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一般对于其重量小于空气浮力因而能升空的物体(如气球)受到空气的浮力这一点是相信的,因为他们看到过气球的升空。而对于不会升空的物体也受到空气的浮力她不大相信。下述演示旨在定性地显示这种浮力的存在,并可对浮力的大小作大致的定量验证。演示的原理是:塑料袋充气后因体积增大而使空气浮力显著增大。取一只一斤装的新的透明塑料袋,注意不得漏气。往袋底注入食用醋五、六十毫升,将袋压扁后用根细绳扎住塑料袋中部,使袋间隔成上下二部。  相似文献   

2.
物体浸在空气中也受到空气浮力的作用,但通常因为浮力太小感受不到。如果能利用手边常见的排球在初中物理课堂上演示空气浮力的存在,一定会颠覆学生的思维和感知,增加学习兴趣和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3.
初中物理上册第六章《浮力》是一个重点单元,根据经验,这一章也是初二学生能否学好物理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现行课本,主要采用演示实验进行教学,教学难度大,学生“感受”不深。我们把演示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启发学生正确理解浮力这一章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我们的做法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做五个实验。从物体在空气中的秤重与液体中的秤重不一样,让学生从感性上得知浮力的存在;再把物体放在水、盐水、酒精中秤重,与在空气中的秤重相比较,让学生感受到浮力与液体的性质(密度)有关;把物体逐渐浸入水中看到浮力逐渐增大,使学生感知浮力与排开水的体积有关;把物体全部浸没在水中,再逐渐增大深度发现浮力不  相似文献   

4.
现有的阿基米德定律演示器一般只是证明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量,即一个物体放在盛水的容器中,当物体浸在水中时,容器的侧面有一导管可以把水排出,再称量所排出水的重量即为浮力大小。虽然通过它的演示可知浮力大小,但其无法演示浮力为什么会产生,即浮力产生的原因。为帮助学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学初三知识,发现浮力这一章没有演示气体浮力的装置,所以开始设计这个“空气浮力演示器”。基本思路是:物体置于一个密闭容器内,空气密度发生变化,物体便会上下移动,以此证明空气浮力。此仪器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主体部分,用透明有机玻璃管做成高1m的密闭容器,下端设进出气孔,用密封塞和端盖密封。用钟表摆轮改装成一个灵敏的定滑轮。在一根细线的一端用胶固定好小球,悬挂在定滑轮上,并在细线的另一端悬挂配重物,使配重端与小球端力矩相等,处于平衡状态。将定滑轮与悬挂物一同密封。第二部分是抽…  相似文献   

6.
浮力产生的原因是物体下、上表面存在压力差,当物体下表面未与液体接触时,液体对物体下表面没有压力,因而物体不受浮力作用,教材中对此只是用图说明而没有相应的实验演示,导致很多学生对这一点理解得不透彻,存在模糊认识.为此,设计一个简易的演示装置,很好地说明浮力产生的原因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利用杠杆进行浮力教学湖北省兴山县水月寺镇中学(443704在《浮力》教学中,我用杠杆取代弹簧秤演示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取得了良好的直观效果。1演示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向上的浮力图1如图1所示,在平稳的等臂杠杆两侧等距处悬挂质量相同的同种物质。然后...  相似文献   

8.
我在《浮力》教学中,借助杠杆演示浮力中的几个规律时,取得了良好的直观效果。现介绍如下。a.演示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向上的浮力。如图1所示:在平衡的等臂杠杆两侧等距悬挂质量相等的同种物质。然后将装有水的烧杯向上移,物体被浸没到水中,此时可观察到杠杆逐渐倾斜,这说明浸入水中的物体受到水对它向上的浮力。再用酒精或其它液体代替水重做上述实验。最后引导学生小结得出:浸入液体里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浮力。b.演示物体所受浮力与液体密度有关。图1如图2所示:左边烧杯盛酒精,右边烧杯盛水,将烧杯同时上移,直到…  相似文献   

9.
演示物体在空气中受浮力作用 给一个容积为50ml的试剂瓶装入30ml1:4的稀硫酸,另给一小塑料袋装入8颗锌粒,把袋口套在试剂瓶口,尽量排出袋里的空气,并用线扎紧袋口。用天平称此装置的质量,待天平平衡后再将袋里的锌粒倒进  相似文献   

10.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物体受到的浮力,可以有如下五种求解方法. 一、称量法 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为G,把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此时,物体浸在液体中,受到液体的浮力对物体向上托,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比空气要小,弹簧测力计减少的那部分示数,就是浮力.即:  相似文献   

