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丙、助词“之” (一)联系定语和中心词的“之”“之”字作助词经常是联系定语和中心词—名词,组成“定→名”的偏正词组。这种“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字。例:(定语标﹏号,中心词标。号) (1)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 (2)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庄公十年》) 助词“之”所联系的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的关系,一般有领属性和形容性两种。有人还主张有“同一性”,其实仍可归入“形容性”之中。所谓领属性定语,就是中心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对定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则含有隶属的关系,除例(1)外,再如:  相似文献   

2.
在古文里,“之”字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用法复杂,变化较多。正确地掌握“之”字的各种运用规律,准确地辨析它在具体句子里的词性、含义和语法功能,对于阅读和教好古代散文,都是必要和有益的。古文中的“之”主要作代词、动词和助词。其中作代词和助词的机会最多,用法也复杂;而作动词的机会较少,用法也较简单。  相似文献   

3.
“安<何>所……”是文言文中表疑问的固定格式。从语法角度分析,当属句子谓语部分的浓缩倒装。在句子谓语部分的主谓短语中,“所”字结构作主语,“安”作谓语。等于说,“所……者(为)安。”如下例:信义安所见乎?(《苏武》)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安所……”格式,与“沛公安在”一类宾语前置句式不同。宾语前置是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的一种语言现象,一般有三种情况:(一)否定句代词作宾语;(二)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三)用  相似文献   

4.
计、虑、谋、图、求、寻、觅 “计”本义是计算、算账,引申为盘算、思谋.与“虑…‘谋…‘图”同义,区别如下:“计”是个人心里盘算、计划,如《触龙说赵太后》“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虑”是反复思考、深思而熟虑.如“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图”是考虑而后图求,如“弃旧图新”;“谋”是磋商、谋求,如《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图”“谋”都有“求”的意思,但“图”没有“磋商”的意思,所以“不谋而合”不说“不图而合”。“求”可表示“寻求”,如“缘木求鱼”.与“图”“谋”同义;也可表示“寻找”,如“刻舟求剑”,与“寻”“觅”同义。“寻”多用于找物,如“寻向所志”(《桃花源记》);“觅”多用于找人,如“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不过.这种区分并不十分严格。  相似文献   

5.
“(罗缚前置词,)史君一何愚!”《陌上桑》《文选和写作·五》释为:“史君怎么这么傻”。按此注,显然以“傻”解“愚”,虽也文从字顺,但联系课文,总令人不快。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已相当准确、周密,但细加考究,仍有可商榷之处。现对三则注释略陈浅见。 1.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高六册《荆轲刺秦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4月版) 其中“中庶子”教材编者注为:“管理国  相似文献   

7.
谜语知识知多少我国的谜语,在古代称为廋辞、隐语、灯虎、春灯、灯谜,等等。谜语在我国起源很早,据南朝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谐隐”篇说:“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周密的《齐东野语》中也说:“古之所谓度辞,即今之隐语,而俗所谓谜。”“廋辞”在《国语·晋语五》里就有记载,说:“有秦客廋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韦昭注曰:“廋,隐也,谓以隐伏谲诡之言问于朝也。”说明在古代就把谜语用到外  相似文献   

8.
“之”字是文言文中最常用的一个虚词,它的用法很多。下面是笔者分辨“之”字用作代词的一点体会、见解,仅供大家参考。1、常用作第三人称代词,主要用处是指代人、事、物,作宾语,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等。例如:①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他,代人(扁鹊)。②得鱼腹中书,固以之怪矣。(《陈涉世家》)——它(这事),代事(得鱼腹中书)。“之”字在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并作宾语时,是有规律可循的:其一,由于此时的代词“之”字在句中常作宾语,所以辨识起来比较容易。它大都位于动词或介词后面,形成动宾(动+之)或介…  相似文献   

9.
举手=举首“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其中的“举手”一问,教材未作注,教参亦似有意回避,译为“举手看着公子”。这未免使人心生疑窦:晋鄙“看着公子”时干吗要“举手”呢?  相似文献   

10.
(一)初中语文第六册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对“反复”一词,注释说是“指书信来往”,似不确切。反,一义为回,归。《国策·卫策》,“伯果起兵而袭卫,至境而反。”《孟子·梁惠王下》:“比其反也,则冻馁妻子。”意思还是回或归。初中第三册《愚公移山》:“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高中第一册《国殇》:“出不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关于读书、写文章的理论阐述数不胜数,思骐特地精选了刘勰的一篇关于文学创作的经典理论作品。一则使各位“增广见闻”,二则也要考考大家。不会又有人来埋怨“爱也风云校场,恨也风云校场”了吧,这篇文章可是相当精彩的哟,不仅读来琅琅上口,而且意蕴深长,更何况“疾风知劲草”嘛,还是花点时间亮亮你的水平吧!  相似文献   

12.
“之”字是文言文中最常用的一个虚词,它的用法很多。下面是笔者分辨“之”字用作代词的一点体会、见解,仅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3.
罗仁礼 《高中生》2010,(12):6-7
文言文阅读的难点之一是正确理解文言虚词.而考纲中明确提出了“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要求,因此,文言虚词是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中的必考内容。  相似文献   

14.
罗仁礼 《高中生》2010,(36):6-7
【考查特点】1.考点解析文言文阅读的难点之一是正确理解文言虚词,而考纲中明确提出了"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要求,因此,文言虚词是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中的必考内容。  相似文献   

15.
“文言词类活用”辨析的一条新途径五十五中刘炳生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言现象。是初学者学好文言文的难点之一。所幸的是从事古汉语研究的前辈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其成果为初学者把握词类的活用现象,提供了诸多带规律性的指导,如识别名词变动词的八种方...  相似文献   

16.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课书2003年4月(人版)《语文》第二册202页,在《数词·量词·代词》一节中,有这样一句话:“在数词中……有的表概数,如‘几、些、多、约’等”。我认为这里关于“多·约”两个词的词性归属问题,有待进一步商榷。下面,我就这一问题阐述我的看法,望行  相似文献   

17.
指示词附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前,作形容词用,谓之指示形容词。《说文解字注》:“之有训为此者,如之人也、之德也……《召南》毛传曰,之事,祭事也。《周南》曰,之子,嫁子也。此等之字皆训为是。”(见“之”字条段注)  相似文献   

18.
在文言文中,名词常常可以不用跟介词结合就直接单独作状语,如“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的名词“人”作“立”的状语、“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名词“兄”作“事”的状语等。这种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它的语法性质是怎样的呢,是一种词类活用现象呢,还是名词固有的语法功能呢?早在1898年,中国第一部研究文言语法...  相似文献   

19.
和大家一样,思骐也是望穿秋水,才盼到了这个假期。殊不知呆了没几天,闷热而无聊的日子已不知如何打发,于是又来到文言坊,辟了一间清凉屋,招集众知音听听高山流水,做做文字游戏,倒亦乐哉。诸坊友若有雅兴,不妨也来纳个凉吧,“苏小妹择佳婿”的故事,周仁熟捉弄米芾的乐趣,回文诗的魅力,谜语的诱惑,定能赛过哈根达斯的冰淇淋。  相似文献   

20.
古代文学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的瑰宝.通过文言文字词的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字)、句式和句子翻译理解文言现象,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文学、古代社会,传承古代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