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下,"甜蜜素""膨大剂""塑化剂"等名词一次次扰乱了我们的生活,刺痛了我们的心灵。在我们重新审视自己餐桌的同时,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不知有没有注意到,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似乎也多了不少的"添加剂",很多教师为了追求那些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轰轰烈烈,不惜一切代价。笔者不禁深思,语文课堂是否也应该拒绝那些"添加剂",还课堂于本真,来点原生态的语文课呢?下面结合我最近执教的一堂《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公开课,来  相似文献   

2.
<正>梅子涵先生说,斯蒂文森的诗《点灯的人》里,每天太阳落下后,李利就扛着梯子走来,把街灯点亮。于是,那些坐着喝茶的大人和孩子们,就又看见了窗外柔和的光,朦朦胧胧间,使一天的生活有了完美的心情。我在想,作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如何像梅老师说的那样做一个点灯的人,点燃阅读这盏灯,让一本本优秀的书走入学生的世界,点亮他们心中那盏不灭的、对阅读持续热爱的"心灯"?我们很有必要静下心来,对儿童阅读、儿童阅读推广中的一些问题,细细思索。我们往往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不断地"给",却很少从学生的角  相似文献   

3.
<正>孙双金老师说,"每个老师都可以拥有自己的课程"。如果换作是两年之前读到这样的话,或许我会默默地从心底里不加以认同。"课程",一个曾经多么让人凛然起敬的名词,总觉着它要多庞大就有多庞大,以至于有那么多老师战战兢兢地不敢近其边缘,就算偶尔触碰,也是心有所畏。时至今日,当翻开2015年第3期《小学语文教师》扉页,读到孙老师所写的这一篇《老师,你可以拥有自己的课程》时,我给了自己一个不易察  相似文献   

4.
关于读书与语文素养提升的关系,早已尽人皆知:语文水平提高,读书非常重要. 常见的情况是,那些深受学生欢迎、取得优秀成就的教师,都是爱读书、勤钻研的人.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耕耘在三尺讲台边,也数十年如一日地与书为友.在教授学生同时,自己也得到成长和提升.张大文老师对此深有体悟,他说:"只要教师自己在进步,学生的进步就是有保证的;而且,学生的进步反过来又促使教师不断反思、不断探索、不断发展."(见本期《在讲台边受教五十年》)司保峰老师在阅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后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喜爱阅读的人,长大后能够考虑他人的观点,心胸开阔,拥有和他人讨论想法的能力."(见本期《信任,创造教育奇迹》)这让我们看到了读书之于教师、之于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据《文化中国》消息,"再刻板的评分标准,面对真实的情感,也得投降,因为你得相信阅卷老师也是人,也有情感。"在南京举行的第二届江苏读书节读者互动环节上,江苏省优秀青年教师刘颖,向大家热情地推荐了《向台湾小孩学作文》一书。今春,《向台湾小孩学作文》走红书市。在读者们被台湾小孩肆意奔放的童趣所吸引的同时,也有家长疑惑:自己的孩子真的这样"我手写我心",老师们会认可吗?而刘颖的回答,也让家长们吃下了一颗  相似文献   

6.
"语文,就是一个大黑洞."这是我的一句简单的读书批注. 大约是六年前,我读王荣生老师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应该看到,让学生自己去"听"、证学生自己来"说",再加上教师是对话者之一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体现了教学对话理论、阅读对话理论的精神,在当前的情势下,作为一种纲领、一面旗帜,也有现实的必要性和针对性.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只是向真理迈去的第一步,我们只是回到了正确的起点.而这一步、这起点,可能已经混进了某些可能会引向歧路的隐患.  相似文献   

7.
正雷夫老师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追求完美,但永远无法企及。追寻的过程就是一切。"这正是艺术最美的地方。要有多么豁达的教育情怀才能做到这一点?我是一名中学音乐教师,在学校组织了多次有关雷夫的培训学习之后,我满怀敬仰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进行反思:音乐教育可以"不完美",关键在于如何在"不完美"中追寻"完美"!  相似文献   

