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6 毫秒
1.
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地组织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的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的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学习工作能力。我们现在往往重视课堂体育教学,而忽视课外体育活动,这就造成很多学生身体素质差,健康水平低的现象。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利用课外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
陈静 《成才之路》2013,(26):70-70
初中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是与身体形态和机能发育相一致的。要根据初中学生生理发育特征,有计划、有步骤、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教学,使初中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3.
对湖南土家族7~18岁学生2005年与1985年的身体形态、机能发育和素质发展进行多指标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年间湖南土家族学生身体形态有明显的增长、生长发育有提前的趋势;血压、肺活量等生理机能指标有所下降;身体素质发展不平衡,耐力和柔韧素质呈下降趋势,建议加强土家族青少年学生的体育锻炼和营养的补给.  相似文献   

4.
对湖南土家族7-18岁学生2005年与1985年的身体形态、机能发育和素质发展进行多指标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年间湖南土家族学生身体形态有明显的增长、生长发育有提前的趋势;血压、肺活量等生理机能指标有所下降;身体素质发展不平衡,耐力和柔韧素质呈下降趋势,建议加强土家族青少年学生的体育锻炼和营养的补给.  相似文献   

5.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单纯应试教育而提出的 ,就是要根据学生身心特点 ,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政治、思想、道德、业务等素质的教育。使学生能健康、和谐的发展。所以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把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及思想品德、道德修养等作为切入点。一、身体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身体素质并非单纯指力量、耐力、灵敏……等运动素质 ,而是包含了整个身体健康、体质的教育内容。(一 )身体形态、机能素质教育。高校体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全体魄 ,并与道德、智育相结合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而在体育教学…  相似文献   

6.
随机抽取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大一、大二共734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分析其身体形态发育水平、身体机能水平、身体素质水平,结果显示:一、二年级少数民族大学生身高标准体重和肺活量体重指数都在标准范围内,但身体素质水平普遍较差且发展不平衡,速度和柔韧素质较好,力量、耐力和灵敏素质水平较低,不同专业的学生身体素质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7.
按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对淮北师范大学学生的身体形态(身高、体重)、生理机能(肺活量)、身体素质(立定跳远、台阶试验、握力、坐位体前屈)进行测试,并对06级和08级学生的体质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淮北师范大学学生在身体形态方面06级与08级并无太大差异,但在生理机能、身体素质方面两个年级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此基础上,笔者采用问卷的方式对淮北师范大学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初步调查,并据此对以后的体育教学和学生的体育活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变片面性为系统性——目前大部分学校对学生体育的评定,基本上是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评定,即是以体育课教学中少数科目(田径跑、跳、掷和体操)的运动成绩,来对学生身体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素质作出评定。这种评定作为对学生体育的评定,显然是不全面的。体育作为学生在学校接受的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一种教育,它的涵义应与学校体育的任务相一致。我们知道,学校体育的任务,最基本的有三条:掌握和提高体育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道德作风与意志品质。即使仅仅评定学生体质是否增强,除身体素质外,也还包括身体形态发育、生理机能、健康状况等。只有按学校体育的任务来评定学生体育,才是比较全面的。以身体素质的几项运动成绩来评定,不仅不能反映学生体育水平,而且还会引起对体育理解的歧义:  相似文献   

9.
人的体质从国际上公认的标准看有5个方面,分别是形态、机能、素质、心理和应急能力。身体素质是体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等身体基本状态和功能能力。身体素质的好坏直接反映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承受能力的强弱。身体健康是人类生存、社会发展、民族兴旺的要求,一生健康重在终身体育,而学校体育教育是关键。而高校体育是针对成年学生的就更显得其紧迫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淮北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体质现状,为体育教学工作提供参考,按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对淮北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身体形态(身高、体重)、生理机能(肺活量)、身体素质(立定跳远、握力、1000m(男)、仰卧起坐(女)、800m(女))进行了测试,并和2000年全国同年龄段学生样本均值进行了比较。对淮北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身体素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评价与分析,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有赖于思想观念的更新。至今,在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仍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中心,忽视健身知识(意识)和体育能力的培养,造成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就中断了体育锻炼。学校体育改革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转变旧观念,树立以增强体质,培养健身意识,提高体育能力,养成健身习惯为目标的教育思想。使学校体育延续到学生的一生,终生健身,终生受益。  相似文献   

