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钱理群回忆导师王瑶,印象最深的是那个"著名的烟斗"。"王瑶从来不给我们上课,第一次见面就打招呼说,你们平时没事不要来找我。一个星期只准我们去他家一次。他的生活习惯是凌晨三四点睡觉,  相似文献   

2.
提到王瑶的教学,大家就会想到他那个著名的炯斗。王瑶从来不给我们上课,第一次见面就打招呼说,你们平时没事不要来找我。一个星期只准我们去他家一次。他的生活习惯是凌晨三四点睡觉,大概下午三四点钟,才开始接待来人。  相似文献   

3.
鲁迅研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体系中是最为完备的部分。王瑶作为一个文学史家,坚持使用"史"的观点来研究鲁迅。本文以王瑶研究鲁迅的论文为出发点,概括了王瑶研究鲁迅的两个方面:鲁迅与中外文化的关系和学者鲁迅,并结合王瑶自身的人生经历充分挖掘了王瑶研究鲁迅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一、"大鱼前导,小鱼从游":中文系的研究型教学模式记者:非常感谢陈老师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今天想请您先谈一谈您自己教学上的心得体会。陈平原:我主要给研究生讲课。这些课专业性比较强,与大学本科的基础课教学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明显的  相似文献   

5.
度正直 《教师博览》2008,(12):20-21
钱理群回忆导师王瑶,印象最深的是那个“著名的烟斗”。“王瑶从来不给我们上课,第一次见面就打招呼说,你们平时没事不要来找我。一个星期只准我们去他家一次。他的生活习惯是凌晨三四点睡觉,因此每天上午谁都不能上他家去,大概下午三四点钟,才开始接待来人。所以我们一般都是四点以后去的,坐在那里海阔天空地闲聊,想到什么就谈什么。  相似文献   

6.
提到王瑶的教学,大家就会想到他那个著名的烟斗。王瑶从来不给我们上课,第一次见面就打招呼说,你们平时没事不要来找我。一个星期只准我们去他家一次。他的生活习惯是凌晨三四点睡觉,因此每天上午谁都不能上他家去,大概下午三四点钟,才开始接待来人。所以我们一般都是四点以后去的,坐在那里海阔天空地闲聊,想到什么就谈什么。其实很少谈学术,大多是谈政治,谈思想,谈文化,谈人生。先生一边抽烟。一边悠悠地说,谈到兴处,就哈哈哈地发出王瑶式的笑声。有时会突然沉默,烟雾缭绕之中隐现出先生沉思的面容。我们只静静地听,偶尔插几句话,更多的时间里是随着先生沉思。所以我们几个弟子都说,我们是被王瑶的烟斗熏出来的。  相似文献   

7.
品读     
<正>今天,我们检索的能力越来越强,而思考、阅读的能力越来越弱。——当下,网络的力量越来越大,城市面貌、文化欣赏、生活方式、心理距离等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对此,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说:"我觉得这中间存在某种危险,包括读书、包括思考、包括表达。现在很多人不再读书了,是查  相似文献   

8.
给蚯蚓洗澡     
星期一的中午,我和王瑶、赵陈鑫去大堤下玩,看见了一只西瓜虫,可是,转眼间就不见了。我们就找,没找到西瓜虫,竟发现了一条蚯蚓。蚯蚓很长。王瑶说:”这条蚯蚓是妈妈,它的宝宝肯定就在旁边.”  相似文献   

9.
要闻导读     
《教师》2013,(18):8-9
声音陈平原: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阅读能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准确且有创意地使用本国语言文字,这既是语文课的工作目标,也是一个有教养的读书人的明显标志。(来源:《中国青年报》)陈群:中国的大学发展到今天,早已不缺大楼。在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道路上,我们一直在呼唤大师的诞生,但却很少会论及大学精神中  相似文献   

