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塑造儿童心灵秩序是儿童哲学研究和实践的基本旨趣。通过心灵秩序的塑造,促使儿童内心拥有力量,在面对生活、现实和自我问题时,释放哲学教育所具有的内塑性效应。心灵秩序的塑造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哲人”的诞生过程。“儿童天生是哲学家”作为一个隐喻,预示着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真理,批判反思的过程,是在内与外、同一与差异等矛盾中达于自我认同的过程。儿童哲学实践借助于价值秩序、方法秩序、关系秩序的内外塑造作用,达于哲学育人价值的深度开发,达于教育生态的重建,达于教育本质的回归。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名教育期刊编辑,我早早为短短几天的春节假期作好了阅读计划,首先翻开的是齐邦媛的《巨流河》一书。20世纪,这个并未远去的时代,民族的血泪与家族的苦难融为一体,作者以平白和缓的笔触将历史与现实的种种悲欢一一道来。  相似文献   

3.
邓博洋 《新读写》2010,(1):59-59
一位哲人说过,《瓦尔登湖》是一本安静、寂寞、孤独的书,是属于一个人的书,需要静下心来,否则你很难融人书中。当你的心静下来以后,就会有昕思考。不错,这是我读过的最值得咀嚼的一本书,走进瓦尔登湖的世界真的很难。  相似文献   

4.
“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读书。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与意义。他是不是真的成了佛?我不知道。但是,我的确相信他的居心与言行是与佛相近似的。我在精神上物质上都受过他的好处,现在我的确愿意他真的成了佛,并且盼望他以佛心引领我向善,  相似文献   

5.
夜深人静,捧着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抚着文字的痕迹,闻着书香的气息,总能让疲惫一天的心沉静下来。一行行、一页页地欣赏,一缕缕、一片片地梳理,《寻找班主任的幸福感》如一支小曲,在轻盈流动的文字间吹奏起幸福的旋律,飘扬的是内心无比的坚定与执著。  相似文献   

6.
池莉的《收藏幸福》是一篇对生活有着超然理解,对人生有着大彻大悟,对幸福有着独特感受的精美散文。  相似文献   

7.
纯属偶然,发现先生的书桌上躺着一本借来的书——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顺手翻开,导言里的两个段落扑入眼帘——-  相似文献   

8.
一种源自生命深处的召唤,一种从思想的核心中渗出的智慧,一种深刻而特异的体验……站在课堂的中心。困惑、疑惧、欣喜以及一种驱之不散的关切和痛苦,立于内心。很久没有这样持久耐心而又细致地倾听自己的喃喃独语,也很久没有这样从一本书中接受如此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秩序与混乱是一对无法调和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在《押沙龙,押沙龙!》的人物形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小说讲述了美国南方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萨德本家族的兴衰史。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以自己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为中心建构自己梦想的生活秩序,希冀建立一个相对独立而又自我封闭的世界。然而南北战争带来了南北思想观念的激烈冲突,传统价值与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严重对立。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秩序受到冲击,最终陷入混乱甚至破灭。  相似文献   

10.
吴群 《湖南教育》2007,(2):45-46
对我来说,读书之美妙不仅在于书本身的好,还在于我是在一个适当的时候遇上了它.在已经历了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开始对教育教学问题自觉思考之时,我有幸与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相遇,看作者从关注教师心灵的角度来解读教师,解读教学,解读教育,让我有豁然开朗、重获教育生命之感.  相似文献   

11.
覃亚潜 《湖南教育》2006,(11):44-45
记不清是第几次批评眼前这个拖着鼻涕的孩子了。脏兮兮的作业本,封面的裂口斜贴着透明胶带,卷角怎么也捋不平;差不多每页都有一团团的墨水和涂改液,花花绿绿,很容易让人想到画家的调色板。  相似文献   

12.
那些在你生命中留下美丽印痕的文章,就如一颗颗灿烂的珍珠,而《智慧背囊》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连了起来,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映亮了青春的每一个角落。它如同小溪潺潺,浸染着年轻的思想,让那些真善美如雨后春笋般地生长。它又如点点帆影,引领你向梦想的远方启航。  相似文献   

13.
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太多的问题无法回避:作为教师,我们应如何成长?该如何不断增强教与学的能力?又该如何持久地保持对教学工作的兴趣与热爱?帕克·帕尔默教授在《教学勇气》一书中,从唤醒教师心灵力量的角度入手研究优秀教学的源泉,表达了对教师认识自我、实现自我的呼唤,为教与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一走进《朝花夕拾》,便感觉鲁迅先生像换了个人似的。一个以笔代枪、同黑暗势力不屈抗争的伟大斗士,此时似乎成了一个远游归来、慈爱温和的长者,在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和心灵的家园里,轻轻拂去岁月的尘土.向我们娓娓道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绘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长妈妈、衍四太太、无常、美女蛇……  相似文献   

15.
高业胜 《教育文汇》2005,(12):23-24
前不久,一位书友寄来一份邮件,打开一看,是一本精装版的《邮差弗雷德》。灯下,我伏案凝神,一种前所未有的热情与感动牵引着我的视线和神经,一个平凡而毫无掩饰的形象走进我的心灵,唤醒了我休眠已久的羞愧与激动。  相似文献   

16.
盛虹瑾 《早期教育》2001,(19):36-36
读了由查德博士和凯兹博士的《探索孩子心灵世界》一书,书中对方案教学和动态发展的介绍,令我感触很深。  相似文献   

17.
揭示了贾永生小说集<廊坊大捷>深刻的文化内涵,历史底蕴与时代意识,深入阐释了贾永生小说的思想高度与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8.
彭富 《教育文汇》2006,(9):43-44
《一线名师》是妻子到成都参加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时带回来的,是中央教科所培训中心实施全国一线名师四川行编写的内部交流资料,书上转载了李吉林、于永正、孙双金、薛法根等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教学心得以及其他教师的听课感悟。我现在虽说在教初中数学,五年前却是在小学任教,教语文并担任教导主任,经常听到这些特级  相似文献   

19.
吴漾 《小学生时代》2011,(12):46-46
用真诚去沟通得到的是亲切.用时间去沟通得到的是亲情,用心灵去沟通得到的是亲人。我很敬佩托德的胆识,能够在与爷爷的鸿沟前勇敢地尝试,勇于去面对自己之前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6,(79):18-19
《伊豆的舞女》作为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是一篇杰出的短篇小说,也是川端康成的自传性小说。作品以"我"的眼睛看世界、说世界,理解这篇作品的意义必须循着其心灵轨迹慢慢体味。中国学者研究这篇作品时往往更看重恋爱这条线索,大多忽略"我"的心灵变化轨迹。本文受日本学者濑沼茂树的研究的启发,试着探讨小说中"我"的心灵之旅。得出一个结论:作品中"我"的心灵经历了"孤独·寂寞→悸动·期望→净化·升华"的变化历程。另外,心灵也是现实的折射。心灵的旅程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对现在的人们是极其适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