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微博使用的既有研究表明,不同性别的用户在自我揭露的程度及效果方面存在差异.当前,微博正成为国内记者提升行业知名度的重要平台.本文以新浪微博为例,透过对记者微博个人资料的内容分析,考量记者这一群体在自我表露方面的性别差异及其与微博关系建立广度的关联.研究发现,较之女性记者,男性记者更倾向于在微博个人资料中呈现个人化的信息,受到其他微博用户关注的程度也更高.  相似文献   

2.
自我表露对于人类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SNS的兴起,网络对自我表露的影响已经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本文通过扎根理论和深度访谈方法,深入调查用户在SNS中自我表露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微信朋友圈自我表露的理论、动机及心理机制的探究,进一步了解社会个体在以强化关系为主的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表露行为,为规范微信的信息传播行为以及强化微信舆论监管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激发了微信传播的热潮,发朋友圈逐渐成为大众普及的传播途径,在这个呈现为闭环式结构的平台内,用户之间微妙地建立起了看与被看的关系。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兴媒体和传播环境给社会人际交往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对朋友圈传播进行研究,剖析这种新媒体传播中自我表露所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选择社交媒体用户作为自我表露的研究对象,基于社会信息加工模型、线索减少理论和去个性化的社会认同模型三个理论,编制量表,研究社交媒体环境下用户的自我表露现状。根据因子分析结果,将自我表露内容分为社会属性信息、兴趣日常、学习工作、态度观点、个人性格和个人隐私信息6个维度。并将社交媒体用户人口统计特征作为自变量,探索其对自我表露的影响。研究发现,女性更倾向于自我表露,同时受教育程度对自我表露程度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量化研究方法,以微信朋友圈使用者为研究对象,发现性别、年龄和职业不同的微信朋友圈使用者在感知风险和自我表露上存在差异,并针对这些发现探析风险感知与自我表露之间相关性的原因及社会表现。  相似文献   

7.
微博时代信息的碎片化及病毒式传播机制冲击着大学生的政治认同观念,探究微博时代大学生对于政治价值、政治实体、政治工具、政治效能四个方面认同的新形势,寻求影响其政治认同的因素,建立有效的优化路径,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网络中,大学生的风险感知水平总体偏低。风险感知水平对其在微信朋友圈中态度观点、学习工作、个性和身体四类信息的表露影响显著,且风险感知水平越高,在态度观点、学习工作两类信息中的自我表露程度相对较高。风险感知水平对爱好兴趣类信息表达的影响不显著,爱好兴趣类信息在朋友圈表露频次较高。  相似文献   

9.
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泄露问题日趋严重,主要体现在社交网络平台。微信朋友圈是个人自我表露的重要平台,但同时也面临着隐私泄露的问题。本文以社交媒体平台微信朋友圈为例,探讨微信朋友圈自我表露的动因机制并针对社交媒体平台隐私泄露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林睿鋆 《新闻世界》2013,(5):232-233
如今,网络已成为人们社会交往的主要场域。而微博无疑是当下最活跃、使用最充分的网络社交工具之一,研究在此场域的网民社交活动具有代表性。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微博用户在微博中的自我呈现行为,来探究在情境融合的网络场域中如何进行自我呈现,以及在自我呈现背后的原因,以及我们该如何看待网络场域中的自我呈现。  相似文献   

