,依据翻译美学的相关理论,以2001年第六期《世界文学》的四篇选译和洪世民2010年全译本为参照,从词语和句子两个层面对该译本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通过充分的实例分析,阐释译本内中英两种语言交换过程中的美学问题。  相似文献   

8.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一篇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美文,用清爽的文字把静夜里的荷塘和月色点染得生趣盎然,极富诗意。作者笔下流淌的文字既是看风景的游历,也是内心的波动,更是一次审美的历程,“不事铺张,不事雕琢,意随笔到,笔借目传”,体现出中国古典审美之意趣。  相似文献   

9.
10.
恐怖电影给观众带来的强烈视觉冲击和巨大心理恐惧让好之者谓之快哉,为何电影中频繁出现的暴力、血腥、恐怖的画面能让观众乐此不疲?显然,现代的恐怖电影中不乏能让观众从恐惧中找到快感的元素,这与恐怖电影本身具有的美学价值有关,因为只有能让人们产生审美体验的事物才能合理存在并继续发展。通过对恐怖电影发展史的简单梳理并分析其美学价值及给观众带来的审美体验,还原恐惧之为美的本来面目,为恐怖电影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谋得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1.
对共生与和谐这一审美境界的追求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之一。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描述的人类生活场景是桃源中人与这一“绝境”互相依赖、互为条件的“共生状态”的描述。这种共生与和谐的生活状态,已超越了世俗社会中的时间观念、利益关系以及王化礼教等人为羁绊,达到了一种生态美学所追求的共生与和谐的极致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2.
《古诗十九首》,真实的情感旋律,给人们以独特的美感享受。为魏晋六朝审美体系提供了滋养。  相似文献   

13.
追思自然——论环境美学的根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美学是当代美学的一个理论热点。它诞生的根源是以理性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理念的工业化进程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通过追思其核心范畴——“自然”,我们看到“自然”原本有三重含义:对象性“自然”、感受性“自然”和源初性“自然”。源初性“自然”本身即是一个审美境界。此境界的呈现,意味着理性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同时得以彻底消解。据此,我们便可获得解决自然环境恶化及相关问题的启示和途径。源初性“自然”是环境美学可靠的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14.
任继泽 《美育学刊》2022,13(1):43-51
在德国古典哲学与美学中,美和艺术始终与自由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审美的自由如何走向现实、影响现实,如何疗愈近代以来不自由的社会状况,这些问题在德国古典美学本身及后世对其的研究中,或不受重视,或解决得过于随意。黑格尔的哲学理论和美学体系,通过对社会弊病与艺术作品、艺术类型的分析来对现实给予关注,从中可以看出在面对"散文气"的社会时,美和艺术在"英雄时代""幽默艺术"与"反讽精神"这三个层面所能产生的教益。  相似文献   

15.
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之一,也是人们成功地完成各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体育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审美素质属于人的文化素质,它同体育审美能力一样,也是由体育美学知识内化而来的.知识内化为能力和素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做好这项系统工程,才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莫里森的作品因其厚重的历史文化渊源而具有丰富的隐喻特征,而其中探讨的文化民主思想理念则与黑人音乐中隐含的自由、开放、动感、民主等思想息息相通。本文从音乐和文学文本相结合的视角评论了莫里森的小说主题和创作技巧,认为《爵士乐》和《最蓝的眼睛》在布鲁斯音乐这一层面上从叙事、语言、结构、主题等方面形成了强烈的互文。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的当代文坛可说是思潮涌动,流派纷呈,其中在80年代掀起了一股"寻根"热潮.汪曾祺是寻根派的典型代表之一,他从民族文化入手,在其小说<受戒>中挖出民族之根,它的民族文化之根主要体现在以儒道佛为主流的"桃花源"武的生活理想和真善美的人性人情.  相似文献   

18.
浪漫主义是文艺创作的基本方法之一,中国古典戏曲多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进行创作。中国古典戏曲《窦娥冤》《牡丹亭》是浪漫主义的典范之作。中国古典戏曲中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使作品富含浪漫主义色彩和艺术魅力,深具独特的艺术价值:一是表现戏剧冲突,推动情节发展;二是深化主题,升华思想;三是彰显性格,塑造形象;四是象征理想,寄寓爱憎;五是创造幻境,营造气氛。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西游记》除了在中国传播之外,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也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译介也由于受众的接受能力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相继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版本。基于接受美学视角,选择韦利的《猴》和余国藩的《西游记》全译本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两个版本之间的翻译策略。无论韦利的《猴》选取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策略,还是余国藩全译本选取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策略,都是为了满足时代受众的期待视域和审美距离。  相似文献   

20.
《论审美链》一书从生活实际出发用一套新的方式拟描绘出美与审美的复杂现象,语言亦庄亦谐、寓庄于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