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王迪 《民生周刊》2023,(10):38-41
<正>强化各方主体的责任与能力,构建起政府、家庭、学校、网络平台等“多位一体”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全社会综合防范体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小学生短视频使用特点及其保护》调查报告显示,65.6%的受调查未成年人观看过短视频,20%的青少年表示“几乎总是”在看短视频。由于内容特点、算法推荐、心理机制等多方面原因,沉迷短视频会给未成年人带来个人隐私泄露、不良信息接触、网络违法侵害、网络沉迷等一系列风险,危害不小。  相似文献   

2.
何秋红  周红 《当代传播》2021,(5):102-104
随着短视频的迅速发展,未成年人已成为短视频用户的一大主力军,引发了关于未成年人使用短视频的担忧.本研究从青少年短视频使用出发,认为青少年基于社交、娱乐等需求而接触和使用短视频,这些需求不一定导致青少年沉迷,部分青少年短视频沉迷现象可能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表演与误传.  相似文献   

3.
郑智维 《民生周刊》2023,(10):30-32
<正>通过完善立法明晰网络平台的责任,提高平台的违规成本,同时建立防沉迷的实名验证系统。凭借内容丰富、娱乐性强、制作简单、便于传播等优势,短视频迅速普及,已成为当下最热门的传播形态。伴随着短视频兴起,很多未成年人沉迷于此。如何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既是家长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更是短视频健康发展绕不开的话题。  相似文献   

4.
张兵 《民生周刊》2023,(10):27-29
<正>“作为家长,对短视频一禁了之,是最省事却可能是最失败的做法,因为没有在这个过程中教会孩子辨别、选择与自律。”孩子沉迷短视频,怎么办?没收手机,采取“打”或“吼”等强制手段干预,有时,一禁了之的效果并不佳。如何解救被短视频“绑架”的孩子?家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应注意把控孩子观看短视频的内容和时间,同时,多带孩子参加户外运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更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身作则,减少自身观看短视频的时间,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正>表面上看,是短视频导致青少年躺平,甚至摆烂。但我认为,可能恰恰相反,主要的问题还是情绪问题。《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6.8%,触网低龄化趋势明显,而未成年网民中经常在互联网上看短视频的比例为47.6%。短视频受到互联网用户青睐,青少年上网看短视频的现象也愈发普遍。那么,青少年沉迷短视频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有效防止青少年沉迷短视频?对此,《民生周刊》专访了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中心主任、中国药物依赖防治协会会长、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教授郝伟。  相似文献   

6.
广播热线讨论关于未成年人教育的话题,颇有意思:家长抱怨现在孩子沉迷网络游戏,越来越不好好学习,他们认为网吧是罪魁祸首;孩子觉得学校简直就是一个监狱:考试总是没完没了,认为这是老师的  相似文献   

7.
《民生周刊》2023,(10):18-19
<正>当下,短视频火爆,不仅让家长欲罢不能,身边的孩子也被“精准锁定”。有“聪明”的家长,看到短视频带来的名利,开账号、组团队、搞策划、编段子,让年幼的孩子“闪亮”出镜,扮可爱、装成熟、爆金句、晒智商、秀情商,等等,一时圈粉几十万上百万,乃至千万,名利双收。  相似文献   

8.
房学峰 《中国广播》2012,(12):90-90
在电视开机率逐渐走低的情况下,视频网站与用户的生活正越来越紧密。精确市场研究集团(CSG)近日发布的《短视频用户研究报告》显示,视频网站的日均收视时长达到了1.8小时,超过了电视的日均收看时长1.68小时。在网络视频用户中,网络长视频(电影、电视剧为主,综艺节目20分钟以上的视频)的用户使用比例为76.9%;网络短视频(除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以外的,时长在20分钟内的视频)的使用比例达到了62.2%。在网络视频用户中,同时使用长、短视频的用户比例高达70.2%。  相似文献   

9.
未成年人阅读的出发点是尊重未成年人兴趣与主动独立性,让未成年人在快乐中阅读。公共图书馆在未成年人阅读推广中的策略是,家、校联系给孩子以阅读启蒙;以孩子为本,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与学校语文老师心心相印,为孩子提供阅读指导;与未成年人文学作家结缘,给孩子寻找阅读同伴。  相似文献   

10.
5月19日多家媒体报道,《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09-2010》发布,专家说“青少年网络蓝皮书亮点”颇值得玩味,第一,家长、老师对互联网的评价低于未成年人。网上信息是否真实可信、上网的利与弊、对于互联网重要性的判断、对于互联网各种功能的认可等,在学生、教师、家长的问卷中都涉及这个题目,用五级量表去测,最后得到的整体结论:家长和老师的评价低于未成年人;第二、未成年人对网上信息具有辨别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刚过去的2019年恰逢5G元年,5G是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视频流将成为主要信息表达形式,短视频成为引领互联网视觉化传播的中坚力量。《2019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首次将短视频独立成章。报告指出,2018年短视频逆袭成功,在用户日均使用时长上首次反超长视频。  相似文献   

