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化不仅是各个民族国家的文化策略应对问题,而且还是保持和体现民族性特征的问题。民族文学的创建首先依托于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寻根文学是在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基础上借鉴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有机融合,从而取得成功的。比较研究魔幻现实主义与寻根文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迁台作家的怀乡散文对研究两岸文化有着重要作用。50年代迁台作家被迫脱离大陆,无论是外在身体还是内在心理都受到了压制,对自己身份的焦虑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而生,因此大多迁台作家靠“怀乡”去寻求安慰。梁实秋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在真实地书写中寻找精神世界的返乡之道,以获得外在肉体无法实现的心理身份的确认。以梁实秋为例,我们能够寻求台湾民众对大陆身份的认同之路,发现海峡两岸民族精神文化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3.
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在描述古典感伤凄美爱情的背后,传达的其实是一种绵延不断的文化乡愁。这既是台湾文化对于祖国传统文化的寻根和认同,也是现代人处于物质/精神冲突中矛盾心境的一种精神突围和归隐。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呈现的是台湾新生代所承传的永远无法断裂的古典与民族情结。  相似文献   

4.
“文化寻根”在20世纪80年代普遍的“现代性”语境中的一个重要诉求,是通过挖掘传统文化之根重塑中国形象和寻找新的民族文化认同。但“寻根派”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构建的民族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都需要面对“中国”独特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境遇。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规范文化与不规范文化之间、在东方与西方之间、在少数族群与汉民族之间、在“自我表述”与被“他者表述”之间,“寻根派”对民族文化认同的恩考有洞见也有盲视,它显示的正是“中国”身份认同的痛苦经验和可能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民族文化认同:内涵与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化认同是个体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民族文化的社会心理过程,是文化变迁和融合中的必然现象.在考察民族文化认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心理测量和社会认知理论,探讨民族文化认同的内在属性、基本内容与结构,旨在为民族文化认同的计量研究夯实相关的理论基础,进而准确把握民族文化认同及其相关变量间的确切关系,寻求民族文化认同对于民族延续、社会促进与和谐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萧乾塑造的“老北京”形象:从危难深重的都市到魂牵梦萦的精神故乡,既折射了时代的变迁,也体现了萧乾独特的北京情怀。萧乾早期将北京视作现代化进程中的危难中国的缩影,后期则将北京视为家国情怀之“家”、民族文化之“根”。在时代和文化浪潮中,萧乾的北京书写具有双重意义:一是在危难多变、逝去不返的故都中重拾启蒙话语,寄予乡愁别绪;二是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认同、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达成从“乡下人”到寻根者的身份转换。  相似文献   

7.
经过中国人民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1945年台湾终于光复。对台湾重回祖国怀抱,台湾民众欢欣鼓舞,民族精神与本土意识高度融合,表现出空前一致的民族与国家认同。但由于国民党政权的专制与腐败,台湾民众因对国民政府不满导致1947年爆发反政府的“二二八事件”,台湾人民的本土意识空前膨胀,民族精神失去主导地位。在短短一年多时间中,台湾民众的民族精神与本土意识产生了更化。  相似文献   

8.
台湾的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精神现象,也可以理解为个体认同危机与文化认同焦虑的一种复杂呈现方式,即战后台湾知识者精神私史的一种文学叙事。台湾现代派小说所揭示和隐喻的精神困境,既是个体成长过程中的认同危机,也是战后台湾政治文化生态中的文化与价值认同危机。对于现代派小说作者群而言,无论是某种极端化的文体修行,或者是认同文化中国的乡愁叙事,抑或是孤独隐遁的自言自语,以及浪迹天涯的精神漫游和离散书写等都是经由艰辛漫长的艺术追寻来实现精神突围和建构自我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不仅是各个民族国家的化策略应对问题,而且还是保持和体现民族性特征的问题。民族学的创建首先依托于民族化身份的认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寻根学是在民族化身份认同的基础上借鉴外来化和本土化的有机融合,从而取得成功的。比较研究魔幻现实主义与寻根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魔幻现实主义与寻根文学比较研究》是邓楠博士最近推出的一部新作,从五个方面对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问题进行了阐释与探讨。提出“文化策略定位、文化主题确立、艺术形式选择”是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具体表现,并详细地论述了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对中国寻根文学的影响与启迪。  相似文献   

