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6年春节,在我们离开沈阳告别赵伟士先生之后仅四个多月,就收到了先生寄赠给我的《魏书生教学改革经验研究》一书,上面有他的亲笔签名。此后多年,先生陆续寄来由他主编的《普教研究》杂志(里面有《魏书生研究》专栏),先生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乃至先生尚未成书的又一部研究魏书生教育思想的著作提纲——《魏书生教育思想研究》。按说,未成书的著作的构思、提纲,是不便示人的。看到这些赠书或文章,我每每激动得不能自已。我想,  相似文献   

2.
杜威哲学     
胡适 《中国教师》2009,(19):4-10
第一讲 刘院长,各位先生,各位同学: 今天我到这里来讲杜威先生的哲学,我感到有点班门弄斧。在师范学院里当然有许多研究教育学说和教育哲学的专家,也有这些必修和选修的课程,想来诸位对于杜威先生的哲学一定研究过。  相似文献   

3.
<正>黄济先生乘鹤西去的那个晚上,我直到凌晨近四点才睡。虽然对先生的离去已有心理准备,但是先生的音容笑貌不断浮现于眼前,我只好遍查旧电脑、移动硬盘寻找我手头留存的先生的照片,我写过的关于先生的小文,以及我责编过的和先生有关的文章。才发现,我认识先生已经到了第15个年头,我是如此的幸运。再次提笔回忆黄济先生,心中满溢感动!感动一:谦和2000年,我跨专业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师从劳凯声教授攻读硕士学位。刚入学,我  相似文献   

4.
我在1982-1985年间师从戚国淦先生攻读硕士学位.对于我的一生,硕士研究生时期是一个关键阶段.本科学习,重点在扩大知识面和打好基础,只有硕士研究生阶段才是重点进行学术研究的专业技能培训的阶段.这种培训,不但为我一辈子研究世界历史奠定了方法论基础.而且对我的做人做事都极有助益.在后来的20多年里,在与先生的接触中,我继续获得教益.今年欣逢先生90寿辰,我在这里谈谈追随先生学习所得到的诸多体会中最重要的两点,作为向先生的汇报和给先生的贺礼.  相似文献   

5.
安石先生和高名凯先生主编的《语言学概论》曾长时期被国内语言学界尊为经典的“老三篇”之一。所以读大学时 ,我就仰慕安石先生英名。 1 985年我随安石先生学习理论语言学 ,徐通锵老师主持教研室会议 ,第一次郑重其事把我介绍给安石先生 ,安石先生朴实谦逊、平易近人 ,年龄比我想象的要年轻得多。北大语言学专业的老师和学生之间关系融洽。安石先生主要上《语言学专题》和《理论语言学》课。当时 ,朱德熙先生上《汉语语法分析》课、叶蜚声先生上《外国语言学史》课 ,还有徐老师的《历史语言学》、陆老师的《语法研究》、郭老师的《汉语文》…  相似文献   

6.
清群先生写诗写词、舞文弄墨,很多不了解清群先生的都说清群先生应该是位文人,其实以我观之,清群先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哲人,清群先生自己都说:我的歌词来源于我对宇宙的理解,我的歌词来源于我对人生的认识。编辑部准备编发清群先生的歌词专辑,一百多首  相似文献   

7.
在1988——1989一年之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的两颗巨星相继殒落了!如果说李何林先生沉疴不起,我尚有预感的话,那么,王瑶先生的恶耗则完全突如其来,出乎我的意料。先生虽年逾古稀,身患一些慢性病,但绝非不治之症。  相似文献   

