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瓷 《出版广角》2013,(18):80-81
伴随着我国出版文化传播的不断提升,我国在媒介素养的教育实施方面也有显著进步,但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大众媒介结构严重短缺。出版文化传播是提升未成年人媒介素养的积极因素,我们必须从社会责任和公众素养着手,转换媒介的思维方式,同时以专业主义精神作为基点来拓宽大众媒介的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2.
媒介作为大众文化的传播机构,自身的经济基础,审美情趣,由大众社会赋予,同时又影响着大众媒介文化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微媒介成为文化传播的新平台,然而,微媒介语境下的文化传播存在文化传播自由与消极文化流行、文化传播的形式多样化与内容碎片化、文化传播的技术主导性与人的主体性缺失三大矛盾,为了调适这些矛盾,在运用微媒介进行文化传播时,相关部门和传播主体应该占领移动社交制高点,塑造微媒介舆论领袖,把握好一个"微"字,突出人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4.
田学敏 《新闻世界》2011,(12):208-209
不同时期流行文化的更替与变迁体现着不同媒介环境下传受主体的文化心理意识变迁的脉络。本文剖析当下的各种流行文化现象,以期探究文化传播过程中传受主体的普遍心理,为我们解决流行文化传播中出现的问题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张筱瑛 《今传媒》2010,18(9):94-95
目前中医受到了关注,但是对于中医文化传播的研究相对较少,种种问题也随之突显,传媒在其中承担着很大的责任。如何发挥大众媒介的最大效能来传承中医文化就成了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媒介的社会功能出发,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大众媒介在中医文化传播中的功能和社会责任进行研究,以《国学堂》和《百科全说》作为个案进行分析,是构建文章观点的重要实践依据,以期为中医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和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媒介操作策略。  相似文献   

6.
高常 《新闻世界》2016,(1):58-60
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微媒介成为文化传播的新平台,然而,微媒介语境下的文化传播存在文化传播自由与消极文化流行、文化传播的形式多样化与内容碎片化、文化传播的技术主导性与人的主体性缺失三大矛盾,为了调适这些矛盾,在运用微媒介进行文化传播时,相关部门和传播主体应该占领移动社交制高点,塑造微媒介舆论领袖,把握好一个"微"字,突出人...  相似文献   

7.
从《百家讲坛》看电视媒介文化传播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芳芳 《新闻传播》2006,(11):38-39
《百家讲坛》是近年来媒介和学界备受关注的节目,它通过电视媒介传播文化,其传播方式、传播内容都受到很大争议。电视大众媒介的本质,决定了电视传播的内容都会带有大众化、娱乐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瑶族档案文化传播是指瑶族档案文化通过个人、群体、组织、大众等媒介或路径进行扩散和传播。其传播体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瑶族档案文化传播的各个组成部分,即主体、内容、对象、途径、目的、效果;二是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联。研究其体系构成有利于达到其传播目的,实现瑶族档案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9.
左雪梅 《今传媒》2010,(12):90-91
近年河南省的文化传播发展势头强劲,其中大众传媒发挥了突出作用。该文即围绕河南广电集团、新闻出版、网络等大众媒介对中原文化传播的现状进行归纳分析,找寻规律,为今后更好地传播中原文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姚珊 《新闻前哨》2010,(2):90-91
地球科学文化是地球科学和文化的融合衍生.是人类和地球相互作用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因此。在地学教育中,地学文化教育与新闻传播应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大众媒介也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并可以利用多种方式传播地学文化。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时代的来临,"草根"一词在大众媒介中逐渐流行。本文就精华与糟粕同在且尚需引导的草根文化在大众媒介中如何能够生存发展进行分析,抛砖引玉,期待引起更深刻、更广泛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基于传统大众媒介时代的背景,法兰克福学派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人曾对大众文化做过深入的探讨。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其媒介本身特性、传播方式、传播过程都迥异于传统大众媒介,那么数字媒介对大众文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本文忠于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研究的立场,以探在新媒介时代下的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回归文化特质后的新生,还是一种比传统大众媒介时代下的大众文化更为愈演愈烈的非文化。  相似文献   

13.
田秋霞 《传媒》2018,(5):92-94
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以及文化自信的根源,中国传统文化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成为现代大众媒介传播链条上的重要一环.本文立足于传媒现实观察,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信息在大众媒介上呈现出的五种主要类型特征,提出优化信息呈现效果的现代化重构途径,展望未来的重新情境化呈现图景.  相似文献   

14.
土味文化进入大众文化视野,近期的"脚艺人"又引发了一场模仿热潮。其盛行原因与短视频的传播特性、媒介为大众赋权、互动仪式密切相关,充当大众的解压阀,有一定积极作用。然而"脚艺人"本质是土味短视频文化的无意义迷因,土味视频景观诱发了媒介内爆,模仿式迷因促使大众狂欢,这样的土味文化转向畸形审丑的审美,在文化工业的利润驱动下迫使传播语态下沉,暗含着众多负面效应,因此呼吁理性回归和主流文化严肃性建构尤为重要,规制土味视频文化的乱象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研究媒介在中国消费文化兴起和传播中的作用。其主要观点为:要准确解释媒介在中国消费文化兴起中的作用,必须看到媒介和政府以及全球化的共同作用,其中政府的推动起主要作用,由于国家刺激消费的同时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全球化作为外因也起到一定作用;但在媒介时代,消费热潮的进一步扩散必须由大众媒介来完成;另一方面,媒介的双重属性使其在中国消费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具有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论手机文化及其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机文化是指以移动通信技术为物质技术基础,以移动通信产业发展和跨媒介融合为产业依托,以手机媒介为信息传播、社会交往、文化创造与交流的工具,以信息服务和文化内容创造、生产、传播和消费为主要内容,随着手机的普及应用而形成的一种流动的大众媒介文化生活样式.在构成上,手机文化是由手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等层面联结融合所构成的文化形态.综合地认识和把握手机文化现象,有利于推动手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高卫华 《新闻界》2008,(6):92-93
拥有丰厚文化资源的武当山,其文化品牌形象的传播存在较多问题。我们认为,武当文化形象传播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以武当太极文化为标识,以传统道教文化为依托,在文化传承、交流、创新、发展的基础上,借助大众媒介进行积极有效的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8.
对文化软权力化的一种传播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智 《当代传播》2008,(3):13-15
本文力求对文化软权力化作出一种传播学的分析。作者认为,文化要转化为软权力,就必须借助大众媒介传播到国际社会中。在文化传播力的积极推动下,一国的文化可能提升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世界文化(或国际文化)。基于此,国家在制定文化软权力化的大众传播策略时,首要的是要明确对外传播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9.
"假人挑战"不是在新媒体驱动下,作为一种流行文化现象病毒式传播的个例,也不是简单归类于一种娱乐至上的狂欢似大众参与,它的传播,是新的媒介形式下与社会行为、信息载体、商业利益、受众群体、舆论领袖等互相密切联系的最终结果,就像推翻的多米诺骨牌,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而又不仅仅止于这种反应.  相似文献   

20.
在信息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大众传播媒介在各个方面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文化与传播具有浑然天成的共生共行的特性,文化倚重传播,传播成就文化。《燕赵都市报》在文化传播中的作为给大众读者提供了走进文化、了解文化、感受文化、体味文化的平台,对于河北区域文化建设作出了显而易见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