12.
物理教学的测量与评价是物理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物理教师,必须掌握这种技术。从学业成绩、实验技能、课堂教学三个方面论述了物理教学的测量方法和评价的指标,阐述了实现量化物理教学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体力活动和静坐行为是影响儿童早期体质健康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152名学前儿童为被试,使用三轴加速度计测量体力活动和静坐行为,使用儿童型人体成分分析仪测量身体成分,使用《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幼儿部分)》测评身体素质,使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等时替代回归分析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结果发现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城乡、佩戴时间和静坐行为等因素后,中高强度体力活动尤其是高强度体力活动对去脂体重指数和身体素质(十米折返跑、立定跳远、双脚连续跳、走平衡木)依然具有显著影响;高强度体力活动替代其他强度体力活动或不同强度体力活动替代静坐行为后,去脂体重指数均有所提升;身体素质变化仅在高强度体力活动替代其他强度体力活动和静坐行为时具有方向一致性和显著性。家长和教师应充分重视中高强度体力活动尤其是高强度体力活动与学前儿童体质健康的紧密联系,促进学前儿童静坐行为和低强度体力活动向中高强度体力活动适度转化,以提升学前儿童下肢肌肉力量素质和灵敏素质等方面的体质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4.
以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湖州广潘电视大学2006年度上公共体育课的班级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学生体育课认知水平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对体育功能认识不清、体育文化素养缺乏、体育学习习惯固化,社会需求表现不足是构成学生体育课认知水平较差并影响的主要消极因素,并结合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融合思想"在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乃至文化教育等领域得到广泛地运用,终生体育被视为新世纪的体育思想,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学校体育阶段在实现终生体育目标中有着重要作用,深化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必须走与终生体育相结合的道路,才能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同终生体育目标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家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也应跟随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注入更多先进的教学方式。体育教师应该结合信息技术拓展体育教学途径,改变体育教学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水平低下的现状。就目前的体育教学现状和发展趋势,文章经过对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的整合效果的研究得出: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整合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可提高动作技能的完善度;可提高技战术的直观性;可提高学生自我探索的能力,有利于发展小组合作意识,真正体现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课余足球俱乐部教学是新时期新形式下体育教学改革出现的新事物,它符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课余足球俱乐部教学能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优势,拓展教学时间和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强化特长,培养兴趣;它能实现课内外一体化,学生在一种和谐,融洽,愉快和充满竞技的活动环境中身心健康、个性特征、体育专项素质获得全面发展,使高校传统体育教学与课余足球俱乐部教学有机结合,优势互补,达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体育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8.
体育教学改革是体育的创新,而体育创新重要的是体育观念的创新,既要树立“健康第一”观、全面体育观、主体体育观和适度体育观,更要注重体育行为的创新。要适应新形势下高校体育的发展,必须彻底转变体育教师的体育观念,将重教转向重学,重共性转向重个性,将强制性体育学习转向引发学生的体育需求,由注重形式向注重实质转变。教师只有重新认识自己扮演的角色,才能成为自觉的创新教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相似文献   

19.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想象与思维的各种类型与体育教学的联系 ,为体育教师及教练员更好地运用这些心理活动搞好体育教学与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  相似文献   

20.
通过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我国高校体育运行体系进行综合研究分析,依据素质教育理论及我国高等教育、体育教育的目标,针对高校体育教育实际,对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进行探讨。认为建立和完善体育俱乐部运行体系是课内、外一体化的必然趋势,并着重论述了整合高校体育运行体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