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全媒体报道是网络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大优势,也是衡量一个网络媒体内容建设是否成熟的基本要素。随着传播手段的日益丰富,“全媒体”已从传统意义上的图文、音视频,扩展出更广泛多元的形式,大众网通过实施全媒体报道,有力提升了传播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新闻战线正在深入开展的"走转改"活动,是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升宣传功效的方法论,是马列主义新闻观在当前形势下的生动实践。本文以江西日报的新闻实践为主,回答了党报"走转改"中"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展示了立足优势,强化党性原则、回归新闻本质、提升新闻品质、砥砺宣传气质上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3.
自2011年8月9日中宣部等五部门部署在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北京市委机关报——北京日报在“走转改”中积极探索新闻工作规律,进一步深入思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党报如何通过报道创新,有效发挥党和人民的喉舌作用,提升党报的舆论引导能力,强化党报作为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在积极探索创新的过程中,北京日报已经初步形成了党报特色的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模式.  相似文献   

4.
"民间舆论场"和"主流舆论场"在互联网时代,二者相互融合、相互影响,打通"两个舆论场"。以期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既是媒体的责任,也是媒体赢得受众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陈明 《声屏世界》2013,(6):18-19
近些年来,广电媒体不断在完善自身报道方式的同时,遇到了一个尴尬的现实——舆论引导能力的弱化。弱化的原因很多,有学者认为这是因为主流媒体的边缘化引起。笔者承认这是其中一个原因,但笔者认为在新媒体时代,广电等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的弱化,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媒体舆论场和网络舆论场的冲突和悖离。国内最早提出"两个舆论场"的是新华社前总编南振中,他于1998年提出了"两个舆论场"的说法。  相似文献   

6.
唐伊娜 《东南传播》2015,(12):54-56
中国的两个舆论场由来已久,官方媒体曾长期占据舆论场舞台,一枝独秀的格局直到互联网的普及才被逐渐改变。这一变化体现在新闻传播现象中,浅层的是传统媒体受到新兴媒体的冲击;更深层次的表现在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这两个舆论场之间的互动。本文将以"夏俊峰案"为案例,梳理案件从发生到落幕的四年多时间里,两个舆论场的互动过程和各自观点的转变,以探索两个舆论场未来的离合关系。  相似文献   

7.
刘鹏飞 《今传媒》2013,(5):111-113
本文从新华社前总编南振中先生"两个舆论场"的概念出发,分析了"两个舆论场"态势极其严重危害,讨论了造成"两个舆论场"缺少交集、共振的根本原因,研究了我国媒体生态、媒介关系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阐释了新闻专业领域理论前沿问题,剖析了政府、宣传主管部门错误的新闻观念和影响,总结了主流媒体违背新闻规律的典型表现形式,概括了当下主流媒体新闻模式的新变化、新气象,指出了新媒体时代的主流媒体应秉持的新闻理念,在理清各媒介要素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上,给出了打通"两个舆论场"的途径和手段。  相似文献   

8.
国家形象的话语建构成为全球化背景下各国软实力博弈、话语权争夺的重要筹码。本文以中国国家形象话语建构的现状与挑战为现实依据,在"两个舆论场"的视域下对比传统媒体舆论场、新兴媒体舆论场的话语建构特性,通过融合互补机制的建立,弥合传播盲区,优化国家形象话语建构体系。  相似文献   

