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郭金刚 《考试》2010,(7):95-98
1.认为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价值总量一定增加 筒析:要区分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个别劳动生产率、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商品价值总量。社会劳动生产率(某部门、某行业)提高,单位商品价值量减小,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不变;  相似文献   

2.
理解“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高一《思想政治》的教学难点之一。我认为,要突破这个难点,必须讲清概念,抓住前提,逐层推理。 一、讲清概念,是突破难点的基础 1.商品价值量。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量即价值的大小。商品价值量通常指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人们在考察“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时,不仅考察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而且考察商品价值总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什么是商品价值总量呢?商品价值总  相似文献   

3.
理解“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高一《思想政治》的教学难点之一。我认为,要突破这个难点,必须讲清概念,抓住前提,逐层推理。 一、讲清概念,是突破难点的基础 1.商品价值量。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量即价值的大小。商品价值量通常指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人们在考察“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时,不仅考察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而且考察商品价值总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什么是商品价值总量呢?商品价值总量就是指一定时间内生产的所有商品的价值之和,它等于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与单位商品价值量  相似文献   

4.
劳动生产率的结构层次及其与商品价值量决定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生产率有个别劳动生产率、部门劳动生产率、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和国际劳动生产率四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劳动生产率对商品价值量决定的意义是不同的,但无论哪一个层次的劳动生产率都会使社会商品价值总量增加。  相似文献   

5.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反向变动关系是经典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我们将马克思经典成反比理论中关于劳动因素做了重新假定,即假定在科技进步的条件下,伴随劳动客观因素的变化,劳动主观因素也发生同方面的变化,并假设劳动主观条件的变化幅度大于劳动客观条件的变化幅度,那么,我们就可以获得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之间呈现正向变动趋势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无论从单个商品来看,还是从商品价值总量来看,商品价值量都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反向变动,即成反比。考察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复杂程度同时提高发现,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仍然成反比,而与劳动复杂程度成正比。商品价值总量的增加只能用社会分工的发展来解释,这正是被众多文献所忽视的。  相似文献   

7.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及其实践意义濮存德讲清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这一重要原理.必须抓住“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这一根本观点,进行逐层分析。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价值的大小,即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  相似文献   

8.
成正比的争议涉及两个命题:一是,一定长度的工作日总是表现为相同的价值产品。二是,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价值量下降。本文回应的是关于第二个命题的争议。在这个问题的争议中,认为在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的规律将不再成立的人,即主张"成正比"的人,其论证的主要依据是建立在劳动生产率等于劳动复杂程度和劳动强度的假设上的。然而这个假设是不成立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本身"表现为一个工人在一定时间内,以同样的劳动力强度使之转化为产品的生产资料的相对量。"其与劳动强度和劳动的复杂程度没有直接的关系,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复杂程度是成反比的。更为重要的是,市场竞争是通过使商品便宜而不是使商品昂贵来进行的。如果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单位商品价值提高从而使商品变得昂贵,那么,资本家就不会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来进行竞争。显然,这不是事实。  相似文献   

9.
"商品价值量"原理重点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理解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和实现,必须准确把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重涵义.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条件下,社会商品价值总量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0.
经济常识中有不少计算公式,这些公式常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有所体现,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但由于这些公式分布得比较散,很多同学往往没有系统理解,在考试中也常常失分。在此,笔者把这些公式整理出来并加以例题分析,以期提高政治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商品价值量1.单位商品价值量用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单位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即成正比),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2.价值总量是指某部门、某行业或某一商品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价值总和。…  相似文献   

11.
有关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讨论是《资本论》研究的重要内容。考察马克思的原文可见,马克思仍然采用第一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解释商品的价值,将过剩产品的价值实现视为价值规律的一种体现。马克思无意提出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相似文献   

12.
国民生产总值是不是价值量指标,如何用劳动价值论来说明,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现实面前遇的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本文从如下两个方面作了探讨和说明:其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否会增加社会价值总量。其二:第三产业作为非物质生产部门是否创造价值。  相似文献   

13.
劳动资料和劳动一样均是物化劳动。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资料是劳动劳动器官的延伸,具有相似的功能和作用,都能创造价值。劳动对象在劳动过程中是被改造的对象其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是否承认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关键在于传统经济学中劳动价值论是否要发展,如何看待生产力在传统经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承认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并没有否定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14.
成正比的争议涉及两个命题:一是,一定长度的工作日总是表现为相同的价值产品;二是,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价值量下降。本文回应的是关于第一个命题的争议。在这个问题的争议中,我们看到了有效劳动系数、实际售卖价值、期差性、价值转换系数等种种用语。这些用语没有用来解决实际矛盾即用来说明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规则只能作为没有规则性的盲目起作用的平均数规律来为自己开辟道路,反而被用来企图以个别企业的偶然性偏离来否定必然性的一般规律即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很显然,这种否定是徒劳的。  相似文献   

15.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详细论述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Ⅰ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Ⅱ。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关于商品价值量由哪种意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问题,理论界的争论颇为激烈且至今尚无定论。本文认为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Ⅰ决定,并分析了三点理由,得出了三点启示,这对于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研究本论题,必须确定关于价值性质的有关科学规定,必须从劳动二重性的基本原理出发;充分认识同一部门生产率高的劳动,其有用劳动的质高于社会标准,所以其实际劳动时间能折合成更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能创造较多的社会价值;应当纠正忽视劳动二重性在本论题上产生认识误区;承认同一部门先进客观生产要素能够起增加吸收社会必要劳动程度的作用;并注意在劳动形成的价值量的数量分析中,数学逻辑应服从于科学经济学的逻辑。  相似文献   

17.
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如果劳动量为零时产量为零,产量随劳动量的增加而先递增上升然后递减上升,且随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而上升,则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随劳动量的增加先减少然后增加,并随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而减少。近年来出现的关于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的理论的主要错误是混淆了决定价值量的、抽象的社会必要劳动与决定使用价值量的、具体的有效劳动,以及混淆了劳动量的变化与劳动生产力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