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课程改革以"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课堂中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索,以提高学生各项学习能力和成绩。"自主互助"课堂教学模式是针对民族地区教学实际,融合了三大著名教学模式的精华,是破解民族地区课程改革瓶颈,适用于民族地区学校的语文教师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静安实验小学在探索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过程中,意识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不仅仅在于课程的改革,更应落实到课堂教学领域中去。教师成长的根本途径是课堂,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也在于课堂,课堂是师生交流对撞、共同发展的主战场。所以,学校认为解决问题的落脚点在于课堂,需要调整课堂教学逻辑结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着力提高  相似文献   

3.
"行动导向教学法、项目课程、学习领域课程"三者都都强调工学结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强调课程组织和实施改革的"行动导向教学法"正在逐步被大多数高职教师接受,但高职教师要能够熟练地将其应用于课堂之中,一方面要设法加强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积累。课程内容的改革方面,现阶段,"项目课程"更适合于各类高职课程的改革,也易于被高职教师所接受;学习领域课程作为比较理想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应该是专业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更适合于经济发达地区、校企合作背景坚实的学校。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研修越来越体现出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也体现了一所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色。经过几年的反复实践,我们总结探索了"问题牵动,科研引领,校本课程开发推动"的校本研修模式。  相似文献   

5.
课程改革十余年来,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在"分类分层"一般普通高中办学之路探索、"学案导学"在高效课堂中应用、学校课程建设、"网络课堂"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存在课堂效率低下、教师观念滞后、学生差异较大,因材施教困难、教材还需完善、硬件有待提高,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存在误区、高考综合改革面临困难重重等实际问题。需要我们总结经验、正视问题、研究对策,为深化课程改革而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质量是一个学校的生命,课堂则是提升一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主阵地.作为教师,必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通过优化自身的课堂教学,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们课堂的效率,使我们课堂真正成为提升质量的主阵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强调在课程实施中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实现上述目标,就要努力去探索高效、和谐、平等的课堂环境,从而实现课堂在质量提升中的主阵地作用.  相似文献   

7.
办学理念具有导向功能、感召功能、辐射功能和识别功能,体现了学校的价值诉求,它的理性建构有利于明确学校的工作思路、办学特色和校本课程建设等。慈吉中学以"人和为魂、差异发展"办学理念为引领,结合新课程改革思路,积极构建并实践校本课程,在课时安排、学习方式、课堂空间等方面进行有效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8.
教有法,但教无定法。新一轮课程改革确立了新课程目标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渐推广和深入,重视并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同时,课堂讨论也即相应地引起学校及教师的重视。本文在简单追溯"讨论法"的历史及其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了如今国内教学中采取"讨论法"的具体操作方式及相关误区,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和解决措施,最后本文还指出了组织好课堂讨论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场所,课堂文化有着独特的育人价值。几年来,学校通过"和谐、互助、自主、灵动"课堂文化的探索与实践,改变了教师的"教",激发了学生的"学",提升了学校育人的品质。1.课题引领、专家指导,促进课堂文化生成学校基于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课堂教学现状,以数学学科研究为起点,以点带面,撬动学校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10.
<正>课程改革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学校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就要根据时代的需要适时进行课程改革。我校在施行课程改革时,实施"学科推进计划",要求教师紧紧瞄准课堂教学研究,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师生互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1.
教有法,但教无定法.新一轮课程改革确立了新课程目标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渐推广和深入,重视并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同时,课堂讨论也即相应地引起学校及教师的重视.本文在简单追溯"讨论法"的历史及其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了如今国内教学中采取"讨论法"的具体操作方式及相关误区,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和解决措施,最后本文还指出了组织好课堂讨论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走过十年。借用成尚荣先生的话来说,十年间我们逐步达成一个共识:"课改必须改课"。这是因为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和要求,最终要通过课堂教学去落实和体现"。作为一个教研员,有义务也有责任去研究和实施课程改革中的课堂教学问题。为此,我与我的同事们,在广泛学习、实践研究的基础上,致力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努力探索"改课"的路径与方法,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情境创设:课程改革初印象的一个代名词  相似文献   

13.
课程改革是学校教育改革的核心与焦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学校课程,就有什么样的师生生活。基于"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这一理念,笔者所在学校围绕"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宗旨,探索构建了"适学"课堂模式。研究师生共同建构课堂,以自主发展为价值取向,通过教师的引领和服务,实现学生自主发展,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最终指向形成课堂学习共同体,促进师生协同发展。一、以学定教,做到三个"一"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都呼唤"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今天,我们走过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十年探索路。而"语文综合性学习"无疑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与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有许多不同的特点:课本已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也不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它突破了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学习模式,主要体现为语文知  相似文献   

15.
王玉荣 《课外阅读》2011,(12):102-102
自从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以来,从事基础教育的广大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正在积极的探索着,努力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着力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尝试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深切体会到只有深刻改变课堂,才能承载新课程的期盼,也才能将新课程真真切切的体现在学校生活中,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因而,变革课堂是实施新课程不可或缺的环节。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开展了10多年,主要成果体现在教科书的修改和教材版本的多样化,实现了一纲多本。也有部分地区和学校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领域修修补补。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应该是依据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和民族社会发展的需求,从目标依据到教材定位,再到课堂结构和性质,最后到课程的一场巨大变革。基于此,我校结合当地教育现状,根据学校实际,一切回到教育原点思考改革问题,探索出一条“归零式”课改之路。  相似文献   

17.
"和谐发展"是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新课程改革极力倡导和追求的价值取向.尊重生命,体现人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和谐发展的核心是人格的和谐发展,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在平等的对话中,学生才能充分地张扬个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信念、动机和需要等.这就呼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为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课堂充满文化的氛围和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课堂效益,建立高效课堂便成了各地各学校进行反复的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许多学校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开启了诸如减少教师讲课时间的课题研究,如"对半讲练"制,以期望能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使学生能动脑、动嘴、动手,实现自主发展、探索创新、发展能力、培养素质的目的,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是我国基础教育今后的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尽管新的课程改革目前还处于实验阶段,但随着实验面积的逐步扩展,课程改革也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没有进行课程改革实验的学校如何进行课程改革?教师如何按照新的《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怎样在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怎样从旧课程向新课程过渡?这是每一位关心课程改革的教师想要解决的问题。本期我们刊出一篇非课程改革实验区的教师关于课程改革的体会的文章,反映一下没有进行课程改革实验地区的教育工作者对课程改革的思考与探索。文章中的做法对正在进行课程改革实验的学校来说,也许还很幼稚,但我们鼓励的是这种探索求进的精神与态度。“态度决定一切。”我们认为:只要我省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尚未进行课程改革实验的广大教师,对课程改革有一个积极的态度,勇于进行课程改革的探索,那么,最终受益的还会是他们。在此,《黑龙江教育》热情希望全省的广大教师,特别是尚未进行课程改革实验的广大教师,把自己探索和研究课程改革的想法、做法告诉我们,通过我们刊物与全省广大教师交流,一起搞好旧课程向新课程的过渡。  相似文献   

20.
如果说"创建儿童喜爱的数学课堂模式的实践探索"能得到孩子们的喜爱,能获得一线教师和专家的认同,那是因为这项研究实践正好是在国家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寻着课程改革的脉搏而前行.课程改革让我找到了归宿,看到了中国教育的春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