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润权 《新闻世界》2010,(9):159-160
"沉默的螺旋"理论描述了在传统传播环境中舆论的形成模式,而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模式。那么在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是否会消失?本文从诺依曼"沉默的螺旋"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假设出发,从网络的匿名性入手,在网络环境下探讨"沉默的螺旋"理论是否依然有效的问题,并通过对网络事件中网络舆论呈现情况的具体分析,得出在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正在逐步失效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在网络环境中,沉默的螺旋并没有消失,因为民众不仅是简简单单地对孤立恐惧,也是在正确性模糊的情况下,或者自身对这个认知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沉默或者避开原始话题,讨论原罪的根源也是民众会采取的一种选择方式。  相似文献   

3.
在网络传播中,认知基模下的沉默的螺旋是如何表现的?本文依据社会认知心理学和沉默螺旋理论,结合毕福剑事件的讨论,认为沉默的螺旋在社会心理机制中产生,并对网络空间的孤立恐惧和群体压力进行分析,说明沉默的螺旋会受到社会心理机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晓慧 《报刊之友》2010,(11):139-141
随着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媒体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以它不可抗拒的魅力和神奇的魔力迅速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我们在尽情享受它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又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在如今这个网络时代,由于互联网平等性、匿名性和不受地域的限制,所以很难对互联网受众施加群体压力。于是有学者提出,作为经典传播理论——"沉默的螺旋"之理论假设,即害怕被孤立的恐惧心理在现今网络时代早已不复存在,该理论也就丧失了其现实意义。究竟传统大众传播理论"沉默的螺旋"是否依然奏效,该篇文章就从"沉默的螺旋"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假设出发,并结合网络传播的一些特点,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最终得出结论:"沉默的螺旋"在网络时代并不会沉没。  相似文献   

5.
趋同心理和沉默螺旋下的第三人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媒介研究中,不断强调"媒介环境"对于个人的影响,基于趋同心理的沉默螺旋理论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但是作为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人的行为不仅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还受到内部因素的制约。第三人效应正是一种基于内心的"反抗性"的心理,在趋同心理和沉默的螺旋下,第三人效应对于保持意见的多元化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沉默的螺旋是否会在互联网上消失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互联网上 ,根据传统的实证研究得出的沉默螺旋是否会消失 ?本文从纽曼沉默螺旋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假设出发 ,检验了在网络空间中“孤立恐惧动机”、“公开表达”等概念的适用性 ,结合有关CMC与FTF在群体压力方面的研究成果 ,认为沉默螺旋产生的基本条件在网络空间中仍然存在。同时对“中坚分子”的分析 ,也揭示了网络空间中沉默螺旋表现的一些特殊之处。文章还在最后对我国现实中沉默螺旋理论的适用性和表现方式的特殊性做了简单的总结。  相似文献   

7.
“沉默的螺旋”假说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关于传统大众媒体强效果理论的“沉默的螺旋”假说在互联网环境下是否依然适用 ?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结合社会心理学的视角 ,试图对“沉默的螺旋”假说的基本理论前提与核心概念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结果显示 ,“沉默的螺旋”并没有在网络空间里消失 ;同时鉴于网络传播的特质和我国现阶段网络媒体受众的历史阶段性特点 ,其表现方式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受众的从众心理与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女社会学家诺伊曼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中认为: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这是人的“社会天性”;为了防止因孤立而受到社会惩罚,个人在表明自己的观点之际,首先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他们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人就会屈于环境的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可见,受众具有一种“天性”的从众心理,这是形成社会舆论和社会流行的心理机制。新闻媒介由于具有权威性…  相似文献   

9.
20多年前,德国学者伊丽莎白·纽曼将社会心理学机制引入传播学研究并提出了"沉默的螺旋"理论.此后,该理论备受关注,自然也受到不同程度批评.有研究者认为"对孤立的恐惧"并不是促成个人发表意见的绝对的常量,而应该是一个受到制约的变量,即"对孤立的恐惧"并不能成为影响个人发表意见的充分且必要的原因.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利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借助高级统计中的结构方程式模型进行分析,以实证的方法检验"沉默的螺旋"理论.研究加入另一个在中国影响个人意见发表的重要因素--"面子",探讨这个因素在"沉默的螺旋"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汪燕娟 《青年记者》2010,(14):79-80
一些传统的传播理论在网络传播时代受到了质疑。如业界人士对群体极化效应和"沉默的螺旋"这两个理论在网络中的表现程度,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尤其在网络BBS中的表现,这两个理论争论地更加激烈。  相似文献   

