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1920年代到1930年代施蛰存写于上海的小说,探讨施蛰存几组不同类型作品中逐渐展开的对都市新的感觉结构中“人性”观念的叙述。本文认为施蛰存将这一“人性观”叙述,与性心理观照下都市人新的社会生活与日常生活感受结合在一起,着力于书写都市人的“内在心理现实”,以期与其身体感觉以及都市环境中的物象结构形成对应关系,从中建立起都市人的“自我”主体感受。而当这一主体感受需要在“现代”之时间范畴,以及“都市”之空间范畴同时树立普遍性主题时,都市主体的生成原则以及种种特质,即以“内在心理真实”为基础的“人性”观,必须在不同的叙事模式设置中得到检验。在施蛰存笔下,都市/乡村、现代/古代等对立关系依照某种叙述逻辑展开、参与到都市主体叙述中去,从某种程度上呈现出都市人“自我”的存在边界感以及种种复杂的问题与可能。同时,探讨现代都市人内在心理深度的过程,也是在心理自由和心理解放感这一点上,为都市主体新的感觉结构的进一步完成提供必不可少的环节与要素。  相似文献   

2.
《儒林外史的理想人物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封建士子“文行山处”的态度;一方寄寓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与政治理想.《儒林外史》的理想人格是传统儒家“归仁养德”与道家“顺天从性”理想人格的综合.形成这种特殊人格的原因在于作者思想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海上花列传》不仅是第一部表现现代都市的小说,韩邦庆自谓的“穿插藏闪”的叙述笔法更让它备受称赞。这种笔法不仅是对小说传统叙事手法的突破,更与转型中的上海现代大都市背景结合起来,成为现代都市叙述艺术的发端。《海上花列传》中,韩邦庆认识到现代都市这一主体的存在,跳出狭邪小说传统的狭窄视角,这是现代都市叙述艺术得以诞生的主观性前提第二,“狭邪”本身为特殊时期十里洋场的最佳映照,韩邦庆以“狭邪”为视角写都市,又为《海上花列传》的都市叙述打下了坚实的客观基础。两者的相得益彰和随之诞生的新的叙述艺术,使《海上花列传》成为同时期最耀眼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4.
《洪堡的礼物》是美国小说家索尔·贝娄的作品,展示出作者在美国芝加哥的都市生活。文章以《洪堡的礼物》中的都市问题以及对中国启示为研究对象,围绕三点进行叙述,即:芝加哥都市的繁华与喧嚣;大都市的乡愁;大都市生活的“厌烦”,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中国城市化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5.
对“都市”空间的想象与书写已成为网络都市小说的一个重要的叙事维度,而作为“生存之地”的都市和作为“神话之境”的都市分别构成了这一叙事维度的两个极点。作为“生存之地”的网络都市小说叙事,与传统都市小说有着最为亲密的血缘关系,在小说的“遭遇”母题、形象的悲剧性和作为生存困厄之地的都市文化镜像营造等方面具有趋同性;而作为“神话之境”的网络都市小说叙事,由于神异因素的植入,形成了“奇迹”母题、形象的喜剧性和作为虚构之城的都市文化镜像。网络都市小说叙事维度的位移带来了小说文本浪漫主义文学风格的获得和身体性叙述的突显,在叙事学方面体现出重要的文学生态性。  相似文献   

6.
赵善勇 《考试周刊》2012,(35):40-4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熟知文中所写的都市精灵。 2.能从作者的叙述和议论中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能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积累谈谈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7.
在叙事学框架内,独立的意识主体是意识流小说和复调叙述共同关注和表现的对象;多重声音组成的“多声部”叙述声音中除了人物的声音外,往往还有叙述者声音和作者声音;同时,“对话性”不仅仅涉及人物间的对话,人物自身内心的对话,还涉及叙述者与人物,甚至作者与人物的对话.从“复调小说”到“复调叙述”,叙事学的研究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8.
不可靠叙述,是叙述学最关键的问题,有关问题却辩论了60年没有辨清.其中最令人困惑的,是“事实性”叙述(历史、新闻、广告、预言等)能不能不可靠?叙述不可靠是叙述者与隐含作者在意义与道德上的距离,而不是叙述与“客观事实”的距离.隐含作者是作者人格的替代,而事实性叙述的叙述者与隐含作者人格合一.因此,事实性叙述只可能不真实,或不可信,却不可能“不可靠”.这是符号修辞学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许多中国现代作家困惑于“乡村”与“都市”的艰难选择时,林语堂倾向于二者的融合贯通,追求“田园式”的都市文化理想。这种文化选择具有不可忽略的价值意义:一是对现代工商业都市文化进行反拨,有利于克服现代都市文明的异化现象,从而建立起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都市文化景现;二是有利于改变被异化的文学艺术;三是可避免过于依恋自然田野的保守主义思想倾向。但是,林语堂的都市文化理想显然更多地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典式特点,这就决定其难以避免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豆棚闲话》中《介之推火封妒妇》《范少伯水葬西施》《首阳山叔齐变节》等小说把过去的定案的历史故事推翻,借由平民百姓之口对故事中为人称颂的理想性正面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及观念进行了“反理想”的颠覆——即将儒家理想道德典范放进世俗生活之中,削弱他们身上具有的传奇色彩,这种改写和重构表明了艾衲对正史文献与传统道德权威性与纯洁性的怀疑、颠覆和解构,具有“反理想”性。与传统文人作为叙述主体不同,这样“众声喧哗”的叙述模式具有世俗性,作者借由平民百姓闲谈的形式解构儒家道德典范的形象,借着“俗”的形式表现自己对“雅”的质疑和反思。  相似文献   

