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劳动周是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上海市嘉定区方泰小学以劳动素养为导向,基于“金石篆刻”校本特色项目,结合劳动课程公共项目,围绕“金石巧匠,劳动聚能”这一主题,合理设计劳动周的形式和内容,集中呈现劳动教育的成果,并做好劳动周的评价反思,形成“劳动周”校本化设计与实施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劳动教育以“劳”为抓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何以可能、何以可知有赖于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建立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是落实国家政策的应然之举,是衡量劳动教育质量、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需要。文章运用德尔菲法,发起两轮专家咨询,构建了劳动教育的5个一级评价指标、17个二级评价指标,以及32个具体评价细则,再运用层次分析技术(AHP),通过构建劳动教育评价指标的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等方式和途径得出各级评价指标的权重值,以期建构相对科学可行的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为劳动教育发展提供必要的评价参考。  相似文献   

3.
“行知”劳动教育课程基地以劳动教育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学校充分利用地理资源优势,立足陶行知教育理念和新时代劳动教育价值观,创建鲜明的劳动教育环境,架构立体的劳动教育课程,打造特色劳动教育发展共同体,构建多元主体、多重导向的评价体系,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劳动技能,形成良好劳动习惯,确立正确劳动观念,最终引导学生有效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学校特色发展。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始终处在学生“一考定前程”,教师业绩以“学生考试成绩来证明”,学校“升学指标最硬朗”的社会评价导向中;人们对学生、教师、学校的评价都是围绕着“平均分、升学率”的指标来进行;德育工作往往是处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从小学到大学,反复教育的结果却是塑造出的学生“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知、情、意、行”不能和谐统一,价值判断与行为取向发生背离。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从事学校管理工作多年,认为学校德育的内容、形式、方法缺乏和谐,是造成教育失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只有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打通学校与社会的隔离,才能帮助学生形成对社会的正确认知。学校要建构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体现时代特征、符合学校特点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体系,紧紧围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在出力流汗中发展自理自立能力;打开由学校、家庭、企业、社会组成的全方位劳动教育时空,提高劳动教育实效,让每个生命都闪光。  相似文献   

6.
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1999年引进德国“行为导向教学法”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以来,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职业技能教学研究所按照职业技能教育改革实验的要求,在相关的技工学校深入开展“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法”的改革试点工作,职业技能培训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各实验技校积极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方法,教学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本刊记者近日在采访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职业技能教学研究所高级讲师叶昌元时,了解到了浙江省在职业技能教育改革方面的创新思路和实践做法。  相似文献   

7.
《职教通讯》2019,(6):F0002-F0002
评价始终是撬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牛鼻子”,有什么样的评价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评价方式,就会催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由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方健华(博士、研究员,副所长、省职业教育深程教学研究中心主任和省中职教师培训中心副主任,南京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硕导)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其标准体系建构研究”成果,四十万字的专著《从能力本位到素质本位: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其标准体系建构理论与实践》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是一部从理念到行动“为了学生”核心素养评价的思想力作。  相似文献   

8.
殷明 《职教论坛》2023,(4):52-59
为了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在实施成果导向教学时,需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学生顺利达成学习成果提供更多的支架,并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技能与自主学习能力。为此,构建了成果导向形成性评价工作模型,侧重于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以及“对新知识与学习成果关联性的建构”。教学实践研究证明,形成性测验能够促进对学习成果所涉及知识点的巩固、理解与应用,且学生能够将在形成性测验中所获得的理解与思路迁移到学习成果评价任务中,对达成学习成果起到参考或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现行的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从评价环节而言,重结果导向、轻过程评价;从评价主体而言,重劳动教师、轻全员评价;从评价客体而言,重评价学生、轻评价学校;从评价目的而言,重结果评定、轻改善提升。CIPP评价模型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多元适切。以CIPP评价模型为指导,构建并解析了包含四个一级指标、十余个二级指标、三十余个三级指标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0.
学校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按照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进行组织协调、实施和评价的过程,它贯穿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在小学教育中居重要地位,具有“导向、动力、保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对福建省9个设区地市师生通过问卷调查、交流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现状调研,发现福建省劳动教育课程在实施和评价过程中普遍存在“地区发展不均衡”“课程结构不合理、开课不足、不全”“劳动素养评价难且无切实可行的评价量规”及“劳动教育仅停留在表面体验阶段”等问题,其中劳动教育课程学生评价困难尤其突出。针对劳动教育学生评价困难、缺乏具体可行的评价依据的问题设计了“高中劳动教育课程实践活动学生评价表现性量规”及“高中劳动教育课程实践活动综合性评价量表”,并邀请省内部分学校进行试验使用,发现新的问题后开发设计出“劳动教育课程学生线上评价系统”。最后,邀请省内多所学校进行试用,在获得反馈后,项目针对方案存在的问题设计切实可行的线上评价系统。  相似文献   

