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网络话语暴力是社会性死亡的现代技术推手。现代技术赋能言语与非言语媒介,叠倍增加网络话语暴力杀伤效能。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的意识缺乏与法治规约空位,导致有心之恶与无脑盲视合流,使得社会性死亡愈演愈烈。网络话语暴力跃变表征,社会性死亡的景观认知,是消解社会性死亡的法治进路建立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3.
职业院校学生是网络欺凌现象的高发群体。网络欺凌具有欺凌主体隐匿化、欺凌形式多样化、欺凌危害复杂化等特征。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建设不力、立德树人工作力度不足及学生与现实社会联系不强等是职业院校学生中易滋生网络欺凌现象的原因,亟需从推动网络欺凌法律治理、把握网络空间话语权、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强化学生的社会关系联结、增添网络表现考核等方面探索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
5.
6.
7.
新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网络欺凌的认知提高,职业院校的网络欺凌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分析网络欺凌的定义和特点基础上,通过职业院校对于网络欺凌的认知现状、应对现状和社会现实的影响三个方面的研究,探讨职业院校应对网络欺凌要从构建认知体系,明确责任健全制度,利用技术监控三个方面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8.
在校大学生所遭遇的网络欺凌,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引发了普遍的关注与重视。如在某个论坛发表个人观点,因有不同意见被其他网友抵制辱骂;在一个班级的贴吧里,因不满某个人而对其进行恶意攻击;因在网上晒出照片后,遭到了恶意涂改……类似这样的网络欺凌现象已在许多大学生身边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欺凌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攻击行为,得到学者和公众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网络欺凌与传统欺凌的异同、发生率、影响因素及局限与展望几个方面,对网络欺凌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以期为后续研究及实践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11.
校园网络欺凌是一个复杂的教育问题。虽然相关立法已明确规定适用教育惩戒规制校园网络欺凌,但是实践中教育惩戒依然遭遇信任危机、权利对抗和能力不足等困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校权与生权、司法、科技之间存在一定失衡,具体表现为人们缺乏对教育惩戒内在精神的理解、学生网络自由的边际扩大以及科技发展的高度不确定性。在未成年人全民上网的时代,校园网络欺凌治理的核心和关键是提升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建立良好的网络道德和秩序。为了有效治理校园网络欺凌,教育惩戒应当尽快实现人本化和法治化,划定合理的网络规制边界,创设教育惩戒的现代模式。  相似文献   

12.
13.
西班牙"反网络欺凌项目2.0"是基于证据的实验性防治青少年网络欺凌项目。在行动路径上,项目确立从认知导向行为的目标体系,构建模块化的活动课程,帮助学生认知网络欺凌的概念、角色,分析欺凌行为的后果,探索应对欺凌行为的策略,并以合作教育游戏2.0模拟实践强化,体验式培育学生社会情感能力。项目采取了模块课程育人、专业队伍支持、游戏活动强化和政策环境保障等几项反网络欺凌行动策略,在预防和减少网络欺凌和提高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方面效果显著,为防治校园欺凌提供了独特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论学生社会性发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 ,使其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 ,这就决定了教育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社会性的塑造与发展。本文在对一般个体社会性辨析和界定的基础上 ,分析了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提出了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教育、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5.
2016-2020年国家对学生欺凌实施集中整治期间,欺凌事件发生率逐年下降,但其危害仍不容忽视。对相关网络舆情事件的统计表明,学生欺凌现象学段集中在初中,时段集中在放学后,欺凌行为性别差异明显,欺凌者与被欺凌者多为密接关系,欺凌诱因多为生活琐事,受欺凌者应对能力较弱,对欺凌者惩戒力度偏低。在学生欺凌防治中精准实施学校专项保护,应当做到以下五点:重视宣传教育,提高拒阻能力;抓住重点对象,防治有的放矢;留心关键细节,及时消除隐患;管控多发场所,第一时间制止;加强综合治理,发挥威慑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采用网络欺凌问卷、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问卷和父母情感温暖问卷,调查了906名大学生,考察了手机成瘾在网络受欺凌与网络欺凌间的中介效应,探究了父母情感温暖对这一中介过程的调节效应。发现:网络受欺凌、手机成瘾、网络欺凌两两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手机成瘾在网络受欺凌与网络欺凌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父母情感温暖在这一中介路径中起到调节作用。具体而言,随着母亲情感温暖水平的提高,网络受欺凌通过手机成瘾对网络欺凌的间接作用会减弱;然而,随着父亲情感温暖水平的提高,网络受欺凌通过手机成瘾对网络欺凌的间接作用会增强。大学生网络受欺凌既能直接影响网络欺凌,也可通过手机成瘾产生间接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合理利用父母情感温暖对大学生网络欺凌与成瘾行为的干预作用,避免网络欺凌在高校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7.
18.
19.
社会性“认识偏差”是指学生受到来自社会方面的影响 ,产生与学校教育的内容和宗旨不相符合 ,并且发生了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思想行为偏差。学生出现认识性偏差主要受社会环境所致 ,其主要表现有 :①暂时存在的某些非本质现象被夸张曲解。表现为学生从社会上获知的现实情况不是零碎、肤浅 ,就是失之偏颇。②历史隔膜现象比较突出。学生从社会上获知的历史性事实 ,不少带有偏见性 ,受社会上流传的历史秘闻和轶事影响较深 ,不能准确认识历史。③跟着社会生活的感觉走 ,在灯红酒绿的物质世界里 ,不知不觉地误入歧途。有的学生经常哼着广告词和…  相似文献   

20.
校园虽然是一座免受外界干扰的“象牙塔”,但究其根本,也是一个由众多人员组成的“小社会”,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欺凌问题,不仅会阻碍学生正常的学习活动,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在这篇文章中,将会以校园欺凌为核心出发点,在充分考虑现实实际和学生本质需求的前提下,系统性阐述减少和预防学生校园欺凌的有效措施,希望能够为学生打造一个更加健康的学习环境,切实守护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