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直以来,韩寒吸引大众眼球的除了他的文学之外,很大程度上还来自他自身的东西。以往对韩寒的研究已形成三条线索:一是韩寒的文学,如语言、人物、主题、手法等方面;一是与韩寒有关的事件,如"方韩大战"、"韩寒告百度侵权";一是韩寒的多重身份如"叛逆差生"、公共知识分子、网络意见领袖、商人等。2012年对韩寒的研究总体上也是沿着上述三条线索进行。这三条线索互相交叠,研究成果各具风貌,但也存在着一些空白。  相似文献   

2.
文章的线索     
晶莹的珍珠,要有一条金线串起来,才能成为美丽的项链;作文的材料,也要有一条贯穿全篇的线索,才能成为浑然一体、声情并茂的文章。文章的类型不同,线索也不相同。1.时间线索 按时间推移来记叙的文章,时间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如《我的战友邱少云》的线索是“天还没有亮——中午——黄昏”。2.空间线索 游记、参观访问记等,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空间位置的变换就是这类文章的线索。如《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按“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这条空间线索记叙的。3.事件线索 记事的文章大多以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相似文献   

3.
2014年8月19日,清华大学教授肖鹰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评论文章《“天才韩寒”是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一文,引发巨大争议.在文中,肖鹰谈了三个话题:第一部分是对韩寒导演的电影《后会无期》的影评,称该片所表现的是遮蔽欲望的猥琐青春;第二部分是追问当年媒体热炒的韩寒“代笔事件”,称这是一个辍学生造假的文化骗局;第三部分则是梳理韩寒成名史,称其为一个必须清理的反智主义招牌.  相似文献   

4.
本文围绕韩寒其人其事所引发的有关教育问题,对其作了冷静、理性的反思和诊断.一方面,韩寒对一统化学校管理的反叛、机械化教学方法的拒绝、单一化教育评价的质疑,给教育界带来了“不安定”的挑战和争议;另一方面,透过“韩寒现象”,我们也可以反思大陆教育体制所存在的问题和弊病,并在此基础上对韩寒与中国教育作出前瞻性思考.  相似文献   

5.
线索是记叙文中贯穿全文的脉络,是记叙文谋篇布局的重要因素。记叙文在组织材料时,无论运用哪一种记叙方式,都必须将材料构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整体。阅读记叙文,要注意找出文章的线索,并沿着这条线索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进而理解全篇的思想内容。记叙文的线索比较复杂,有的文章是以事物为线索,如《小麻雀》一文,以小麻雀为线索;有的以人物为线索,如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的“我”,不仅是孔乙己悲惨遭遇的见证人,也是安排故事情节的重要线索;有的以事件为线索,如《分马》,全文自始至终以“分马”这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写得有条不紊,…  相似文献   

6.
我们常说,数学教学内容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很明显的知识线索,如概念、法则、公式、性质等,这是一条有形的线索。另一条是隐性的数学方法线索,它是蕴涵、渗透在知识体系之中的,是一无形的线索。专家曾经指出:“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可能就忘了,惟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是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想、研究方法和着眼点等,这些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人们终身受益”。因此我们说,在数学教学中知识的教学固然重要,但在知识教学中适时、适度地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就显得更为重要。当遇到较复杂的问题时常常需要通过转化的方法,化繁为简;当遇到较隐…  相似文献   

7.
文论集萃     
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四条线索许子东在《当代作家评论》二○○四年第三期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若干线索》为题撰文指出 ,“五四”以来中国文学大致有四条发展线索 :第一条线索从陈独秀、鲁迅到茅盾、巴金、丁玲、夏衍、艾青一直到“文革”后文学的“人文精神”提倡 ;第二条线索从鲁迅、周作人 ,经郁达夫、闻一多、徐志摩、沈从文、老舍等作家维护、坚守艺术本分、坚持文人道德传统延续至今 ;在第三条发展线索中 ,则有很多人办报 ,或者常为报纸写作 :从包天笑、周瘦鸥、张恨水 ,一直到金庸、倪匡、李碧华 ,这条线索与前二条追求的“救世责任…  相似文献   

8.
一、两条线索 在物理学的发展进程中,始终贯穿着“力”和“能量”这样两条线索,力学的部分自不必说,其他诸如热学中的分子力与内能、电学中的电场力与电场能、磁学中的磁场力与磁场能等等,但是这样两条线索也不互相排斥.一方面,外力F对物体做功△W,那么物体的能量增加△E=△W;另一方面有,△W=F△s,于是  相似文献   

9.
大凡一篇记叙文,结构上都有一条明晰的线索。有的文章是以事为线索,如《夜走灵官峡》一文,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有的文章是以物为线索,如《小麻雀》一文,以小麻雀为线索;有的文章是以景为线索,如《海滨仲夏夜》一文,以夕阳落山不久──月到中天这段时间的光彩和色彩的变化为线索;有的文章是以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一文,以“我”对小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线索,有的文章中又有明线、暗线之分。如《藤野先生》一文的明线是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相别、怀念,暗线则是鲁迅先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又如《…  相似文献   

