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裁判文书的情理说理是指在对裁判文书阐明的认定事实和适用的理由及结果说理时,其所依据的情理应符合社会生活常识、常理和常情.在当今我国注重司法公信力的语境下,运用常识、常理、常情的情理说理,有利于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因此,在情理说理的实践中,应深入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提高法官的司法智慧,同时要把握情理说理进入司法的限度.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积极传承和学习的基础上对封建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超越,是具有丰富内涵和远大目标的重大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与发展,主要依托以下要素:顺应时代要求、传承优秀传统、紧跟实践步伐、整合人民智慧;由此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性、传承性、实践性、人民性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具有明确的功能定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集中体现了建设现代国家的价值功能,是我国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集中体现了构架现代社会的价值功能,是我国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集中体现了培育现代公民的价值功能,是我国公民个体层面的价值准则.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传承本来与创新未来的有机统一、坚持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的有机统一、坚持普遍要求与地域特色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3.
随着交叉法学的不断发展,以"超越法律"为核心的结果主义裁判方法层出不穷,此类理论不仅具有不可克服的方法论缺陷,同时在司法实践中也存在现实可行性的障碍。但是,结果主义裁判方法的产生也有积极的影响,即有利于拓宽法官的法律思维,为判决的论证说理提供更为广阔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三个倡导”,强调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凝练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二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质”;三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四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空”;五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按照社会主义的“本质-功能-目标-价值-价值观”这样一种逻辑和思路,我们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地表述为:“以人本为内核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或“人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相似文献   

5.
司法裁判中的常识是指社会的一般生活规律,其本质上是具备高度盖然性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规范,在司法裁判中有相应的规范应用要求。常识主义司法以司法裁判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为主要价值导向。在适用的基础上,常识以其深刻的社会性和内含的规范性与司法裁判的内在要求产生关联。在具体的实践中,常识在司法裁判过程中受到逻辑法则等的相关检验。常识主义司法既要回应人们对司法裁判确定性的要求,同时也要防止常识在司法裁判中的滥用和误用等。  相似文献   

6.
法是表征利益的产物,法律适用是利益平衡与分配的技巧,一般条款其适用要通过价值补充等方法将道德标准具体化为可以适用的具体的司法裁判的依据,在此过程中,利益衡量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本文以诚实信用和善良风俗为例,来讨论民法一般条款适用中的利益衡量问题。  相似文献   

7.
当前高校学生党员的价值观普遍存在"坚持主流价值观与价值选择多元化并存、价值情感认同与价值行为认同不一致、价值目标设定追求满足自我与服务社会的统一"等特点。高校在开展学生党员价值观教育时,教育目标应坚持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相统一的原则,教育内容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原则,教育途径应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在学生党员价值观的教育路径上,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积极构建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信息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司法裁判释法说理,在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同时,有助于树立正确价值导向.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司法裁判在实践运行中出现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部分法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机械化解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虚置"于裁判文书、滥用核心价值观造成"规则逃逸".这些问题使司法裁判陷入不能彰显公信力的困境中,要解决...  相似文献   