10.
在198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学科重建与转型的过程中,王瑶先生的一系列论文及会议发言如《“五四”新文学前进的道路》《关于现代文学研究工作的随想》《关于现代文学研究工作的回顾和现状》《关于现代文学史的起讫时间问题》等,曾起到过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文重读这一系列文章,指出王瑶先生的“历史感”,既源于超卓的思辨能力、丰厚的学术积累、以及对以鲁迅、朱自清为代表的文学史写作传统的继承,同时也离不开对于现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内在理解,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思想传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王瑶这里,“科学”与“责任”、“理论框架”与“价值系统”,取得了某种浑然一体的统合性关联,浑厚的“历史感”背后,其实是一种浑厚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1.
建国初期,伴随着全国性的院系调整,大学文科教材面临批判和修正。1951年,王瑶出版了《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卷),《文艺报》发起对该教材的讨论,这直接导致了王瑶对教材的修改,也影响了下卷的写作。通过对王瑶50年代文学史写作的考察,本文的梳理试图说明:王瑶从鲁迅身上总结出的“典型现象”法,基于他对文学和历史的创造性的理解并成为他毕生追求。“典型现象”既是写作方法,也是认识论。他决定了王瑶先生毕生的学术实践和时代政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正2004年12月23日,"纪念王瑶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座谈会"在北京大学召开。会上先放了一段当年王瑶在香港接受后学访谈的录音。录音效果不好,加之王瑶浓重的山西口音使与会者们,或拿着事先整理出来的文稿仔细对照,或半扬着头仔细倾听不时若有所思地微微点头。几位老先生,还偶尔侧身交流数语,相对会心一笑。"领导文艺的人看问题,他可以允许有一道缝,有道缝,作家就给他搞个洞,就是这样的。搞得洞大了他就不干了……说我们的方针政策是一  相似文献   

13.
论文从反思中国现代文学学科政治化建构出发,知入论世、由文及人,对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的内容特色进行新的解读、辨析,认为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具开创性,但呈现政治与学术话语的交织变奏。王瑶试图融合庞大的共同性的时代语言,自觉遵循主流话语关于历史叙述的原则和方法,又在政治天地努力开拓学术空间,进行艰难的学术跋涉,建立非常的新文学学术规范。王瑶的学术选择和政治诉求是时代的需要和政治文化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4.
姜钦峰  朱应臣 《高中生》2011,(10):58-59
陈平原:一九饿七年 陈平原:1954年生于广东潮州,现为北大教授、中文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出版有《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等著作。  相似文献   

