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网络、手机等新媒介形式陆续出现,给处于新闻第一线的记者的采写工作带来了巨大变化,记者可以从各类新媒介中获得新闻线索、更容易接触采访对象、发掘新闻热点。新媒介环境也对记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记者粗通各类报道手段,做出不同于传统报道形式的新闻,同时对记者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提出了更高要求。记者要在适应新媒体的过程中更新和提高自己的传媒观。  相似文献   

2.
庄丽 《中国广播》2007,(2):38-40
在国际新闻报道中,驻外记者是国内媒体伸向境外的触角、他们的报道为国内公众了解、观察、分析、评论国际新闻事件提供了事实基础。调动驻外记者的力量组织报道,即与驻外记者约稿建国际新闻节目编辑的日常工作之一。约稿的成败、约稿的质量与驻外记者有关,也与编辑的约稿卷度、海通能力和策划水平很大关系。本文旨在从约稿态度,沟通和策划等环节谈谈编辑工作。  相似文献   

3.
司雯雯 《传媒》2018,(9):94-96
虚拟现实是一种有着全新媒介形态及传播方式的新媒介技术,已经开始渗透到传播机构新闻生产的核心环节,未来还有可能给新闻业带来更多革命性的变化.因此,从新闻生产的角度对虚拟现实进行研究,既是虚拟现实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对新闻生产新途径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驻外记者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驻外记者构建了一个媒体的海外信息采编网络,驻外记者采编能力是其国际传播能力重要构成.笔者认为,国际传播能力主要包括五部分,即采编潘能力、传输与覆盖能力、推广与营销能力、受众服务能力以及研发与创新能力.这五科能力之间存在着内在关联.如下图所示.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代发展,媒体环境出现了极大的转变,新技术意味着新媒介,新媒介带来新变革.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和融媒体的突飞猛进,我国的媒体信息行业有了极大的转变,转变了传统报刊媒体的生态格局.新闻采编需要在工作中顺应新形势,积极转变自身理念,对报道形式、采编方式进行创新,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媒体立足并发展,在现代信息时代变革的背景下站稳脚跟.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在使报纸编辑记者更加便捷的掌握资讯的同时,也改变了他们的传统工作方式.可以说,互联网的出现及迅速发展,为报纸的新闻发现和采写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  相似文献   

7.
杨晶 《传媒》2018,(6):84-86
随着媒介技术的变化发展,媒体生态已进入多元化时期,并且这种多元化趋势一直在加剧.本文从媒介技术变动与新闻教育坚守的辩证角度,分析了新媒介技术下新闻教育面临的内容、模式、平台等系列新变化及媒介技术变化对新闻教育带来的影响.文章认为,无论技术如何变化,人文主义精神、新闻真实的基本原则和新闻职业道德都是新闻教育应该坚守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8.
夏晓阳 《新闻记者》2007,(10):46-48
网络时代的到来"消灭"了传统意义上的以"第一落点"为特征的"独家新闻",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各种媒体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都在苦苦探索新的制胜之道。然而,时空差距的消除也给新闻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突出表现为国际新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于是,力争在国际报道中树品牌、立名栏成为各家竞相追逐的目标。作为站在国际报道最前沿的捕风者,驻外记者自然是这场新的龟兔赛跑中的主角。  相似文献   

9.
驻外记者远离大本营,长年在基层工作,采访写作主要靠自己去完成,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因而,要当好驻外记者,最重要的是锻炼和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和发现新闻的  相似文献   

10.
微博就像发动机,给每个记者加速度。采访、提炼、抽丝剥茧,用最快速度,与时间、与新闻争分夺秒地赛跑。我们的微博不求多多益善,但求个个精湛。我在国际部工作这几年,跑了不少国家。每到一个国家,常会顺便和驻外记者聊一聊,听听他们对人民日报发展变化的看法。所有人都提到了"新媒体",提到了报  相似文献   

