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弹幕互动仪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蕴含着科学、完整的内在逻辑。中华民族文化是逻辑起点,民族文化唤醒集体记忆,集体记忆调动价值共识,进而驱动人们借助弹幕参与互动并构筑完备的互动场。互动仪式要素是逻辑中介,互动场中四大仪式要素的互构与循环完成了民族情感从唤醒到凝聚再到认同的驱动发展过程,使其短暂的情感体验升华为持续性输出的情感能量。情感能量是核心要义,情感能量的迸发促使个体不断产生持久性的归属感、团结感和认同感,并持续将其现实化,进而驱动人们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2.
在微观的互动仪式理论视域下,学校仪式是一种关于个体身体空间、关注焦点、生命情感体验的互动结构。但在学校教育的现实境遇中,教育者不断为仪式活动增值、赋义,实施过程中身体的离散消解了仪式互动的基础,固化的制度程式模糊了相互关注焦点,严格的科层结构抑制生命体验,学校仪式沦为一种形式表演。构建自主、自然、自发的学校互动仪式,需转变仪式实施理念,凸显学校仪式的育人价值;打破仪式空间阻隔,保障学校仪式的身体聚集;放活仪式制度程式,传达相互关注的焦点;优化仪式科层结构,分享共同情绪和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3.
互动仪式链理论关于微观场域互动行为的研究对分析在线课堂师生冲突的产生与调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推进,在线课堂成为教育教学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但其在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及学生深度学习的同时,导致了诸多现实问题的产生,其中在线课堂师生冲突问题尤为显著。依据互动仪式链理论,在线课堂师生冲突的成因可归结为:师生虚拟交互,真实情境模糊;师生主体异质,互动实效下降;共同焦点缺失,符号生成不畅;正向能量消解,情感链接削弱。基于此,提出师生冲突的调适路径:构建身临其境的课堂情境;交互双方树立学习共同体意识;注重符号再造及情感回归,以形成正向和谐的师生关系,建设高效有序的在线课堂。  相似文献   

4.
虽然师生冲突研究已取得丰富成果,但其形成机制仍有待探索,而且已有调查研究方法也难以完全呈现师生冲突情境。柯林斯的互动仪式理论符合中小学师生冲突特点,具有理论适切性,能够提供深入研究的微观视角和实证材料。从互动仪式角度来看,师生冲突是由于互动仪式失败导致的情感竞争。通过分析师生冲突情境,发现师生冲突的形成经历了关注失焦—情感离散、情感竞争—冲突形成两个环节。师生冲突管理旨在促进师生关系回归团结、保证互动仪式顺利实施,因此深化认知和情感关怀是师生冲突管理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5.
高职德育工作的作用机制与互动仪式链理论模型较为契合。文章阐述了互动仪式链理论的内涵,从互动仪式链理论视域的情境、情感、符号三个维度检视了当前高职德育工作的现状,进而指出高职德育工作面临德育情境单调刻板、德育情感遮蔽缺失、德育符号简化祛魅三大困境,最后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提出了高职德育工作路径:重塑情境仪式,创设有效互动;激发情感能量,强化价值认同;再造形象符号,建构群体道德。  相似文献   

6.
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提出的身体在场、局外人设限、共同关注的焦点、共享情感等互动仪式的四大要素,对于分析和解决家校合作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家校合作可以看作是微观情境中家长和教师之间展开的互动仪式。运用互动仪式链理论透视家校合作参与主体的互动过程机制,可以发现现实中一些内隐性的困境,即家校合作的主体异质导致共同关注的焦点模糊,家校互动不良导致参与主体之间积极情感共享缺失,家校“虚拟”合作导致参与主体身体在场不足,家校合作形式化导致参与主体之间的互动仪式缺乏实效。基于此,通过构建家校育人共同体,增进家校积极情感共享,营造家校沟通际遇,完善家校合作制度化建设等路径,有效破解家校合作困境。  相似文献   

7.
有效的师生沟通是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前提保障。探究研究生与导师沟通动力机制,即沟通如何启动和何以维系,对促进师生沟通有积极意义。受情感社会学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启发,师生沟通可被看作是以情感交往和符号循环为特征的互动仪式,情感能量发挥心理内驱力的作用,是促进师生沟通的内在动力。个体情感能量水平的差异对师生沟通产生重要影响。加强师生沟通动力,促进沟通良性维持,需要夯实师生沟通的基础制度保障,增强师生沟通的主体责任意识,提升师生沟通的启动维系能力。  相似文献   

8.
课堂被人们赋予了太多梦想与希望,它改变人的知识、智慧和人生。有别于课堂教学中的其它活动,课堂仪式具有稳定的形式而且特别注重形式,具有鲜明的行为规范,以及超越行为本身的意义等特征。课堂仪式作为大学课堂生活中独具象征性、表演性、文化性和系统性的生活景观,具有独特的德育意蕴、德育价值。大学课堂仪式生成了德育场域,提供了德育素材,培育了德育情感。大学课堂仪式是充盈德性的生活,蕴含着道德规范,传递着道德观念。在重视大学课堂仪式德育价值的同时,仍须对其德育效果时刻加以警惕。  相似文献   

