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典诗词教学面临着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从而形成古典诗词特色教学的研究课题。该课题的难点就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其学习的过程中授之以基本且行之有效的学习研究方法,最终使其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这个教学目标的实现,关键是要还原古典诗词鲜活的生命力,将之看成是古代诗人生命意志最直接而生动的再现,并进一步通过对诗人创作个性的把握来逐步培养学生对于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从而实现并超越预定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
高等院校古典诗词教学应立足于文化的活态传承,也就是说,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古典诗词的学习提升其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古典诗词的学习中,品味到真实的人生况味,获得真切的人生体验,从而将其内化为自我的生命意识。要达成这一目的,必须改变现有的古典诗词教学方式,立足于传统与当下,构建吟诵与体验合一的新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3.
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原因,内地西藏班学生对汉语言的学习存在一定的障碍,特别是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不大,甚至有抵触情绪。而学习古典诗词,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陶冶情操、丰富思想、提高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才能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利用音乐,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引导他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够达到理解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进行自觉审美,在教学中以诗词为切入点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感受美。通过诵读诗词感受音韵美,用心感悟体验意境美,联想想象尝试创作诗词等方法都能促进学生学习诗词,进行审美感悟。  相似文献   

5.
我国拥有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衍生出众多丰富的文学样式,其中古典诗词就是这些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因而在学生的儿童时代,语文教学就应该进行古典诗词的文化熏陶,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体验与表达,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提出要多重诵读,感受声律之美;拓展现象,感知画面之美;资料链接,感知心境之美,从而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创作诗词是古人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经典的诗词更是以文字的形式承载着古人的思想意志,不同的诗词包含着不同的情感,同时体现了古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因此学习经典的诗词可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的古诗词教学中根据诗词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学习古诗词产生兴趣,并且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增强古诗词的教学效果,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主要将学习经典诗词的重要意义和具体的教学方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7.
徐继宽 《历史学习》2007,(11):33-36
诗词谚语是我国宝贵的文学财富,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写下的许多诗词鲜明细腻,脍炙人口,人民群众创作积累的谚语淳朴自然,朗朗上口。许多诗词谚语还蕴含着丰富的经济史信息,反映了社会变迁和民生疾苦,阅读研究它,能让我们从另一个层面体验历史,增加历史学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有助于历史学习效益的提升。下面以人教版必修2的典型习题为例,通过品味诗词谚语来理解掌握相关的中国经济史知识。  相似文献   

8.
理解诗境和诗意的前提首先是理解诗的语言,对“诗词格律”的学习不仅有助于教师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让诗歌独特的韵律、节奏进入儿童的听觉,通过反复的朗读和吟诵,让儿童体验诗中所蕴含和激荡的情感;而且对“诗词格律”的学习也有助于教师深入掌握诗歌之美,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意、诗境,这对提高儿童的语言素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诗词是小学语文教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诗词中蕴含着诗人的写作精华,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教师可通过对诗歌的仿写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领悟,为学生的写作提供素材,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诗词仿写训练,能不断提高学生创作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审美,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学习古典诗词,品味诗词芬芳,能够丰富、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境界,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活色生香。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吟诵诗歌,感受韵律之美;推敲文字,感悟炼字之美;品味意象,体会意境之美;挖掘思想,品味精神之美;模仿写作,享受创作之美。  相似文献   

11.
在目前古典诗词的教学改革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授之以有效的学习方法,最终使其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水平和审美素养。要解决这个研究课题,关键是要还原古典诗词鲜活的生命力,将之看成是古代诗人生命意志最直接而生动的再现,并进一步通过作品中字词的解析、意象的把握来逐步建构学生关于古典诗词的知识体系和审美素养,从而实现更高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2.
教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适时运用一些合适的诗词,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诗词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13.
赖晓妹 《学苑教育》2023,(32):43-45
当前时代教学背景下要求小学语文课堂要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能力,为使学生的审美素养得到发展,教师就要实施审美教学,使审美教育活动同其他教学活动相结合,帮助学生培养健全人格,陶冶高尚情操。为此,文章围绕审美素养的培养,立足于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课堂展开讨论,分析基于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价值,提出有参考性的策略:重视诗词阅读体验,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结合诗词情感教育,提高学生审美自觉;品味诗词音韵之美,提高文字审美能力;深入领会诗词意象,提升学生精神境界,让学生通过对古诗词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培养审美情趣,形成独立而独特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社会的教学中,诗词的鉴赏作为艺术,同时也使语文教师必须要学习知识,在诗词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运用自身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引入创作的大环境中,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艺术情操,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时的心情,更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了解我国的文化历史,感悟出每一句诗词中所蕴含的哲理,启迪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本文主要从对初中学生诗词学习进行了简单的方法介绍。  相似文献   

15.
语文是一门集合了诗词、阅读、文言文、写作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对于学生提高文学素养以及综合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而且随着新课改的提出,对初中语文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应该让学生学会运用,学会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因此,本文对课堂表演在初中语文课堂应用进行理论的探索和研究,并且结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提出了课堂表演在诗词、文言文、阅读、写作环节的应用方式,旨在提高学生的上课体验,促进学生学习进步。  相似文献   

16.
<正>语文诗歌教学既要符合高考的考纲要求,又要注重其文化核心素养的挖掘,还要能密切古代诗歌鉴赏和现代人生活体验之间的联系,使得学生能够对古典诗词的艺术审美感同身受,在指引学生阅读方向的同时,激发学生自主品读的兴趣和能力。我们可以从写作素养、审美素养和文化素养三个方面,来思考诗词教学中的素养培养。一、写作素养诗词曲,从语言形式和结构上说,与现代  相似文献   

17.
王鹏洲 《作文》2023,(8):47-48
<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但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学鉴赏活动缺少科学的维度,导致教材资源价值无法充分发挥、外部文本与课内联系不强,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文学鉴赏体验和个性发展。高中语文学科素养核心体系提出的“文学鉴赏与创作”学习任务群,对于文学鉴赏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系统性的指导,其明确表示了文学鉴赏应予以学生自由、主导权,并结合课内外文本予以学生充分的个性体验、解读和内涵阐释。本文基于文学鉴赏活动之维,探究高中语文“文学鉴赏与创作”学习任务群的理解与操作。  相似文献   

18.
高峰体验不能按个人的意愿而发生,但却有可能通过安排自己周围的环境提高它发生的可能性,例如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中创设条件,激发学生获得高峰体验的可能性.可以从诗词吟诵、背诵竞赛、歌曲哼唱、游戏活动等角度引领学生获得学习的高峰体验,这不仅能让学生高效地学习,并且能在背诵中培养语感,提高自学能力,积淀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9.
"不学诗,无以言."我国是诗词的国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传承下来大量优美的诗作.中国的古诗词不仅影响了一代代的文人骚客,还陶冶了后人的情操,净化了我们的灵魂、拓展了我们见识.作为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古诗词教学必须充分把握诗词的特点,从不同的层面进行审美体验,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诗词欣赏能力.本文将围绕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各种方法展开探讨,以期为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提供理论参考,提高初中生古诗词学习能力,培养其民族素养,沉淀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20.
与常规的文言文以及当下的白话文相比,古典诗词在创作上有着较大的不同,给教师之教与学生之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可以从学情意识、知识意识、生本意识、文体意识四种意识入手,紧扣原生的教学质态,助推学生言语素养和关键能力的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