8.
<正>好老师影响人的一生,最近看了华应龙老师的《读书成就了今天的我》和戴建业老师的《屁股上要坐几本书》,我能感受到华老师对工作近乎虔诚的热衷,也能够体会到戴老师的踏实勤奋,唯有踏实勤奋才能塑造踏实勤奋的学生。所以,我们应该像那些名师一样,告诫孩子们潜心"多坐几本书",更重要的是自己勤奋刻苦学习、工作,进而影响孩子们,"身教高于言传"。老师读书重要,但育人更重要,我们应该和孩子们共同读书,因为这是我们的一份责任。  相似文献   

9.
<正>提供案例的姚老师作为科学老师的同事,"心中不免戚戚"。"戚戚"大可不必,这是我们的工作。孩子,简单、透明、直接,却是"狗一天,猫一天,猫狗不是又一天",在不断地变化。我们应该有勇气面对出现的各种问题,而且,我们的工作就是无声无痕地引领孩子小心地穿越激流,朝着明亮美好的地方行进。所以,"遇到学生捣乱,教师管还是不管"实在不该成为我们的困扰。如果我们纠结于这个命题,  相似文献   

10.
刚看到这本书的题目时颇感讶异,什么叫"跪着教书"?日日站在三尺讲台,面对自己的学生们,一直都是用"传道授业"的姿态出现,何来"跪着"一说呢?不禁自动把此书归类到标题哗众取宠一类.抱着质疑的心态翻开书籍,读下几章,深感自己浅薄.教师若是跪着教书,"那么学校就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养出驯服的思想奴隶",痛心的指责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教师是什么?韩愈《师说》曾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把老师放在了一个极高的地位,关于老师的比喻比比皆是,辛勤的园丁、无私的春蚕、燃烧的蜡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在吴非看来,"工程师"并非是老师的一个恰当比喻,因为老师的天职是"传"与"授",而不是像工程设计师一样把自己的思想注入原本没有生机的灵魂中.  相似文献   

11.
陈日红 《成才之路》2012,(24):94-75
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感兴趣的东西可以使人过目不忘,记忆持久;反之则会感觉乏味,度日如年。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采取兴趣教学,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一、加强教师的自身修养,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不断地积极进取,不断地更新自我。"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摒弃过时的知识,积极进行自我进修,不断地进行自我充电。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让这些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教师有了坚实的业务功底、渊博的专业知识、有效的教学手段,对教材的处理就会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能够灵巧地驾驭课堂,使学生能够积极思维,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12.
黄玉峰老师《从自恋到自杀——我读屈原》(《语文学习》2012年第6期,下称《从》)称:"他封闭在自己营造的世界里,一边怨恨,一边难以自拔地陶醉着",认为屈原人格中包含强烈自恋因素,屈原之死完全出于个人的不满.这可谓"新瓶装旧酒","旧"的是现代人颠覆经典、疑古成风之病,"新"的不过是精神分析的方法背景."自恋"(Narcissism)一词源自希腊神话,也就是黄玉峰老师叙述的水仙花的故事,在精神分析学那里指个体像对待性对象一样对待自己的态度.《从》文看似细读文本,却处处流露出解构文本、瓦解经典的冲动,更背离经典教育的本来目的——在不断揣摩先贤智慧的过程之中滋养灵魂,提升心智.  相似文献   

13.
古书中常用"一目十行"、"过目成诵"来赞扬那些很有成就的文人墨客.我却从没想过自己能否具备这方面的能力.似乎觉得它离我们太遥远了.直到高二以后,才在老师的"逼迫"下,开始这方面的练习.说是"逼迫",一点不假,因为刚开始的速读练习,完全是在老师的"监督"下完成的.记得那时我们刚上高二,做为速读实验班,我们每周上一节速读课.每次都是老师找材料,老师提出问题,老师给我们计时,而我们是被动地阅读,被动地回答问题.  相似文献   