11.
何佳 《新闻世界》2014,(2):155-15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打破了人们交往的时空限制,借助网络(如QQ、微博、微信、人人网等)向他人表达内心情感情绪或态度观点的自我表露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面对面的人际传播,网络空间的自我表露已成为建立或维护人际关系的一个新平台。本文主要以国内发展较成熟的SNS网站——人人网为例,对其人际传播中个体自我表露的主要途径和特点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杨继睿 《新闻传播》2022,(11):60-61
现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日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而是更倾向于使用新媒体,其中微博成为不少人尤其是大学生获取新闻资讯的首选。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最主要的群体之一,了解、关注大学生群体使用媒介情况至关重要。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大学生应用微博情况,分析了大学生应用微博获取新闻信息的原因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引导策略,旨在更好地培养大学生媒介选择与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3.
当前档案馆自我宣传存在明显的瓶颈,而微博的出现则为其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途径。文章在阐述档案馆自我宣传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微博用于档案馆的可行性,进而分析现有档案馆微博的效果及其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档案馆的实际情况,借鉴其他行业的经验,为档案馆利用微博开展自我宣传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微博中的自我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书信到邮件到即时消息,从著作到博客到微博,从电视剧到电影到微电影,从面对面交流到电话到微信,在信息时代,一切信息传递都变得更加简洁、快速、直观.随着交流与传播方式的改变和加速,产生了一批新兴媒体和新的社交方式,人们更愿意在网络上展示自己的生活,倾诉自己的私人话语.其中也不乏一些名流在商业模式下利用微博进行炒作和营销.本文以微博为例,分析网民在微博中的自我表达.  相似文献   

15.
于冬梅  王玉伟 《新闻世界》2013,(11):158-160
在信息时代,媒介素养是大学生应具备的一个基本素养,是其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重要砝码。本文结合对绥化学院大学生微博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情况,分析了微博平台上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李越 《新闻前哨》2011,(9):16-19
本文以新浪微博为例,针对明星微博上的粉丝群体进行分析,考察微博粉丝区别于传统粉丝呈现的新特征。同时,针对互联网时代资讯覆盖率极高的情况,微博粉丝仍形成新一轮追星热潮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主要从"累积非官方资本"、建构"伪社会互动关系"和寻找"自我认同"三个方面阐述了微博粉丝群体形成的缘由。  相似文献   

17.
网络时代,谣言借助微博这一媒介平台强势来袭,诸多学者将目光投向微博谣言的研究。通过对谣言传播的结构、社会心理动机以及谣言在微博中的传播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后认为,微博作为媒介并不生产谣言,微博本身的特性也为谣言在传播中的自我净化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21,(6)
隐私素养对于用户应对网络隐私风险格外重要,然而,主观自评的隐私素养并不等于客观真实的隐私素养,这种认知偏差被认为是"隐私悖论"现象可能的解释之一。本研究以单选测试评估客观的隐私素养,探索主客观隐私素养的差距对自我表露的影响。404位参与在线问卷调查的大陆用户反馈结果显示,越是高估自身隐私素养,就会越少进行自我表露;相反,越是低估自身隐私素养,就越可能表露个人信息。上述关系中,隐私保护态度和隐私关注构成链式中介路径,承担部分间接作用,但隐私素养的高估或低估仍对自我表露具有外生影响。本研究认为,"过度自信"的确是"隐私悖论"的解释之一,但其作用与经验假设和直觉相反。  相似文献   

19.
社会转型及多元文化的影响使大学生面临自我认同的危机,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高校档案在表现、塑造、维护历史记忆和认同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和大学生自我认同有密切关联。充分利用高校档案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价值认同、文化认同以及学校归属感和职业认同感等,因此,让优秀档案文化走进课堂和校园以及建设特色档案馆,强化高校文化传播力,突出高校档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有助于真正实现高校档案的自我认同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9,(5):53-66
APCO模型指出,研究者应当关注影响隐私关注的前因和隐私关注导致的后果,以让实证模型发挥更大的价值。本研究获取404份中国互联网用户样本,探索用户真实的隐私知识、报告的隐私知识、主动保护意愿、隐私关注和自我表露之间的关系,这些样本均匀地由高校学生、私企员工和在职教师构成。研究结果显示,隐私关注在隐私知识负向影响自我表露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在主动保护意愿负向影响自我表露过程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主动保护意愿在隐私知识正向影响隐私关注和负向影响自我表露过程中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用户真实的隐私知识在这一模型中的各个环节均未见有效机制。本研究首次发现隐私知识能够通过三种路径影响自我表露,包括主动保护意愿与自我表露之间的间接机制。未来的互联网隐私研究可以考虑扩充模型,并探索用户陈述的隐私知识和真实的隐私知识之间存在的差距及其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