10.
清晰指讲课线索分明,条理清楚,重点鲜明突出,语言简炼;多彩指讲课内容丰富,方法多种多样,灵活应变。清晰是对教材的处理而言;多彩是对内容的综合、方法的变化而言,一节课必须具备这两个方面。 先说清晰: 一、线索条理的清晰 每本书、每堂课要有一条主线贯穿,扣住线索,步步推进,条分缕析,学生听课后,铭记讲课线索,具有整体印象。清晰线索带动多彩的内容,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 体裁不同,线索不同;内容不同,线索亦不同。散文“形散神不散”,提挈线索就抓住了“形散”特点,分析纲举目张,使其“神不散”。如《背影》以人物特征“背影”四次出现为线索,把家庭琐屑,老父爱儿子,儿子怀念老父的情感贯穿起  相似文献   

11.
流失海外的宋吕嘉问行书《与元翰札》系故宫博物院1997年从翰海拍卖会上购得收藏。该启的写作时间可以确定为绍圣三年七月二十日。启中所涉及的关于吕嘉问从知襄州到知郓州这一段仕履,可补史籍之缺。“元翰”为华申甫表字,“至完”为邹浩表字,“小子”为吕嘉问之子吕安中。该启涉及了吕嘉问与华申甫、邹浩等人的关系,加之吕嘉问无文集传世,因此这封书札不仅具有文物价值,而且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2.
汉代有"献赋"的现象,其源头是先秦的"献诗"。汉人"献赋"的原因,一是"讽颂"政治,二是有功名利禄的诱惑。汉代有人因献赋而得官,"献赋"成为唐宋"献著赐官"的渊薮,具有文学和政治的双重意义。汉代的"献赋"现象,既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又影响着汉赋"讽颂"的政治功能和"尚美"的文学倾向。  相似文献   

13.
韩偓诗歌曾自编为《韩偓诗》和《香奁集》两部分。《香奁集》在当时的影响远大于韩偓其它诗歌。宋以后韩偓诗篇不断增加,诗集的卷数、名称俱无定准,但《韩偓诗》和《香奁集》平行流传的格局不变。《香奁集》在宋代持续发挥广泛影响,尤其受到词人的青睐,且由于与韩偓"唐末完人"的形象严重不符,以致引发真伪之争;也由于《香奁集》在宋代韩诗接受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韩偓诗风逐渐被认定为秀雅婉媚,对后人认识、评价韩偓其人其诗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韩贞经常说“中”,并把“中”看着自己的行为标准。当然,韩贞“中”的思想与传统的中庸思想不同。他继承了泰州王学的思想。其讲“中”的目的主要是要求人的行为以适度为原则,尤其术要有过高的欲求。韩贞的“中”也是要求以适宜为标准,希望人们知止知本,处事合道。韩贞讲“中”,还要求人们以快乐为原则,灵活对待进与退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汉朝史籍中常见"高第"一词,通行的解释是"经过考核,成绩优秀,名列前茅;官吏的考绩优等"等等。然而在《后汉书》和《三国志》中却有大量"举高第"之类的词语出现,查阅相关史料,并与"举孝廉"、"举茂才"等岁科察举科目的运作程序相比较,"高第"在两汉时期(尤其是东汉)确实为察举制的一种科目,并且属于常科。  相似文献   

16.
拓拔鲜卑南迁途经二蓝虎沟一带时,曾留下部分部众。所留部众中的檀石槐,自幼就“勇健有谋略”,能“施法禁,平曲直,无敢犯者”,受到部落民众的拥戴,于公元二世纪中叶,大家推举他当了鲜阜大人。对鲜卑人来说,“大人”就是首领。《后汉书》栽:“桓帝时檀石槐乃立庭于弹汗山,歃仇水上,去高柳北三百余里,兵马甚盛,东西皆归焉。”东汉的高柳就在现山西阳高县城附近。据此推算,阳高北三百余里,正好是现鸟兰察布市的商都、察右后旗一带,而察右后旗白音察干西北二十多公里处,有个牧民村营叫克里孟,克里孟是蒙古语“城墙”之意。笔者认定,弹汉山就是现在的韩勿拉山,歆仇水就是现在的哈不泉河。  相似文献   

17.
炎帝神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伟大人物,是原始农业的创始人,还发明了最早的医药等,为远古渔猎时代进化至农耕时代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备受先民推崇,被尊为三皇之一。后人称颂炎帝神农有八大功绩,将炎帝神农同黄帝轩辕一起称为炎黄,是华夏民族的共同祖先。汉代已经有了祭祀炎帝神农的活动,而且有专门的祭祀场所,如“神农社”之类。汉代画像中常见有对炎帝神农事迹的描绘,虽然这些事迹具有浓郁的神话传说色彩,却形象而又生动地表达了对炎帝神农的崇敬。现代各地对炎帝神农的纪念活动,便继承了汉代以来的优良传统,将寻根问祖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同时也张扬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所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唐韵正》中,顾炎武一方面通过列举丰富的韵文材料勾勒出"车"字从古韵鱼部游离出来,而并入古韵歌部的大致线索;另一方面又对陈第考证中不周而误说之处进行了辨证,认为"车"字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开始与歌部字押韵。顾炎武所做的这一考证工作为我们研究某一字的历史演变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9.
“前乐府”是指汉武帝“乃立乐府”之前的先秦乐府诗。现存的“前乐府”,共计为133题163首,按其篇名之所示及其音乐性之特点等,大致可分为“琴曲类”、“古歌类”、“综合类”三类。“前乐府”的作者主要由官吏阶层与普通民众两大群体组成,其中,孔子因创作了15题16首“前乐府”,成为先秦文学史上在诗歌数量上仅次于屈原的一位诗人。“前乐府”虽然题材内容丰富,但却绝少爱情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