11.
他们与寂寞为伴,灯下一枝笔,对影成双人。他们与离别为伴,但从不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他们与危险为伴,是高飞在战火硝烟中的凤凰。他们与五星红旗为伴,那时刻飘扬在胸中的旗帜使他们无所畏惧、坚定豪迈。他们驾长风破万里浪,把世界带到中国,把中国带向世界。值此记者节,让我们斟满美酒:干杯--驻外记者--向你们致敬!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以来,我国新闻机构加强了国际新闻的采编工作,一些国家级新闻机构的驻外记者网络初具规模。以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为例,它在15个国家建立了驻外记者站、点共19个,派出记者60名,覆盖了全球主要区域。同属于国家广播电视系统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也在最近几年加大外派记者力度。目前,CRI的海外记者站数目达32个。  相似文献   

13.
随着传媒技术的革新和新媒介生态环境的深刻变化,电视民生新闻逐渐显现出娱乐化、同质化、琐碎化、低俗化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从新媒介生态环境和电视民生新闻的概念界定出发,分析了电视民生新闻传播的社会生态特征,探讨了新媒介生态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文化传播路径,为推进电视民生新闻的健康发展提出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当代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带来了信息生产、传播和呈现方式深刻变革。为应对新媒介环境给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带来的挑战,提升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教育部、中宣部提出了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要求高校明确新任务、开创新局面、打造新模式、推动新发展、迈上新目标,造就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高校新闻科建设也强调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加快文科专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  相似文献   

15.
每个学科研究方法与思路的发展,均是伴随社会发展而渐渐完善的,而新媒介的诞生,为传播学研究带来了全新方法与视角,转变了以往传播学研究思路及方法.本文以新媒介下的传播环境新特点入手,分析了新媒介环境下传播学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产品生产工作以及新闻传播工作,都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与此同时,新闻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发展以及新闻生产技术的革新,既为新闻记者采访与写作工作带来机遇,也为新闻记者采访与写作工作带来了挑战。本文以推动新闻记者采访与写作工作适应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生态为出发点,对新媒体时代新闻记者采访与写作工作面临的要求,以及采访与写作方式的创新路径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7.
杨春 《新闻与写作》2007,(11):13-15
他们与寂寞为伴,灯下一枝笔,对影成双人。他们与离别为伴,但从不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他们与危险为伴,是高飞在战火硝烟中的凤凰。他们与五星红旗为伴,那时刻飘扬在胸中的旗帜使他们无所畏惧、坚定豪迈。他们驾长风破万里浪,把世界带到中国,把中国带向世界。值此记者节,让我们斟满美酒:干杯--驻外记者--向你们致敬!  相似文献   

18.
鲜宁 《东南传播》2015,(3):118-119
从西方工业社会发展至今,人类一直处于技术革命进行时,其带来的影响是媒介的不断革新与旧媒介的淘汰。从媒介诞生以来,新媒介的出现,至新新媒介时代来临,新闻的"指挥官"——编辑人员的工作面临严峻的考验,进化论正推动着这场革命中新媒体对新闻编辑工作的消解与建构。  相似文献   

19.
姚立 《中国传媒科技》2003,(3):13-13,25
<正> 说起驻外记者的酸甜苦辣,有一点令我感受颇深:那就是科技的发展使驻外记者的工作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以发稿来说,如今的记者恐怕很难想象20年前国外记者站的工作状况了。笔者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曾三次驻外工作,亲身经历了这些变化。  相似文献   

20.
李建国 《今传媒》2011,(6):127-128
中国的重要通讯社和媒体都在境外设立了分社或记者站,大批驻外记者坚守着自己的岗位,承担着繁重的工作,随着国内受众对国际资讯全方位需求的逐渐增加,要求驻外记者成为能够满足多方面需求的"多功能复合型"记者。具体说来,驻外记者有三项基本任务要完成,一是采访发稿,二是调查研究,三是广交朋友。为完成这些任务,驻外记者须从多方面来提高自己的素养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