9.
“两个舆论场”的融合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界》2018,(7):82-86
当前"两个舆论场"的差异和冲突更加复杂,社会共识的达成更加困难。党和政府的舆论引导工作迎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需要对两个舆论场的融合进行进一步分析和考察。"两个舆论场"融合的具体路径包括:推进传统舆论场言论生产机制转型;积极发展传统媒体的新媒体传播渠道;吸纳和鼓励民间化的话语方式;扩大传统主流媒体声音在社会大众中的辐射效应。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为公众提供了开放的讨论平台,它的互动性与及时性,加速了公众舆论的生成和传播。同时,社会转型过程所导致的一些社会问题,让社会心理变得无序,这一切反映在了一些极端和非理性的舆论上。社会价值和信念的动摇,对社会的长治久安造成了不良影响,这一切都急需党报传媒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引导社会舆论转向积极健康的方向。为了社会的稳定发展,我们必须思考党报在新媒体时代,如何提升舆论引导力,获得舆论主导权。本文,便深入探讨了党报的舆论引导力提升路径,从舆论引导的主体能力,包括宗旨、理念、形象、传播网络与内容生产模式;以及舆情监测、议题选取、内容形式、新闻时效性等舆论引导的过程能力上,总结出了新媒体时代,党报传媒提升舆论引导力的具体框架。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场域的深刻变革与新媒介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舆论场格局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民众参与意识逐渐增强、官方"下场"参与对话以及境外舆论介入,对两个舆论场的合意产生新的机遇与挑战。在社会热点事件频发的大背景下,需要从各方面行动,"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迫切需要进一步打通"两个舆论场"。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新闻职业角度对"走转改"精神实质进行分析,以《云浮日报》践行"走转改"的做法和体会为例,探讨地方党报深化"走转改",提升传播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们所处的舆论环境呈现出价值多元、内容多样、形态多变的特点。各种社会思潮和利益诉求交织并存,交流交融交锋成为常态。围绕多发群发的热点事件,情绪化声音增多,批评质疑声音增多,传言谣言增多。特别是随着微博等社会化媒体的出现,信息发布的门槛和成本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4.
王贵武 《新闻世界》2011,(11):12-13
市级党报应以“走转改”活动为契机,建立起“走转改”长效机制,在重视舆论引导的同时,努力提升市级党报的亲和力、感染力、影响力和可读性,从而增强传播效果和与其他新闻媒体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刘贤 《新闻世界》2013,(11):225-227
本文从"两个舆论场"的概念出发,结合舆论调控的理论框架,确定突发事故灾难中的舆论调控主体。通过分析西方发达国家在舆论调控方面的经验,总结我国在事故灾难中舆论调控主体的不足,并针对如何提高事故灾难下舆论调控的效果,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张东进 《东南传播》2012,(9):174-176
本文选择纸质媒体的权威代表《人民日报》作为研究对象,以其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进行的新闻实践活动为研究内容,从党报的报道理念、党报记者的工作作风以及党报的文风三个方面出发,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党报在这一期间涌现的新闻作品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地分析,剖析党报在此次活动期间对以往问题和弊端的改进与突破,指出党报在新媒体环境下改变现实困境和未来发展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两个舆论场"概念的内涵进行分析,认为它与舆论初始含义相去甚远。"两个舆论场"体现出新媒体时代官方舆论引导效力下降、民间意见场域勃兴的趋势,其原因是中国社会转型、改革步入"深水区"以及网络技术勃兴共同作用的结果。"两个舆论场"蕴涵着巨大的社会价值,对于创新当今时代的舆论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使之在对立中走向统一,是解决"两个舆论场"问题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8.
《军事记者》2009,(3):1-1
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6月20日在视察人民日报社的讲话中指出,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进行深入研究,拿出有效措施,取得新的实效。努力提升主流媒体的舆论影响力,无疑是当前新闻战线尤其党报党刊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网络舆论的无序发展,会出现非理智的情绪化传播,甚至产生网络暴力。如果不及时对民间舆论调谐,最终会给社会治理带来很大伤害。地方党报是中国政党报纸体系中最基础的一级,也是覆盖群众面最广、与群众联系最紧密、角色地位最重要的一级,因此,地方党报在调谐“民间舆论”方面,具有可操作性和有效性。从地域层面讲,各级地方党报也是距离各种网络新闻热点发生地最近的媒体,理所当然要担负起传播真实、客观信源的重任,及时对民间舆论进行引导、调谐。  相似文献   

20.
谢明辉 《东南传播》2010,(11):45-47
本文从对《宁夏日报》2008年、2009年新闻评论的客观考察入手,并通过与处于发达地区的《南方日报》相比较,探讨了民族地区最具区域优势的主流媒体——党报在参与市场竞争、满足受众需求中,如何充分发挥优势,有效利用新闻资源来营造主流媒体舆论场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