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调查对象 在湖南江华县范围内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乡镇和学校的学生、教师、公务员、农民作为调查对象。每个乡镇又随机抽取调查对象,共抽取学生1820名(其中男生1372名,女生448名,分别占总数的75.4%和24.6%;农村学生1365名,县城学生455名,分别占总数的。75%和25%;高中生275名,初中生714名,小学生831名,分别占总数的15.1%,39.2%、45.7%),教师476名(其中男327名,女149名,分别占总数的68.6%和31.4%),  相似文献   

2.
我校“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课题组,对全校6个班(每个年级确定了2个班)的386名同学进行了17类440个小问题的心理健康状况的问卷调查。本文结合初二某班(66人,男女生各半)的调查情况,对初中学生逆反心理状况进行简要分析。一、初中生逆反心理概况统计结果是,全校被调查的386人中,无逆反心理的180人,约占47%,有逆反心理的206人(其中13  相似文献   

3.
研究使用翻译并修订后的"Hong"氏逆反心理量表、父母教育方式量表对250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面中学生逆反心理在年级、性别变量上差异显著,初二学生的逆反心理高于初一;女生的逆反心理低于男生;父母教养方式在性别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父母亲的教育方式与中学生逆反心理相关显著。父亲因子2惩罚严厉、父亲因子3过分干涉、父亲因子5拒绝否认、母亲因子2过度干涉、母亲因子3拒绝否认、母亲因子4惩罚严厉对逆反心理总分有较大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了解小学4-6年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为改善其人际关系奠定理论基础。方法用人际关系自我评价量表对148名4~6年级小学生人际关系状况进行调查。结果 6年级小学生人际关系与4、5年级小学,班干人际关系与非班干学生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6年级小学生人际关系好于4、5年级,班干好于非班干学生。  相似文献   

5.
采用《逆反心理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289名就读于西藏自治区的初中生进行了测试,考察西藏初中生逆反心理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结果表明:(1)西藏初中生逆反心理水平总体较低;(2)西藏初中生逆反心理在性别、年级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3)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在限选的情绪反应及抑制外来影响上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父亲严厉惩罚、母亲拒绝否认、母亲严厉惩罚在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各维度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4)父亲严厉惩罚正向预测初中生逆反心理,父亲情感温暖理解负向预测初中生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6.
学习动机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业成绩,小学生的学习动机表现出其年龄阶段上的特征。通过对1-6年级302名小学生实施学习动机测验,结果表明:(1)小学生在内在目标导向上,低年级学生显著低于中高年级学生。在外在目标导向上,6年级学生显著低于2、3、4、5年级,并且2、3、4、5年级之间无显著差异。(2)小学生在学习价值、控制信念和期望成功维度上,中高年级学生都显著高于1年级学生。(3)小学生在测试焦虑上,1年级学生显著高于2年级和6年级。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应关注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其发展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相似文献   

7.
一、调查对象 在全县范围内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地方和学校的学生。教师、公务员、农民作为调查对象。每个地方又随意抽取调查对象.共抽取学生1820名(其中男生1:372名,女生448名分别占总数的754%和246%;农村学生1:36,5名,县城学生455名,分别占总数的75%和25%.高中生275名初中生714名,小学生831名,分别占总数的151%、392%、45.7%);  相似文献   

8.
2006年,课题组1对上海市未成年人群体开展大规模的问卷调查研究,调查查样本中的学生年龄从9岁至18岁,分布在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二年级。本次共有3631名学生接受调查,其中有1545名高中生、941名初中生和1145名小学生,在调查学生样本中随机抽取1166名学生的家长接受调查,其中包括高中生家长459名、初中生家长438名和小学生家长269名,调查样本分布在上海市中心城区和郊区。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苏南城区4~6年级小学生的情感素质发展状况,对苏南城区的492名4~6年级小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整体而言,苏南城区4~6年级小学生的情感素质高于全国常模,属于积极正向状态;小学情感素质存在性别差异,女生要明显优于男生;小学生的情感素质与其学习成绩、师生关系、教师有情施教等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0.
对海安县831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课业负担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感受随年级增长而增长,初中生课业负担较重。课业负担成因分析表明,初中生负担主要源于教师(学校),小学生负担主要源于家长,教师和家长压力主要源于学校和社会。要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小学要做好家长工作,初中要侧重做好学校工作。  相似文献   