12.
劳动教育被认为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劳动教育成为“五育”融合的突破口。以劳动教育为突破口实现“五育”融合需要打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关系。劳动教育引领的“五育”融合最好以“食育”为突破口,以此连接家庭劳动、学校劳动和社会劳动。让学生承担学校的绝大部分劳动,由此形成学生自治的基本责任和担当。劳动教育引领的“五育”融合需要发挥社会教育力,建构“五育”融合的社会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杭州市杨绫子学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观的指引下,推进劳动育人体系的建构与实践。学校立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凝练“生涯自立”教育观,研发15年一贯制《培智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纲要》,打造链接多重学习场景的劳动育人实践平台,形成了支持性学习模型及实践经验,开发了劳动育人质量监测评价系统——“杨绫大脑”,助力智障学生实现个性化全面和谐发展,大大提升了智障学生的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中小学校劳动教育缺少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以及缺少学生参与劳动的成长设计,缺少融合多学科的实施场所和有效方式,缺乏融合各种活动的系统的劳动教育设计和多元主体对劳动教育课程的测评等现实问题,要积极探索增加学生劳动习惯养成教育规划,建构家务劳动、学校劳动和社区劳动“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模式,建构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测评机制等应对策略。这将使以往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的状态得到彻底改变,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水平也将达到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实践,急需建立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系统。中小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指标要点,可从劳动认知、劳动情感、劳动习惯、劳动能力和劳动精神五个维度进行建构;中小学校劳动教育实践评价要点,可从劳动教育内涵认知、内容体系、载体创设、空间营造、师资队伍、质量保障和特色建设七个方面进行建构。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的实践导引策略,应注重导引学校全面落实布局与劳动教育特色创建相结合,导引专门劳动教育开发与学科劳动教育渗透相结合,导引教师劳动教育培训与劳动教育能力提升相结合,导引劳动教育的实训基地与社会资源开发相结合,导引基于文化创生的综合劳动与实践育人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姚国艳 《江苏教育》2022,(23):47-50
基于儿童视角的劳动教育应该是有趣、有用、有意义的。学校应该聚焦“趣味”的游戏化劳动体验、建设“有用”的项目化实践课程、建构基于“意义”的评价机制,让儿童获得有趣的劳动体验,产生“我要劳动”的意愿,让“热爱劳动”成为新时代劳动教育可以抵达的远方。  相似文献   

17.
自1997年 ,潍坊市奎文区以我校为研究基地 ,成立了“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课题组 ,构建了以国家教育方针为基本框架 ,以“思想道德、文化科学、身体、审美、劳动”五项素质为“一级指标” ,以人可持续发展的“知识、能力、品格、方针”四项要素为“二级指标” ,以教学大纲和有关教育法规为具体评价标准的目标和评价体系 ,深入开展了此项课题的研究。此项课题经三年的深入实施 ,有效地调控了教师的观念与行为 ,调控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全过程 ,调控了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行为 ,构建了素质教育运行机制 ,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的发展越来越体现在其专业素质的发展上。教师需要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开展与教学和生活处境相联系、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基础的行为研究,着眼于自身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提高。在总结“素质个性化”教育成果的基础上,朝天小学开展了新一轮的学校教育实验研究———建构“引导学生自我培养健康人格”的学校辅导模式。该实验的一个目标定位就是要通过课题研究来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创新,借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此,我们进行了探索建构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评价体系的尝试。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评价特…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教育评价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有什么样的教育评价,往往就可能产生什么样的教育行为。例如,当我们以学生考试成绩与升学率作为教育评价的唯一指标时,学校就会成为师生追逐考试分数、开展"应试竞赛"的场所。这样的学校是压抑的,教师在这里体会不到教育工作的乐趣,学生在这里体会不到生命成长的真正意义。为了发挥教育评价的正确导向作用,引导学校以正确的学  相似文献   

20.
隋玉亮 《科教导刊》2020,(2):180-181
中职学校劳动教育是促进中职学生加强自身优秀品质建设的重要因素,但是近年来劳动教育却在很多人眼里遭到了贬低,比如将劳动进行高低贵贱的等级化区分,对学校劳动教育产生巨大的误解等,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劳动教育的意义。因此,现在的中职学校应当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将经济社会发展和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相结合,以"工匠精神"为总价值导向,正确把握劳动教育的时空逻辑,完善劳动教育的体系建构。本文将针对工匠精神视域下中职学生劳动教育策略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