8.
“3月25日下午4时 ,从一层信箱取回您的信 ,拜读了。当读到您关心松前健先生的安否时 ,我胸口痛楚起来。同时惊异于这其中的偶然。我在约一小时前 ,刚接到松前健先生逝世的讣告……”爱知学院大学教授三苫浩辅先生回我信(落款为2002年3月25日)中写道。聆听先生的教诲 ,沐浴先生的学术恩泽 ,始于1986年。先生当时是立命馆大学教授 ,在我留学的同志社大学研究生院国文学专业兼课 ,讲授日本古代文学研究。先生用的教材是他的新著———雄山阁学术选书———《大和国家和神话传承》。自此 ,或在先生的研究室 ,或造访于先生府上…  相似文献   

9.
<正>我虽是黄先生93届的博士生,但在我成为先生门生之前,就早已被先生的学识与人品深深地感动了。在学识方面,先生是学界公认的泰山北斗级学术宗师。先生所著《教育哲学初稿》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教育哲学教材,其后先生持续勤奋地在这一学术领域深耕细作,到《教育哲学通论》的出版,先生为我们建构了一个严谨完善中国教育哲学思想体系。于建福师弟的文章,《耕耘在教育哲学的田野上——黄济先生的教育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
我和齐良迟先生在北京市文史研究馆共事多年。光阴荏苒,倏忽之间已与他唁别两年。但是他杰出的艺术造诣和宽厚和蔼、温良恭俭的风范,给我极深的印象,使我眷恋于怀,经久不释。最近文史馆编委们集先生历年来的精湛遗作,出版专辑,嘱我作序。我对书画艺术是个外行,愧不敢承诺。然而挚友情深、聊写数语以寄托我对他的仰慕之情。良迟先生是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四子,自幼承受家教,  相似文献   

11.
去年11月中.到海南岛出席全国修政辞学会年会,遇到山东帅大谭德姿先生.交谈中,曾向她问乃我的导师段焕先(字孟非)先生近况,谭先生称,孟非师在病中.这时,我又一次想起多年来的一个宿愿;先生年事已高,且身体羸弱多病,我应该找个机会到济南看看他老人家.返回新疆,已是月底.12月上旬.接到盛玉麒先生寄来的《庆祝殷焕先先生执教五十周年论文集》,书中夹一信函,告知先生11月19日仙逝噩耗.我先是愕然,继而怆然泪下.先生溘然长逝,奇怪的是怎么连个讣告也没有?12月中旬.讣告从新疆教育学院转来我处,方知是因误投而稽延.我无限怅然、愧然.先生离去何忽呀!我未及到泉城看望他,成为终生遗憾;先生又一次为我题序的新作《偃师方言研究撷萃》,付梓一年尚末印出,未能呈予先生过目.又是一桩遗憾.先生生前待我尤厚,真可谓恩重如山.而今,先生遽归道山,我竟是在事后多日方得消息,因而不得吊唁先生,不胜悲抢愧疚之至.  相似文献   

12.
对于我这样极为崇敬鲁迅先生的知识分子而言,鲁迅先生毫无疑问地是一片浩瀚的大海。自从上中学时开始接触先生的文字,至今已是二十多年的时光。上大学读的是中文系,毕业后在大学中文系任教,且所从事的专业又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其间,自然而然会更多地阅读先生的文字,更深地领悟感受先生那足称高远博大的思想精神境界。因了对先生的喜爱,当然也由于自己所从事专业的缘故,我不仅拥有整套的《鲁迅全集》,而且还购藏了中外许多学者堪称精彩的关于鲁迅的研究著作。诸如钱理群、王富仁、王晓明、汪晖、孙郁等先生关于鲁迅的论著,我都进行过极认…  相似文献   

13.
怀张堃先生     
先生走了已经有几个年头了。我不曾见过先生。不曾目睹过先生静默诚挚的面容,聆听过先生敦厚朴实的教诲,感受过先生清扬高蹈的风采。时光的交错使我最终无缘见先生一面。然而,我是见过先生的,我深信。在那散发着  相似文献   

14.
沈祖棻先生是当代著名的学者、诗人.我就学珞珈山时,先生曾扶病为我们讲授过“唐人七绝研究”.她的负责精神和诗学见解,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但因先生欠安,不便烦渎清神,所以课外接触不多.  相似文献   