15.
舒服,佳     
这一期,我们邀请了江苏省第四届“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高中组)第一名王瑶同学和她的父亲做客专栏,为大家谈谈获奖感受、平时的学习技巧和教育孩子的心得。在第六期杂志上,我们已经欣赏了王瑶同学的精彩文章,这里我们再看看她是如何看待比赛、写作和读书的。另外,我们还可以在她父亲的文章中看到她如何从一个普通的小姑娘成长为一个“作文高手”的。希望同学们看了他们的文章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的中国文学研究,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种是王瑶等学者所强调的,一种是董乃斌等学者所强调的。王瑶先生对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给予热情洋溢的肯定,他从著述方式和研究对象的选择等方面描述了现代学者的成就。就研究对象的选择而言,"小说、戏曲等在封建社会没有地位,研究的人很少",至现代,我们才有了第一本戏曲史专著即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和第一本小说史专著即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就著述方式而言,"叙述和论证都比较条理化和逻辑化"(陈平原《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与王瑶先生的视角有所不同,董乃斌先生则较多强调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负面后果,他认为:20世纪的趋势是"西方纯文学观影响日大,文学的范围日益集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文体,这种文学观对一般中国文学史著作的面貌有很明显的影响。但现已发现,要讲清楚中国文学,特别是古典文学,不能不顾及中国古人的文学观,不能不注重文学观念在历史中的变迁,不能简单地用今人文学观去裁剪史料(说严重些,是削足适履)。"(董乃斌《近世名家与古典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研究中的这种状况,无论是将其定性为"现代化",还是描述为"削足适履",所显示的是同一个事实:如何准确地辨别或呈现中国文学的历史面目,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古典小说名著的现代误读,由于它不仅在学界也在民间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后果,问题尤大。沿着上面的思路来看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的研究状况,我们发现,层出不穷的现代误读亟待清理并需要从学理的层面加以批评和引导。我们的基本立场是:立足于"了解之同情"(陈寅恪语),反对简单地用"现代性"或现代价值尺度去裁断古人或古人的作品。本期发表的三篇短文,从不同层面讨论了对《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的误读,并明确表达了对一种理想的阐释境界的期待。我们不敢自以为是,目的仅在于抛砖引玉,以引起学界对误读现象的关注,并企盼诸位同道积极参与清理误读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的中国文学研究,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种是王瑶等学者所强调的,一种是董乃斌等学者所强调的。王瑶先生对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给予热情洋溢的肯定,他从著述方式和研究对象的选择等方面描述了现代学者的成就。就研究对象的选择而言,“小说、戏曲等在封建社会没有地位,研究的人很少”,至现代,我们才有了第一本戏曲史专著即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和第一本小说史专著即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就著述方式而言,“叙述和论证都比较条理化和逻辑化”(陈平原《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与王瑶先生的视角有所不同,董乃斌先生则较多强调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负面后果,他认为:20世纪的趋势是“西方纯文学观影响日大,文学的范围日益集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文体,这种文学观对一般中国文学史著作的面貌有很明显的影响。但现已发现,要讲清楚中国文学,特别是古典文学,不能不顾及中国古人的文学观,不能不注重文学观念在历史中的变迁,不能简单地用今人文学观去裁剪史料(说严重些,是削足适履)。”(董乃斌《近世名家与古典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研究中的这种状况,无论是将其定性为“现代化”,还是描述为“削足适履”,所显示的是同一个事实:如何准确地辨别或呈现中国文学的历史面目,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古典小说名著的现代误读,由于它不仅在学界也在民间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后果,问题尤大。沿着上面的思路来看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的研究状况,我们发现,层出不穷的现代误读亟待清理并需要从学理的层面加以批评和引导。我们的基本立场是:立足于“了解之同情”(陈寅恪语),反对简单地用“现代性”或现代价值尺度去裁断古人或古人的作品。本期发表的三篇短文,从不同层面讨论了对《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的误读,并明确表达了对一种理想的阐释境界的期待。我们不敢自以为是,目的仅在于抛砖引玉,以引起学界对误读现象的关注,并企盼诸位同道积极参与清理误读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1960年夏天的一个早晨,在北大32楼四楼走廊里1955级全体毕业生同学大会上,我忽然被宣布为作王瑶先生的现代文学研究生。这是此前自己毫无知悉的。同时被宣布为王瑶先生研究生的,还有陈素琰。据说当时王瑶先生知道之后,这种既不倾听指导老师自己的意愿,也没有征求学生个人的志向,而完全由系里党总支、年级党支部,一手包办,“强加”给他的“招生”结果,  相似文献   

19.
同志们: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2015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主要是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市文教卫体战线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总结回顾2014年工作,安排部署2015年工作任务。下面,我讲三点意见。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2015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主要是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市文教卫体战线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总结回顾2014年工作,安排部署2015年工作任务。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相似文献   

20.
于仲达 《高中生》2011,(30):58-59
陈平原:一九饿七年陈平原:1954年生于广东潮州,现为北大教授、中文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出版有《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等著作。在北大,操一口潮汕普通话的陈平原,能把1927年说成"一九饿七年",却挡不住学生蹭课的热情。跨校的、跨专业的、跨学科的学生,常常坐满一屋子,小教室要换到大教室。正点来的,很可能只有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