11.
《雪夜林边驻步》被公认是弗罗斯特最好的诗歌之一。它是一首既描写了实景又富含象征意义的小诗。这首诗描写了“我”在雪夜路过一个熟人的树林,看到了在白雪覆盖下了的可爱的幽深树林,我驻足不前,然而“我”的马儿却提醒我继续往前赶路。这首诗貌似在叙述一件“我”赶路途中的小插曲,实际上却意义深刻,里面充满了象征含义。作者从几对关系入手,分析了这首诗所表现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和人的无奈等情感。  相似文献   

12.
《上海摩登》是李欧梵的作品,作者通过“物质生活上的都市文化和文学艺术想象中的都市模式”从不同层面想象、重构了上海的现代性,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关于上海的新的想象方式。  相似文献   

13.
小语教材苏教版第二册的《放小鸟》一文,叙述了作者从“得到小鸟”、“喂养小鸟”到“放飞小鸟”的过程,表达了作者“爱护小鸟,就要让小鸟自由”的思想感情。如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真正感受作者的“爱鸟”之情呢?我领着学生一次次走进文本,探究文本,与文本对话,创造了一个强有力的“智慧场”、“情感场”。  相似文献   

14.
1930年代,沈从文创作了以探索都市女青年婚恋心理和情感生活为题材的一组小说。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有多重意蕴,她们既映照出都市男性的孱弱,又暴露了女性自身“自然”的缺失。作者探索都市女性人格、揭示知识者“阉寺症”的人性病象,与作者笔下的湘西女子构成鲜明的比照,对完成“湘西世界”的想象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乔治·艾略特作为一名跻身英国“伟大的传统”的女性作者,作品影视化后广受好评并造成轰动。她在女性的叙述权威的构建上做出了不少尝试,这或是作品广为流传的原因之一。在女性主义叙事学视角看来,她对于英国小说传统中的女性形象“天使与恶魔”范式进行了解构。在叙述声音上,她利用了男性的言辞来传递作者的女性叙述声音。在叙事视角上她将女性从“被凝视”的客体变成了“观察”的主体。她从这些方面对于女性叙事权威进行建构,但是却受制于维多利亚时代的历史环境,她又不得不对其进行了削弱,似是相当矛盾的。  相似文献   

16.
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城市化的过程,而“都市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文化上起着无可动摇的引领作用。但都市文化本身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内在品质?都市文学应该在其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文化和文学地域学应该区分什么样的边界?都市文学的创作与研究应该怎样?本刊就上述疑问及“城市化”思潮中文学的真实处境,都市文学的叙述张力等问题,组织了下面的笔谈,以期把都市文化与文学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7.
与马航MH370失联相关的新闻报道,说明了一种新的新闻形态的出现,即“不确定新闻”.从文学叙事的角度观察,“不确定新闻”与“不可靠叙述”或有关联.“不可靠叙述”有三个维度和六种形态,围绕马航MH370失联事件的报道属于其中之一的“事实/事件轴”上的“错误报道”和“不充分报道”,而其根源在于该事件所具有的不确定性质.如果说,在虚构事实的文学叙事中,“不可靠叙述”体现为直接叙述者与“隐含作者”之间的矛盾;那么,在以叙述事实为主的新闻叙事中,“不可靠叙述”则来自于“不确定事实”和“隐含事实”的冲突.“不确定新闻”的出现,为理解新闻叙事中的“不可靠叙述”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不可否认,吴伯箫的确在《记一辆纺车》中以“纺车”为视点,达到了对延安时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这一思想意义的蕴含与寄托。然而,正因为我们对作品思想意义的固执与专注,使我们疏忽了对作品总体结构的宏观考察,以至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作者“蒙骗”。如果我们从作品的标题和开头进行大胆地猜度,便会得出一个合乎文理的结论:不管作者在后文中如何叙述和描写,都必须紧紧扣住“一辆纺车”的“一辆”。然而事实上,作者在对这“一辆普通的纺车”简短地描写和叙述后,却开始  相似文献   

19.
《再见了,亲人》节选自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关于本文的叙述人称问题,目前存在的普遍意见认为该文属第二叙述人称。其理由是,作者对文中的被叙述对象(大娘、小金花、大嫂)采用了第二人称“你”。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和《写作》两本书分别对“人称”和“叙述人称”做了如下定义:所谓“人称”是客观存在的称谓问题,指对人或事物起称代作用的某些名词或代词;所谓“叙述人称”就是指作者叙述的立足点、观察点,也可以说是指作者以什么身份,站在什  相似文献   

20.
模联,模联     
姜雨泽 《新读写》2014,(5):29-30
作者回顾了自己在“模联”的大家庭中,由菜鸟成长为骨干的过程.阐述了自己对于“模联”意义的独特理解,最后从“模联”中的沟通扩展到了一般的人际沟通,叙述与论说都比较完善。本文逻辑通顺,结构合理.是一篇出色的记叙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