15.
<正>一、冯其庸先生——我们的文化导师和精神导师2012年12月9日,是我人生中一个难忘的日子。我有幸和巴易尘校长一起,参加了在冯其庸先生家乡——无锡市惠山区前洲街道举行的冯其庸学术馆开馆仪式和学术研讨。冯其庸先生,是在红学研究、文史研究、戏剧评论、书画艺术多方面都取得  相似文献   

16.
我心目中的段文杰先生大致分两个时段:初识段先生是在1984年,我第一次去敦煌朝圣,路费花完,无法回新疆,便去找段文杰先生借钱,此前我不认识他,但居然借到路费,受他的影响,回到克孜尔以后,做研究就以他为楷模;第二个时段是近几年我研究西域美术时,有两个基本概念都必须借鉴段先生的成果,一是西域佛教美术中的典型技法——屈铁盘丝,二是晕染(凹凸)法。于后生而言,在学习前辈的科研成果时,不仅要感悟并学到他们的理论观点,更重要的是体悟他们的治学态度甚至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7.
<正>黄济先生是我恩师的恩师,我是黄济先生的徒孙,亦是先生的学术助手。2011年8月,我进入北师大学习,师从石中英教授,并开始担任黄济先生的助手。初见黄济先生,我称他为"师爷",先生以为不妥,希望我称之为"黄老师",而先生实为我老师之老师,故我不敢"从命"。先生略加思量,建议去掉"黄老师"的"师"字,改称其为"黄老"。先生对我的称呼最初为"小于""同志",后来也称我"贤契"或"小鬼",不同  相似文献   

18.
《张伯苓年谱长编》的出版在我国现代教育史研究方面是一件大事,我相信它的出版对我国现代教育史的研究,特别是现代史早期的研究,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张伯苓先生开创中国现代教育的实践是自觉的,是受其教育思想以及社会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指导的.这些都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中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有着重要的参考、借鉴和启迪作用,应该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我个人虽然不是教育思想的研究者,但由于我得以成长的中学、大学与张伯苓先生的历史渊源,我也写过一两篇短文章来阐发张伯苓先生的思想,如关于公能教育的思想.但张伯苓先生不是一个教育理论的研究者,极少留下由他本人执笔写作的文字,所以我在写作有关张伯苓先生的教育实践和思想的文章时遇到了不少的困难.  相似文献   

19.
圣陶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我受圣陶先生的挚爱深,自然更加悲痛。我认识圣陶先生已经39年了。1950年,圣陶先生任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我在教育部工作,由于圣陶先生的提议,我从教育部编审室转到总署的编审局。圣陶先生提携后进的事例很多,我就这方面谈谈自己是怎样受到圣陶先生的提携的。我只谈两件事。第一件事。有一天下班后,我吃过晚饭回到自己的办公室,过了一会,圣陶先生来了,他是特地找我说几  相似文献   

20.
我参与冯友兰学术思想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4年,萧萐父、李德永、唐明邦三位老师已经同意我以冯友兰先生的哲学思想为题写作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该年12月,在去北京参加中国文化书院举办的文化问题研讨班学习期间,有幸能当面聆听冯先生的指教达一个礼拜之久,使我初步更为直观、系统地涉及冯先生的思想学说。从1986年开始至今,我对冯友兰先生学术思想的研究逐步深入,开始不断形成自己的认识成果,研究成果也日益被学术界所接受。冯友兰学术思想研究即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回顾数年来对冯友兰思想的研究,觉得对于冯友兰其人其学的解析与评断仍然需要拓展,也感受到了在冯友兰研究中自己的幸运,对前辈和朋友长存感恩之心。在今后的岁月里,我仍然会关注海内外学术界对冯友兰先生人生与学问的解析与评断。并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形成一些有关冯友兰先生学术思想研究新的认识成果,尤其是形成一些系统比较现代新儒家人物学术思想的认识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