11.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舆论是意识形态的主要体现方式.在当前价值观及文化多元的社会背景下,党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进行舆论引导是一项重要的抓手和需持续重视的工作. “沉默的螺旋”与“反沉默的螺旋” 1.“沉默的螺旋”理论再回顾.“沉默的螺旋”理论首见于1974年德国学者诺依曼发表的《沉默的螺旋:一种舆论学理论》文章中,她随后于1980年出版著作《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从意见气候、被孤立的恐惧、准感官统计等核心层面对“沉默的螺旋”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释.  相似文献   

12.
孙莉  孙佳乐 《新闻世界》2010,(11):174-175
梅罗维茨在《消失的地域》一书中,论述了电子媒介所构筑的媒介情境对人们社会行为的影响。本文基于此考察在新的媒介情境中网络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指出因网民集聚、人际传播的出现、交往的实现,使得网络促成了"地域"的消失,又因受众个人因素等多重局限,即使是在网络环境中,"知沟"仍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3.
《新闻导刊》2008,(3):46-47
一、网络表达自由,"沉默的螺旋"理论受到颠覆德国社会学家伊丽沙白·内尔·纽曼在1974年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论。该理论以人的趋众心理为依据,认为人总是害怕处于孤立位置,当自己的意见处于少数派时就不会将它表达出来。因此,占支配地位  相似文献   

14.
刘海波 《新闻世界》2009,(6):123-124
“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人为避免孤立,对多数派赞同的意见倾向从容表达,而当感知自己意见居于少数派劣势时,则选择沉默,一方的沉默导致另一方越来越强势,从而形成一种螺旋式过程。这样的沉默往往导致社会良性运行必不可少的监督机制的缺失。恶俗广告正是在这样的沉默声中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15.
孙超 《新闻世界》2011,(7):123-124
"雷词制造"、"人肉搜索"和"无聊聚集"三种网络集群行为都是网络互动的产物,三者紧密联系亦有所区别。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沉默的螺旋"理论着重讨论"雷词制造"网络集群行为的概念、成因及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一些传统的传播理论在网络传播时代受到了质疑.如业界人士对群体极化效应和"沉默的螺旋"这两个理论在网络中的表现程度,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尤其在网络BBS中的表现,这两个理论争论地更加激烈.笔者就从网络BBS出发,对网络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和"沉默的螺旋"效应进行相关比较和总结,笔者认为网络BBS中的"沉默的螺旋"效应和群体极化效应事实上具有相似性,都是网民群体压力心理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内涵及相关概念进行了阐释,并通过研究其产生的时代背景,认为"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诺尔·纽曼青年时代在纳粹党的生活经历对于她后来的理论影响很大。第二,环境要素。现代社会环境及生活方式和过去的社会环境存在明显的差异,因而不能简单预测个人意见表达的变化,特别是过去个人社会活动范围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而互联网的出现使交流范围扩大至全世界。第三,跨文化方面的问题。诺尔·纽曼忽视了文化、地区的差异对于个人沉默效果的影响。第四,诺尔·纽曼忽视了社会事件的类型、性质及人的个体性差异对意见表达的影响,只是将人们的意见表达行为简单地划分为意见表达和沉默。  相似文献   

18.
从传播学的视角看“人肉搜索”及网络暴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沉默的螺旋”的重要理论前提之一是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优势意见”的趋同行为  相似文献   

19.
"沉默的螺旋"理论描述了在传统传播环境中舆论形成模式;而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模式。在网络传播模式下,任何人都可以匿名发表意见,实现了发表反对意见和付出代价的剥离。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受到消解,取而代之的是意见发表的普遍性、平等性和自由性。  相似文献   

20.
基于"沉默螺旋"理论的网络信息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网络环境中,影响个人和群体行为的心理因素有着不同于现实世界的表现形式.文章在传播学经典理论"沉默的螺旋"基础上,分析网络环境中的从众行为,并采用观察法和问卷法,针对特定主题或特定群体的行为表现进行调查,以期把握网络行为的特点并对问题的解决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