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学语文是学习语文的起步阶段,特点是“小”,除了具有工具性的性质,还有基础性的特征。阅读教学是干什么的?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语文是学习语言的课程.阅读是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把阅读教学上成思品课、故事课、文学课、常识课……都没有准确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  相似文献   

2.
一、在语言交际中学习语文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注定了语文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联。“新课标”提出了人与人之间交流时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根据这个要求,实践中鼓励学生在与人进行语言交流时注意正确使用文明语言,留心倾听别人的语言,对美的语言加以吸收,对粗俗的语言予以舍弃。  相似文献   

3.
基于语文教学“语言是基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与文学是情感交流的媒介”这个特点,语文教学必须注意语言的应用和学习,通过教师课堂板书的严谨、规范和准确与学生语言文字书写能力的培养;教师课文诵读的音准、断句、流利与学生普通话语言朗读能力的培养;教师课文赏析的阅读、理解和分析与学生语言文字写作能力的培养;教师课堂口头语言的应用、示范与学生口头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师生教学双方的互动来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学习数学的过程也是数学语言不断内化、不断形成、不断运用的过程。小学生受认知、生活阅历及思维特点的影响,掌握并运用数学语言有一定的困难。数学语言来源于生活,是生活语言的抽象和提升。因此,借助生活语言理解数学语言的本质,引导学生从生活语言走向数学语言,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育并非应某一个人的心血来潮而出现的,它是应生活的需要才产生的。从根本上说,人一生下来,就存在着学习语言的环境。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及其它成人都是学习语言的老师。语文教育的生命在于为生活服务。生活中的听说读写与语文教育的听说读写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6.
《广西教育》2011,(16):24-24
杨慧莲在2011年第3期的《语文建设》上撰文指出,语文教师的语言敏感是指教师基于潜意识中对语言知识的强倾向性,而对生活中具有语文学科知识性、教育性的语言信息作出敏锐的心理感知,和对此所作出的恰当判断与反应的过程。语文教师要具备三种语言敏感:一是对学科语言要敏感,要从生活中学习语文,丰富自己的专业积累,就要多留意生活中涉及的语文学科语言,即体现语言语体知识的语言和体现文学文化知识的语言;  相似文献   

7.
周俊根 《初中生》2008,(5):24-27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在语文课上学语文当然是主要的,但是也不要忽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让我们一起来探究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语言现象吧。  相似文献   

8.
语文学习的外延即生活。因此,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渗透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用生活经验理解词句、利用游戏完成练习,使学生体会学习语文的快乐,感受语言的魅力,形成学习语文的习惯。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最终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语文教师要认识到语言是一种历史的、社会的、生活的现象,除了要优化语文课堂语言教学之外,更应树立大语文观,以生活为书本,把社会当教材,将学生学习语言的触角引向生活的每个角落,从生活中汲取丰富的语言营养,活学活用,从而最终实现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提高语言能力的目的。平时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做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10.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11.
陈颜颜 《教育艺术》2009,(10):55-55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语文?平常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叫语文。”语言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产生并不断发展.所以我们的生活更是学习语文的好老师。  相似文献   

12.
关于语文的含义,语文教学界大致有如下意见:(1)语言,文字;(2)语言,文学;(3)语言,文化;(4)口语.书面语。这几种解释,哪一种更符合实际,更接近真理呢?只稍作分析就会发现第(4)种较好。  相似文献   

13.
王胜祥 《学周刊C版》2011,(7):139-139
初中语文教学与生活的结合是必要的,也是有很大意义的。阅读是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这不仅能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对学生的情操培养也是一个很好的手段。对于初中生这样一群对生活还没有更多感悟的群体,语文阅读与生活相结合既能让他们对文学产生兴趣,又能加强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可谓是一箭双雕的举措。  相似文献   

14.
语言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语言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同时语言又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学习语言时,就必须了解语言背后的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了解语言与生活情境的联系,才能得体地运用语言。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语言是一门技能性的科目,它需要通过反复的语言实践才能够获得。因此语言学习不再仅仅是以单纯学习语言知识为重点,而是重视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紧密结合。因此教师应该创设不同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英语。此外,教师还要重视和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在各种生活情景中积极参与活动,反复实践,从而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这样学生就可以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认识他们所学知识的意义和作用,从而增强他们学习语言的内在动力。反之,离开了在真实生活情景中的运用,所有的语言都是空洞无物的,这样必将损伤学生学习这门语言的兴趣和信心。  相似文献   

15.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确,弱智学生学习语文,最主要的目的是学会与人沟通;希望学生透过学习能理解别人的语言、文字等方式表达的信息,也能运用以上的方式主动表达自己的感情、思想,更希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发展自学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而语言来源于生活,融入生活的语文教学活动是最具活力的,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生活的凝集与反映,人在生活中学习运用语言,因此,语言能够表现生活.形象是用语言对生活的形式化,因此,语言能够构建文学形象.在文学形象中,语言与形象就像纸的正反两面,是不可分割的.语言构建形象,形象通过语言表现出来.因此,对形象的分析可以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来进行,对形象的修改也可以通过对形象的修改来进行.  相似文献   

17.
朱瑞萍 《小学生》2011,(6):29-29
语言是知识的载体,是思维的外壳。生活语言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用来交流的普通语言,它通俗易懂,生动形象,随意性大。数学语言是用来表达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数学化语言,是数学特有的形式化符号体系,它具有简练、严谨、抽象和形式多样的特点。借助生活语言来理解数学语言的本质,同时引导学生从生活语言走向数学语言,是十分有益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口头生活语言·书面传媒语言·语文教学语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口头生活语言、书面传媒语言和中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联系和区别中重新界定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这个概念的特定含义。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这个概念,并不完全等同于口头生活语言,也不等同于现实社会应时而生、应时而灭的社会传媒语言。它是按照学生精神发展和语言能力提高的过程相对有序地组织起来的一个民族语言的系统,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它的经典性和有序性,而不是将其等同于口头生活语言和现实社会的传媒语言。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文学用以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基本材料和基本手段,正所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而学好语言绝非一朝一夕、简单轻松的事情,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经历,没有千锤百炼的精神,要筑就语文学习的大厦,提高语文素养,就永远只能是海市蜃楼。也就是说,学好语文,除了走积累语言这条路别无选择。  相似文献   

20.
关于语文的含义,语文教学界大致有如下意见:(1)语言,文字;(2)语言,文学;(3)语言,文化;(4)口语,书面语。这几种解释,哪一种更符合实际,更接近真理呢?只稍作分析就会发现第(4)种较好。第一种理解,将“语文”理解为书面语———“文字”符号,显然不够好。它的意思是通过对语文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但突出的是文字———书面语,即语文课应突出书面语教学法,这就忽视了口语的教学。第二种理解,更为偏颇,把语文课理解为文学课。第三种理解,虽较前两种要好,但把语文课讲成文化课,显然也是不行的。第四种理解,不偏重于什么,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