11.
初中物理浮力的计算是个难点,常用方法大致有四种,根据具体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一)压力差法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计算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上、下两个表面所受的压力差即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方向竖直向上例1正方体的边长为10厘米,上表面离水面5厘米(如图1所示),这个物体所受到的浮力是多少?对于形状规则的物体,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用此法比较方便.(二)二次称重法将物体挂在弹簧秤下,在空气中称量一次,再浸在液体中称量一次.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比液体的密度小得多,物体在空气中所受的浮力略去不计,则有F浮…  相似文献   

12.
“水的浮力”这一课,如何让学生感知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是个难点。对此我做了如下设计: 让学生在空气中称量在水中下沉的物体,然后把物体放到水中再去称,对比两次实验的结果,学生会发现,“在水中称,物体变轻了”。同一个物体,在空气中和在水中重量不同了,秘密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13.
阿基米德定律演示实验的改进张木兰阿基米德定律的内容是:“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这里关键是要使学生对“排开的液体”有深刻的本质的认识。课本中的演示实验是把排开的液体(水)由溢出口排出容器,流入溢出口下...  相似文献   

14.
有关浮力的计算问题种类繁多,并且在分析和运算能力方面均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浮力"是初中物理的难点内容。以下是有关浮力的基本计算方法和典型运用问题的解析的归纳:一、实验法这种方法是利用弹簧秤在空气中称得的物体的实际重力以及在液体中称得的视重之差来计算浮力的方法。公式是:F_浮=G_(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G’_(物体在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例1用弹簧称量一物体,当在空气中称时读数为19.6N,而当物体浸没在水中称时读数是14.7N,求该物体的密度。解由题意可得:F_浮=G_1-G_2=19.6N-14.7N=4.9N。  相似文献   

15.
介绍两种测定空气密度的方法上海青浦县东湖中学(201713)许美凤,吕善荣受你刊“对一道高考题的异议”一文的启发,显然,根据阿基米德定律,物体所受空气的浮力等于该物体排开空气的质量,利用天平和测气管测出浮力和排开空气的体积即可算得空气的密度.另外,根...  相似文献   

16.
借助物体在水中浮力和重力的关系,并利用小试管、烧杯、铅粒、品红溶液、球形干燥管、50 mL注射器等材料,可制作两个物体浮与沉实验装置。两个实验装置分别用于物体浮与沉实验、重力与浮力关系模拟演示实验,可直观展示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相似文献   

17.
浮力这一章既是初二物理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学好浮力这部分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在此有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1牛顿水产生10牛顿的浮力”,通过它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浮力这个概念,同时可以引起学习物理的兴趣. 根据阿基米德定律公式F_浮=ρ_液gV_排可知,浮力F_浮的大小是由作为载体的液体的密度ρ_液和被物体所排开的液体的体积V_排(即物体浸在液面下方这部分的体积)所决定的,而跟液体的重量无关;跟物体浸没时物体在液体内所处的深度无关等等.学生对于浮力跟深度无关这一点通过演示实验都比较容易接受,而对于浮力跟液体的重量无关都感到难以理解,往往要同阿基米德定律中所说的“浮力等于物  相似文献   

18.
浮力现象尽管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中屡见不鲜,但由于受年龄小,心理尚未完全发展和认知阶段局限性,常常根据粗浅的生活经验得到一些错误的观念,造成对建立科学的概念的障碍,给教授浮力带来一些困难。针对学生普遍存在“在水中上浮的物体受到浮力,下沉的物体不受到浮力”。我们可以增加两个浮力的小实验,其一是用手掌将浮在水中的乒乓球压入水中,使手掌感觉到浮力的存在;其二是手掌托起一个密度比水略大的小球从空气中到水中感觉浮力的存在。针对有的同学认为“上浮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小”,  相似文献   

19.
浮力弹簧秤     
浮力弹簧秤能直观地显示出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所受浮力的方向和大小,显示影响浮力大小的诸因素和对浮力大小不起影响的一些因素。浮力弹簧秤的演示能使学生直观、深刻地观察到有关浮力现象的动态过程,增强了感知的准确性,加深对本质联系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特别有利于为中差学生打好知识技能的基础,培养分  相似文献   

20.
初中物理中《浮力》这一章是教学的难点 ,虽然初中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对浮力有粗浅的认识 ,但对浮力产生的原因及什么情况下有浮力还是比较模糊的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 ,我作了以下三步 :第一 ,从理论入手 ,由液体压强的特点推导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要受液体对它向上的浮力 ,同时强调浮力的方向总是向上的 ,水中物体向左 ,向右的压力 ,向前 ,向后的压力是互相平衡的 ,由于上下表面在液体中的深度不同 ,所以F向上 >F向下 ,从而产生一个向上的合力即液体对物体的浮力。第二 ,演示实验 ,设置疑问 :①把蜡烛 ,木块放入烧杯中后加水 ,观察木块 ,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