12.
程明 《东南传播》2022,(9):69-72
本研究以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淮河镇农村中老年抖音用户为调查对象,研究这一群体的短视频使用行为。经过调查,在抖音技术加持下,农村中老年人的短视频作品呈现出这样一幅图景:用夸张的美颜特效修饰面容,以经典情歌作为配乐,用封面文字点缀短视频,在镜头面前扭动身体或者对口型唱歌,这实质上是用身体表演和社会模仿的方式进行短视频内容生产和传播实践。更深层次来说,这样的使用逻辑实则是被差序格局的短视频社交网络所构建,致使农村中老年人在短视频平台上的社会交往和文化沟通上带来独有的特质。  相似文献   

13.
韩宜轩 《今传媒》2022,(7):22-26
随着互联网自媒体行业的兴起,网络短视频凭借内容多样、互动性高、趣味性强的特点,成为了大众日常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但是,它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何维护网络生态环境、促进网络短视频健康发展是现阶段亟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从网络短视频发展现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索了网络短视频的相关管理机制,期望能进一步促进网络短视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于海军 《民生周刊》2023,(10):48-49
<正>我国短视频用户达到10.12亿,首度突破10亿大关。最近,曹华峰发现,他常用的短视频APP上多了一些手办和贴纸的视频,他明白,这是女儿常看内容的“惯性投送”。曹华峰觉得,大人常用的手机,已经有了成年人的“足迹”,其中不少短视频内容并不适合孩子观看。他很纳闷,短视频平台的足迹采集、偏好分析、精准推送是如何做到的呢?  相似文献   

15.
王炎龙  邓倩 《新闻界》2008,(3):29-33
关注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是提升我国全民网络素养的关键。本报告通过对中学生接触网络媒介、认识和使用网络语言的情况调查,展现未成年人的网络媒介接触和网络语言使用行为的现状和特点,从而透视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现状,并探讨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的创新思考。  相似文献   

16.
随着网络短视频的快速发展,短视频用户更倾向于利用碎片化时间快速捕捉知识信息,分析观看非遗短视频用户使用行为影响因素有助于推动非遗短视频的推广与传播。非遗短视频用户特性与其他媒介用户有所区别,短视频用户黏性较强,用户求知欲旺盛。基于此,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用户,以扎根理论为基础,通过半结构化访谈问卷获取原始资料,并进行深度访谈获取真实有效信息,运用质性研究的方式进行编码处理,不断比较所形成的范畴与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非遗短视频用户行为影响因素及构建影响因素模型。揭示了用户使用行为受到知识期望、价值需求、社交需求、个人提升需求、网络氛围的共同影响,并从用户的角度进行探讨非遗类短视频的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短视频使用强度对当代社会女青年外貌焦虑的影响及其中介机制,采用短视频使用强度量表、身体监控量表和外貌焦虑量表对全国301名具有短视频使用经验的18到35岁的年轻女性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自我客体化、外貌焦虑、短视频使用强度、两两呈现显著正相关;2.短视频使用强度会通过自我客体化对女性外貌焦虑产生影响。研究认为:自我客体化在年轻女性短视频使用强度与产生外貌焦虑之间起中介作用。研究结论得出:年轻女性使用短视频的强度可能会引发外貌焦虑,自我客体化在其中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信息时代社会文化传播途径有了新变化,各类新兴网络社交平台开始成为国人获取资讯的主要渠道,互联网社群成为了多元文化竞争主战场,为传承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应借助信息化传媒工具改进文化宣传方法。此类网络新媒体传递信息主要形式是短视频,短视频拥有修改编辑快捷、对摄录工具要求不高、信息传递速度快等特性,利用短视频传播传统文化,能够贴近人民日常生活,加快传统文化在社会上的传播速度,提高其对大众精神生活的影响力,通过国内短视频平台特有的创作风格重构传统文化的视听表现形式,挖掘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和消费者吸引力,以此达成双赢局面。本文深入论证了利用短视频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可行性,通过观察社会现实指出了网络短视频在传播传统文化方面的优势和缺陷,并指出了更好地使用短视频工具传播传统文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网络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网络是我们共同的天使;但对于那些被网络所伤害的未成年人以及他们的家长们来说,网络却是一个不断制造罪恶的魔鬼。  相似文献   

20.
黄含韵  夏晓草 《现代传播》2023,(11):141-153
通过全国性的问卷调查(N=4865),全面呈现中国居民社交媒体使用与沉迷现状,并从社会心理、角色和情绪三方面探讨中国居民的社交媒体沉迷特征。研究发现,18—39岁的中青年是社交媒体的中坚用户,也是社交媒体沉迷的高发人群。调查参与者中42.1%可被界定为社交媒体沉迷者。性别和家庭月收入对社交媒体沉迷没有显著影响。重度使用微信、微博、B站、抖音/快手的用户容易沉迷于社交媒体,但个体的社交网络规模则对沉迷无显著预测力。与非沉迷者相比,沉迷者更经常在社交媒体上扮演意见领袖的角色,他们喜欢拖延,并热衷于进行社会比较。社交媒体沉迷者虽然在社交媒体上表达更多的积极情绪,但却在社会生活和朋友圈中感受到更多的消极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