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侠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的是侠的思想行为精神意识品质等,它的产生与发展是民族处世济世之道的自然体现.辛弃疾作为一个一心壮志报国却受阻于现实的词人,他的词作大量地表现他渴望实现的人生理想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的抱负.构成辛弃疾"词侠"文化范式的是他积极入世的人生哲学及体现在词境词风中的沉郁豪放的渊源.  相似文献   

2.
侠文化早已深入人心,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它已经对平民,进而对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从平民的慕侠思想,群体的特征,侠与主流社会的关系,现代传媒对侠文化的推广,平民眼中侠形象的变异等多方面对"侠"对平民的进而对社会的影响作了剖析.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了《西游记》所体现的潜在的崇武意识,认为这种意识弱化"尚侠"而强化"崇武",有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同时,它受到宗教文化、世俗文化、时代观念的三重制约,本身具有复杂性和时代进步性。  相似文献   

4.
李贽首先是一位"好汉",他尚侠,主张作侠而不作圣,有强烈的英雄豪杰心理期待和信仰崇拜,顶天立地,无所畏惧,思想胆力无与伦比.把李贽定性为具有侠义肝胆的"好汉思想家"或"思想之侠"更为确切,也更便于还原李贽作为"异端"、"另类"的本真面目--作为思想家与侠士融为一体的产物,侠之骨、侠之气和侠之精神对其思想个性有重要的支配作用.李贽也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对侠文学进行集中关注、倾心阅读并系统评论的思想家、文学理论家,"侠"对其文风及文学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陈阳 《丽水学院学报》2007,29(4):22-24,45
侠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的是侠的思想行为精神意识品质等,它的产生与发展是民族处世济世之道的自然体现。辛弃疾作为一个一心壮志报国却受阻于现实的词人,他的词作大量地表现他渴望实现的人生理想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的抱负。构成辛弃疾"词侠"文化范式的是他积极入世的人生哲学及体现在词境词风中的沉郁豪放的渊源。  相似文献   

6.
墨"义"浅论     
刘伟 《考试周刊》2007,(37):137-138
"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涉及社会、政治、哲学、伦理道德等许多方面的一个重要范畴。墨家在谈"义"时总是与"利"紧密相连。墨"义"还有另一种独特内涵,即"侠"的精神。  相似文献   

7.
“侠”的形象塑造与人格建构是武侠小说创作的关键。金庸依据传统文化思想和现代文化观念,重新塑造了“侠”的人格形象,为“侠”的人格精神注入了崭新的文化内涵,满足了现代读者的精神渴望和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8.
在柳宗元的传记、游记、寓言等三类散文中,都蕴含着的侠的意识,通过具有侠的意义的人和事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具有正面意义的侠意识,也通过寓言表达了作者对侠的消极方面的警示。柳宗元对司马迁以来的侠的观念作了道德化、伦理化、政治化的选择和提升,他和许多唐代文人的共同努力,使中国侠文化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9.
王毅 《现代语文》2004,(6):36-36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代社会对语文教学提出的一个新课题,我们要大胆地去探索和研究.但是,强调"创新"并不是要完全否定"传统".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观念中有许多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思想和做法,象重视诵读教学,重视语感的培养,重视对意境的欣赏、领悟,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新时期语文教学中要继承和发扬的精华.笔者把重视古诗文教学、学习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叫做"传统回归".  相似文献   

10.
令狐冲是一个具有现代主体意识的侠客.他具有独立的人格,勇敢地自由选择.他不是儒家之侠,也不是隐士,而是自由的"真人".作者通过他表现了现代人的精神苦闷和追求.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五陵少年和八旗子弟的产生、生活追求、形象剖析进行分析可知,五陵少年的产生缘于汉唐时期五陵陵邑和京师富家雄厚的经济基础,八旗子弟的产生和清代八旗制度有关;五陵少年具有"任侠"、"纨绔"的生活追求,八旗子弟则不务正业;五陵少年具有伪侠和奢侈的一面,八旗子弟则表现出开拓进取和腐化堕落的风貌.  相似文献   

12.
华夏传统“侠文化”历经千百年的拓展、阐释、升华而使“侠”这一颇具中国文化思辨痕迹的生命范式成为历史演进的审美标识并张扬于国人的集体无意识之中。故而“侠”这一独特的历史群体就为“温柔敦厚、淡泊温馨、宁静致远、修身养性”的儒、道、释主流文化注入了崭新的文化元素和性灵品行。即凭借行侠仗义、放纵不羁、浪迹江湖的现实途径追寻本真、体验自由、获得情趣,从而使华夏国人始终洋溢着自由、温馨、恬适的生命愉悦。  相似文献   

13.
侠文化就是表现侠的思想行为精神意识品质等诸多范畴,是中华民族高尚情操和生命意志的自然表露。李白作为一个一心想兼济天下而又受现实的诸多阻碍,却不能从中解脱的诗人,其诗歌大量地表现他欲实现的人生报负,"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理想。构成李白诗中侠文化渊源主要是自己的积极入世与唐王朝文治武功的成就,以及李对诸多先人侠义之举的感悟。  相似文献   

14.
李贽的一生,是尚"侠"的一生.李贽的侠,是为国为民的侠.他终身以"异端"示人,只因有着一颗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自古忠臣孝子,义夫节妇,同一侠耳.他以国家为根本尺度来评判人才、女色;以百姓为标准来评判豪侠与英雄,而不世俗地单以成败论之;以识见高低来评判"侠"之大小;他一反常规,认为豪侠也应讲"利","侠"越大,"利"就应越多,从而发挥其本应有的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宋词中的侠文化表现出结交壮游、游冶享乐、建功立业三大特征。前两个特征是对传统侠文化“自由”精神的继承,恣意享乐是在新的时代特点下张扬生命意识的方式的新拓展。而第三个特征使侠义精神和儒家正统思想结合起来,升华了侠义伦理,形成了崭新面貌的侠义精神,也喻示着侠伦理精神的蜕变。  相似文献   

16.
教师应把语文意识视为语文教育的阶梯.对提高语文教育的效果而言,这个语文意识一日不可或缺.它就是语文的缰绳,缺少这个意识,语文课就难以上成语文课,就要"跑野马".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侠文学中,清代以前的咏侠诗和传奇、戏曲,侠都是作为一种特具独立意识和独立人格的文学形象而出现,但清代,侠的这种独立人格在武侠小说中已不复存在,而表现出两面性,一方面具有“侠气”,另一方面又具有十足的“奴性”。本文结合清代侠义小说,参照中国侠文化和侠文学,从文化传统、思想背景和小说作者对武侠题材的体制改造等方面论述了这种蜕变的原因,指出由于清代侠义小说给侠客披上的一层“追随清官”的“公案”外衣,过分强调功名、忠义,消蚀了侠的高大独立的人格形象。  相似文献   

18.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新课标语).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包含着多样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理应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文化教育作用和文化传承作用,注重落实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特别需要宽松、自由的环境,需要"闲暇意识".只有满足学生学习语文的自由度,语文教学才能受学生欢迎并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语文教学引入"闲暇意识"是语文学科本质的体现,是教育心理学的要求,是语文教学论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该提倡闲暇读书,闲暇教书  相似文献   

20.
邓政阳 《教书育人》2011,(31):24-25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就是乡土意识,因为了解,所以热爱。语文教师的乡土意识是指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通过对乡土文化的解读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乡土文化知识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乡土文化即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语文教师是文化传播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