11.
根据《中国教育年鉴》统计的数字,1998年我国在特教学校就读的残疾小学生104382人,占残疾小学生的31%,在普通小学就读的残疾小学生225191人,占残疾小学生总数的69%;在特教学校就读的初中生10877人,占残疾初中生总数的38%,在普通学校就读的初中残疾学生17922人,占残疾初中生总数的62%。近年来,随着残疾儿童入学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对海安县831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课业负担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感受随年级增长而增长,初中生课业负担较重。课业负担成因分析表明,初中生负担主要源于教师(学校),小学生负担主要源于家长,教师和家长压力主要源于学校和社会。要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小学要做好家长工作,初中要侧重做好学校工作。  相似文献   

13.
据日本冲绳县名護市教委最近所作的调查表明,本市3—6年级的小学生3832人中,去私塾补习的有28.7%,初中生(2302人)中有35.8%,高中生(2712人)中有3.9%。高中生的比率较低,这是因为名護市4所高中里只有一所普通高中。小学生去私塾补习的动机,大多是“受家长的劝告”;而中学生中则是“自己希望去”的占第一位。  相似文献   

14.
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一直是困扰我国教育实践乃至社会生活的一个突出问题,而课业负担过重又突出表现为课外作业的超量、过量。对此,笔者去年九月对大连市小学生课外作业的现状作了专门性的调查,随机抽取了四所小学,发放学生问卷480份,回收有效问卷431份。其结果显示,大连市小学生的课外作业量普遍超标,过多的课外作业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了损害。在调查中,小学生每天做作业感到很累或比较累的各年级百分比分别为:二年级61%,三年级46.2%,四年级37%,五年级31%,六年级21%。长时间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也使小学生在心理上厌烦做作业,并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据统计,431名小学生中,每天做作业感到苦恼或较苦恼的37人,约占被调查总数的9%。  相似文献   

15.
心理学认为:逆反心理是一种情绪厌烦或情绪对立状态,是人在感情上的反感、烦闷的体验。逆反心理的发生发展过程,同一切心理过程一样,都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对于物理教学来说,逆反心理是一种“常见病”,它普遍存在在成绩较差的学生中。本人曾在1983年6月对240名高一学生进行调查,其中不愿上物理课的高达128人,占53%,其原因;1.基础差、学习吃力、成绩低,伤害了自尊心,而厌烦物理课的42人,占33%。2.觉得物理概念抽象、难懂,定律、定理枯燥乏味而无兴趣的56人,占44%。3.对老师的教学有看法或对老师的某些批评产生对立情绪的有12人,占9.4%。4.想学文科或其它原因的18人,占14%。从这些数  相似文献   

16.
责任心是重要的人格特征,是个体品德的一个重要体现。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就责任心问题调查了徐州地区6所中小学的590名初中生和小学生。结果表明,中小学生责任心状况总体上不容乐观,小学生与初中生相比较责任心水平较高,并表现出随着年龄的增长责任心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男生的责任心水平较高于女生;农村小学生的责任心水平高于城市的小学生;工人家庭的子女责任心要低于其他家庭的子女;不同年级的小学生的责任心水平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班级干部和非独生子女的责任心相对来说要高于普通学生和独生子女。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城乡小学生在网络使用方面的差异,我们对来自城市和农村的240名4~6年级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城乡小学生在使用网络的人数上差异显著;小学生上网的地点、时间的城乡差异显著;小学生上网的目的、家长或教师对小学生上网指导的城乡差异不显著。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家长和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观念,加强对小学生上网行为的指导和监管。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510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及对8名初中教师进行访谈,发现初中生的学业情绪以积极为主,排在前3位的学业情绪是希望、高兴、平静,且初中生的学业情绪存在显著的年级、性别和成绩差异;教师认为初中生最严重的学业情绪问题是部分学生存在厌倦情绪。基于此,提出了做好初一学生的情绪疏导与教育引导工作、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以及为学生创设良好情绪氛围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与叛逆期,存在着强烈的逆反心理。因此,教师要分析初中生表现出的逆反心理特征以及原因,并进行针对性的疏导。疏导初中生逆反心理,要注意言传身教、慎用禁令、与学生平等交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宽容对待学生。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小学生与初中生遭受校园欺凌的差异问题,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甘肃省3个地市20所学校的1864名小学生和初中生为调查对象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生与初中生的欺凌行为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男生遭受欺凌的比率显著高于女生;小学生与初中生的欺凌行为存在显著学业差异,学业较差学生遭受欺凌的比率高于学业优秀、良好和一般的学生;小学生与初中生的欺凌行为存在显著父亲职业差异,父亲职业为农民的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父亲职业为市民、干部、教师、医生和其他的学生;小学生与初中生的欺凌行为存在显著家庭经济差异,家庭经济情况不好的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平均水平显著高于家庭经济情况很好的学生;小学生与初中生在是否住校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住校生更容易遭受欺凌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