14.
《职业技术》2012,(6):1
美国《芝加哥华语论坛》报发表评论员文章称,"最美女教师"、"最美司机"和"最美警卫战士"以及其他许许多多好人好事的出现,使我们看到社会光明的一面,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中国人的道德高地并没有丢失,那些"最美的人"正站在这一高地上,他们的无数追随者和"粉丝",也正在向这一高地上攀登。  相似文献   

15.
本刊每期都会发表一定量的课堂教学实录,尽可能真实地再现老师们的研究成果和风采。读者对这种形式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这是杂志实实在在地为老师们服务的特色之一。我们知道,一节好课往往是经过"否定之否定"后"磨"出来的,课堂教学实录反映的也是几经反复研究之后的最终的成果。在研究过程中,肯定会有很多"背后的故事":最初是怎样设计的?试教之后发现了什么问题?对教学设计又做了怎样的修改?为什么要这样修改?等等。这些问题相信也是老师们感兴趣的,而且,"磨课"的过程同样也能给人以启迪和借鉴。我们期待有更多全景式展现课堂教学研究过程的稿件。李伟臣老师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稿件。作为教研员,他感到"脱离教学一线,越来越觉得没有发言权了",于是决定"下水",选择《磁铁的性质》这样一个"老课"来研究,并且愿意把自己的课当作"靶子",让经常听他评课的老师也对自己的课"评头论足",这是需要勇气的。李老师上的课是否精彩,自由读者评说,但他对自己的课的分析几乎没有"好话",更多的是反思,是实实在在的探索,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肃然起敬。老师们的评课也没有任何忌讳,实话实说,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教研氛围!因此,我们不惜篇幅,将《磁铁的性质》一课的研究全景式地呈现出来,请广大老师也来评说评说。  相似文献   

16.
作为老师,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以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己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长期以来,我们一些老师总是自己一厢情愿地以为,只要我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就是成功的老师,殊不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才是真正的成功.正所谓"授人以渔,更要授人以欲".本文就此来谈谈教学方法的改变.  相似文献   

17.
我与《教育艺术》已结下十年之缘。我是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老师。虽然在工作中吃了许多苦,但至今对教育的热情不减,喜欢不断地追求。作为一个工作多年的教师,在追求教育的梦想过程中,我深知我们要不断地成长,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工作成效,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责任,而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读书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途径,而一本好的杂志就是我们成长的速成教材。  相似文献   

18.
《大仓老师》围绕"俺"字能不能用的具体记述,表现了大仓老师鲜明的阶级立场,爱护和教育学生的高尚师德.在课堂上,大仓老师让同学们列举表示"自己"的人称代词.大家举出了"自己"、"我"、"鄙人"、"余"、"吾辈"、"咱"六个单词后,再也没有人说话了.这时,市太提出了"俺",教室里爆发出一阵"哄笑",大仓老师却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格外大的"俺"字.这是一个典型细节,教学时可以抓住这一细节深入进行.一是大家为什么哄笑?"俺"表示"自己",这是谁都知道的,同学们所以不提,是因为在那个社会里,"俺"是下等人用的,不登大雅之堂,市太不合时宜地提出来了,怎能不引起哄笑?这表明  相似文献   

19.
正江西省内各大高校的一项抽样调查为中,"上课玩手机"高居第一。课堂上玩生道德准则与行为准则的下降。但我们绝发现,有六成以上的大学生坦言自己每天手机,让老师很"受伤",严重干扰了教育不能因此过多地苛责学生,首先还是要从上课都会玩手机。而湖北某高校的一项调秩序。自身找问题。北京市退休语文老师王晓春查显示,在各项令老师反感的学生课堂行上课玩手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在其所著的《今天怎样做教师》一书中提  相似文献   

20.
声音     
<正>读了《江苏教育》(班主任)2016年12月刊发的王缦老师的《面对越位家长,你该怎么办》一文,受益良多。相信每一位班主任都面对过越位家长,"粗暴型"越位家长不问青红皂白指责教师,"专家型"越位家长强势地给教师灌输自己的教育思想,"唠叨型"越位家长过多占用教师的时间,"挑剔型"越位家长动不动就投诉教师。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