9.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实践要求我们树立一种崭新的价值观,确立一个根本的价值标准,以指引我们正确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本文分析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真理标准到生产力标准再到“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发展过程;论述了作为新时期最高价值标准的“三个有利于”的特点,即:强调认识的实践标准与实践结果的价值标准的统一;以生产力标准为核心;坚持生产力标准与人民利益标准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0.
为了获得合理的结果,中国司法习惯于让刑事政策介入个案裁判。这种做法的正当性往往求之于对德国刑法的理论借鉴,但这种借鉴却出于误解。主张刑事政策是个案裁判的例外因素、可修正裁判“结论”的观点,虽从德国“让刑事政策进入刑法体系”的思潮中寻求支持,但该德国思潮只允许刑事政策进入刑法体系,而不能直接进入个案裁判。主张刑事政策是个案裁判的内在参数、可通过功能主义解释变更裁判“大前提”的观点,虽借鉴了德国的功能主义刑法体系理论,但功能主义刑法体系无法推导出功能主义刑法解释,甚至反对之。个案裁判应坚持教义分析,不允许刑事政策介入,但政策考量对刑法体系的适用具有批判功能,如刑法体系的适用无法达到合乎政策考量的结论,则有必要检验刑法体系的适用过程是否有误,从而提高裁判说理能力,实现罪刑法定与个案公正、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价值澄清理论主张价值观是个人生活经验的积累,价值观教育要通过价值中立的非灌输方法进行。依据价值澄清理论,价值观教育要以核心价值为导向、以生活为中心、以对象为主体、以行动为目标。价值澄清理论对我国当前的价值观教育的启示是:第一,必须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第二,必须做到必要灌输与自主选择的统一;第三,必须做到理想价值与现实生活的统一;第四,必须做到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从结构上看,它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从时间上看,它是现实和未来的统一;从空间上看,它是整体和局部的统一。为了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必须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部的平衡机制,坚持三个有机统一,即坚持物质和精神的有机统一,努力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发展;坚持现实和未来的有机统一,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整体和局部的有机统一,全面把握“五位一体”的建设总布局。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中国传统的价值理念受到西方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导致人们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核心价值观统一思想,支撑自己的精神世界。"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了人民的价值需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路径有:针对特定群体采取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坚持走群众路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密切联系社会实践活动;运用现代网络信息平台,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张健  陈琳 《少年儿童研究》2024,(2):78-83+116
对《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以来65个援引该法的司法案例进行研究,发现该法在实践中通常由法院援引而当事人援引较少,主要适用于婚姻、家庭等民事案件和轻微刑事案件,发挥出价值宣传、家庭教育行为指引和家庭教育监督等功能,发展出了多部门联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依托妇联和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等多样化的落实措施,同时也暴露出法律援引形式不规范、援引情形不统一、法律适用实效性不足等问题。未来应当增强法律援引的明确性,重视对法律规范的解释和说理,强化法律适用的统一性,明确法律适用的条件、范围和程序,在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和形式与裁判执行的保障等方面提高法律适用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在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分析、引导、灌输教育与塑造定型上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与社会责任。这门课程要强化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强烈的时代性、坚定的原则性、方法的灵活性三个维度上统一,才能对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发挥价值观的价值支撑作用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核心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需要教育者着重把握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逻辑主线,系统落实教学要求;二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为核心要素,精心设计教学专题;三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要求为根本遵循,协同采用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高度概括和凝炼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微观层面的基本行为规范和具体道德要求.该目标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理想人格一脉相承,与新时代我国公民的国家公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个人私德相辅相成,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基点”和价值“源点”,是衔接和贯通社会中观层面的价值导向和国家宏观层面的政治理想的必要条件,是统一和实现国家、社会和个人价值目标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中国,培育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息,且与国际社会相对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伟大的实践工程,应当坚持“中国内涵”与“国际表达”的内在统一,避免顾此失彼;应当避免过分纠结于与资本主义价值观的缠绕和争论,保持高度理论自信;应当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一般意义上的公民道德规范或价值观的本质区别,防止混淆概念;应当摒弃急于凝练出成熟且精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浮躁心理,以防空谈误国。跳出这些思维困境充分凸显了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高度自觉与自信。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三个倡导"并强调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需要把我们更多的智慧和精力集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研究上。价值澄清法是可资借鉴的西方价值观教育的典型方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运用价值澄清法,要注重培育学生的价值选择能力和主体意识,要注重价值澄清具体策略的灵活运用,要注重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生活化环境,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相似文献   

20.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应当深入到有机统一着的社会主义理论、运动、制度之中获得其理论与实践的依据,避免仅从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出发来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依据;应当理直气壮地确立、宣扬马克思主义赋义的有关价值追求,不为"关于自由、平等和民主的笼统词句"及其西方赋义所惑,从而将核心价值观确立在当今时代人类社会价值观的制高点上;应当充分认识社会主义价值追求的丰富性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的开放性,解开"核心性期待"与"全面性期待"的复杂纠缠;应当破除从文本到文本或根据预设的逻辑框架去排定核心价值观的机械思维方式,更加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民大众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