11.
民族性与民主性:两种维度的国家认同教育及其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水兵 《教育学报》2013,9(1):21-26,36
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是"民族"与"国家"的融合体。民族意义上的国家认同和政治意义上的国家认同是现代国家认同教育的两个基本维度。前者以民族历史、文化、语言认同为核心,涉及共同血缘、地域、历史等文化价值维度的认同教育,后者以宪法认同为核心,涉及人权、民主、法制等共同政治价值维度的认同教育。两者共存于国家认同教育的建构过程,不是非此即彼,而是良性互动,应有机地统一起来。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爱国走向宪法爱国是时代发展趋势,民族品格的塑造和民族精神的培育仍然是当代公民教育的重要使命。现代公民教育在两者张力之间培养既有民族品格和民族性精神,又具有现代民主意识的理性爱国公民。  相似文献   

12.
《所罗门之歌》主要通过讲述主人公的寻根经历,弘扬了具有丰富内涵的黑人民族文化,提出了正在失落的黑人民族历史和文化遗产是黑人民族精神和民族魂魄之思想。文章主要解析作品中蕴含的黑人传统文化。帮助读者更深刻地体会立足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才是寻求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现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50年来的发展历程走过了萌芽诞生、蛰伏沉寂、发展壮大、繁荣兴盛等阶段。当我们尝试着对现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作一个大致的阶段划分时,"文化认同"、"代际转换"、"文学生态"这些关键词成为参考的重要标志。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可以看作是现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的萌芽诞生阶段,陈英雄、曾月娥等作家借助汉语这一语言工具作为载体,为少数民族开启了书面文学这一有力的自我"发声"时代。进入1980年代,以拓拔斯塔玛匹玛、莫那能、瓦历斯诺干、孙大川等为代表的一批少数民族作家相继发表大量作品,从此迎来了文学创作最为繁荣的时期。1990年代中后期,重返部落,回归传统,文化寻根成为一批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的郑重选择,代表作家有夏曼.蓝波安、亚荣隆.撒可努等。进入21世纪,少数民族文学的创作队伍又增添了一批新生力量。《山海文化》杂志对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壮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网络文学的出现则为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书写空间,更日益成为新生代作家一个重要的创作阵地。  相似文献   

14.
人作为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对本民族文化唯有"知"然后方能"知不足"。民族文化认同是"知"的前提,只有在对民族文化具有充分的认同基础上,才能把握到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做到充分的"知",并在现代化的多元文化语境下"知不足",同时从发展的角度,积极寻求民族文化的发展途径,强化民族文化的生命力,促进民族文化的长久发展。  相似文献   

15.
民族文化主体精神以对本国文化的认同为基础,包括对它的鉴别、继承、发展、保护和尊重等。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主体精神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探析民族文化主体精神以及经济全球化对它的影响,可以找到一条建设民族文化主体精神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6.
上山下乡经历是知青一段印象深刻的文化记忆,这段记忆或被作为宝贵的文化经验,或被视为深刻的内心创伤,而身份迷失却是他们的共同困境。返城知青在心灵挣扎之后省察时代情势,借寻根以寻找自我,追认和重建自我身份,这是他们进行寻根小说创作的文学理想之一。带着"我是谁"的困惑,寻根小说作家在文学创作中通过个体认同、群体认同以及民族国家认同三种策略建构其社会身份与文化身份,借以升华其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引发了当代大学生不同程度的民族文化认同危机.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进取精神、宽容精神、人本精神、务实精神及仁爱精神应成为构成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基本成分.社会各界应确立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核心地位,以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弘扬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8.
台湾问题涉及中国主权,牵动两岸人心,是中学生关注的热点。中学涉台教育要以尊重史实筑牢两岸互信的社会基础,以同宗同源激活两岸融合的文化基因,以“一个中国”作为两岸统一的政治基石,以经贸合作夯实两岸双赢的经济基础,促进中学生对台湾问题的历史认同、民族认同、政治认同和发展认同,引导学生系统思考台湾问题,理性表达爱国情感,不断厚植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19.
<正>假如以刘索拉、徐星、陈染为代表的作家作品描述了人在现代文明座标系中寻找自我的心路历程的话,几乎在同一时间出现的寻根文学大潮则从一开始就倾向于对我们民族文化精神自我的寻求。首先标举寻根文学大旗的韩少功即说:“尤其是在文学艺术方面,在民族的深层精神和文化特质方面,我们有民族的自我。我们的责任是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来重铸和镀亮这种自我。”乍看来寻根文学的某些理论阐释和题材后瞻现象似乎给人以嗜古和返古的印象,而且也确实引来过某些批评家类似的批  相似文献   

20.
妈祖信仰对台湾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在台湾早期由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转变进程中,妈祖信仰对于凝聚以地缘群体聚落移民间的关系方面曾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在台湾沦为日本帝国主义殖民地的50年间,妈祖信仰对于凝聚民族精神、抗拒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奴化进程具有很强的作用。在当代,妈祖信仰已发展成为维系两岸骨肉亲情、增进相互了解、文化认同的重要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