9.
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师生面对面互动的过程可以被视为一种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仪式。课堂中成功的互动仪式能够产生群体团结、情感能量与代表群体的符号,它使师生共同体验到一种作为群体成员的身份感,以及对参与课堂互动自信、热情、积极主动的感觉。在课堂互动仪式中,仪式强度的分布并不是均衡的,而是存在着以情感能量为标准的分层,分层的维度主要涉及权力与地位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仪式作为兼具展演色彩和教育意义的象征性活动,在“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可以发挥独特作用。仪式教育的文化深厚性、时间延续性、场域广阔性与“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要求具有逻辑一致性,为二者的有机结合提供可能。仪式教育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具有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塑造青年学生多维认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互动性的价值意涵。未来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协同机制,开辟仪式空间、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善用仪式符号、完善教育载体等举措促进仪式教育更好融入“大思政课”建设。  相似文献   

11.
刘旭艳 《考试周刊》2011,(51):200-201
学校仪式特指在学校这一特定场域举行的具有专门程序的、规范化的社会活动,用来定义学校日常生活中某一不平常的时刻、事件或变化。学校仪式大致包括仪式化、礼仪、典礼和庆典四大类。学校仪式在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保存和传承学校文化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学校仪式中"国家始终在场"带有"规训"的标签,且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异化现象。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学校仪式的定位、改革或优化设计学校仪式,让学校仪式充满魅力。  相似文献   

12.
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强调群体限制、现场互动、共同聚焦和情感共享,对于解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身体在场不足、关注焦点不一致、互动形式化、缺乏情感体验等现象较为严重。构建亲临仪式现场的情境,关注群体符号的塑造,创建真实的互动仪式,激发参与者情感体验,以便更好地创建仪式互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持续开展。  相似文献   

13.
“互动仪式链”理论是城市公共空间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有效分析工具。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本质上是“一定的物理时空”“参与者及其权力关系”“符号和象征物”“仪式流程”“情感的来龙去脉”等诸多情境要素交织在一起的互动仪式。这些活动可以被划分为“正式仪式”“自然仪式”“混合仪式”三种情境结构类型。爱国主义教育互动仪式对人们情感的影响可以划分为“多源流汇合下的唤醒”“仪式互动中的重构和固化”“作为知识和集体记忆的刻写”三个在时序上前后衔接、不断循环的过程。对情感能量的追求是人们主动参与爱国主义教育互动仪式的一个重要动力源。  相似文献   

14.
课堂“边缘人”现象普遍存在于日常教学活动中,其面临的发展困境主要表现在课堂“边缘人”身体缺场弱化了课堂交往情境,后台人格降低了个人情感体验,身份认同缺失引致班级符号式微。课堂“边缘人”参与课堂互动仪式,应保证身体在场参与课堂互动情境、共享焦点引发课堂情感连带、积累符号升华课堂互动效果。基于此,教师须以公平与质量为导向,确保课堂“边缘人”身心在场;营造充满爱的课堂环境,引发课堂“边缘人”情感共鸣;注重凝结班级时空符号,提升课堂“边缘人”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5.
民间信仰仪式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在民间信仰场域中发挥着特定的文化功能。以文化人类学理论中的场域与功能视角为切入点,梳理了渭源县本庙索陀龙王身世的传说和演进,阐释了索陀龙王神游仪式中游神、迎神和安神的三个不同场景,从多维度分析民间信仰仪式文化所体现的社会功能。对索陀龙王神游仪式场域与功能的分析,着重揭示民间信仰仪式文化功能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发生着变迁,民间信仰仪式文化中的宗教色彩正在慢慢地褪去,而娱乐功能、教化功能和以“龙”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凝聚功能正在渐渐地彰显。  相似文献   

16.
兰德尔·柯林斯认为,互动仪式有四种主要的组成要素,即群体聚集、设定界限、相互关注的焦点、共享的情感状态。这四种要素的有效组合,进而形成互动仪式发生作用的核心机制。真人秀节目《快乐再出发》借助亲身在场与虚拟在场共同构成群体聚集,经由局内人的界限设定强化群体认同,促使共同关注的焦点凝结出团结符号,并通过共享的情感状态激发出积极的情感能量,完整实现了互动仪式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仪式观角度出发,认为突发事件媒介仪式是舆论形成的重要原因。在内涵上,与媒介事件及在线仪式不同,突发事件媒介仪式更兼具自然、融合与互动特征。突发事件媒介仪式的强大舆论构建作用,主要是在事件、媒介及民众特征基础上,通过情感的召回、积蓄与宣泄等互动过程来完成。  相似文献   

18.
仪式指典礼的秩序形式,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育仪式则指教育场域中的典礼的秩序形式。包括入学仪式、开学仪式、毕业仪式等多种形式。其中上、下课仪式则是众多教育仪式中较为重要的一种仪式,贯穿在教育环节之中。马丁·埃斯林曾对仪式做出如下结论:不管是部落藉以表现其图腾动物的动作的舞蹈,基督教圣餐里  相似文献   

19.
教育中文化不连续性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传统社会通过成年仪式活动解决人生发展过程中的代际文化冲突、克服文化中断引起的认知困难,这对我们今天的青年教育很有启发.本文分析了成年仪式的阈限状态和仪式场域结构,论证了成年仪式活动对解决教育中文化不连续性问题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梦圆 《教育评论》2023,(9):115-120
教师积极情感互动是教师引导学生在情感交流基础上产生共鸣,形成互为反馈的情感通路,产生友好、亲切、互相尊重的美好情感,其主导者和促进者是教师。教师积极情感互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学生健康成长的驱动力、家校协同育人的催化剂。教师积极情感互动能力既有益于学生健康品格的塑造,也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为此,要增强教师情感认知和学生情感反馈,促进师生共创积极情感的课堂场域,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和丰富教师情感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