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传播媒介作为“学本的物质传输渠道”和“作家写作行为的物质结果”,在整个学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国统区战火缭绕极为艰苦而特别的历史化环境中,以《抗战艺》、《艺阵地》、《戏剧春秋》、《烽火》等为代表的学媒介,不仅培养一大批青年作家,促进了大众学观念的传播,拉近传播与受众的距离.使学创作更加符合读的需求,而且改变了五四新学的主题、内容、风格等审美取向,引导学及学批评的发展和学流派的形成,并由此诱发学大众化的变革。  相似文献   

2.
黄庶、黄庭坚父子学杜学韩一脉相承。但黄庶学得了雄健一格,其诗“清”。黄庭坚学奇崛一途,锻造出奇峭风格,其诗“涩”。  相似文献   

3.
论王蒙、高晓声创作风格之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蒙、高晓声是同一时期的作家,但他们的创作风格却不大相同。王蒙运用了“意识流”小说的写法,选用“放射性”的心态结构,以人物的意识流动来体现各种社会心态,从而使主题具有多义性。高晓声继承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写作技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注重小说的情节结构,主题突出。两人的风格特征反映着传统派与创新派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运用唯物辨证法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高超艺术,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群众,具有鲜明的革命性、科学性、实践性和创造性,以独具特色的时代风格屹立于世界军事科学之林。本文以抗日战争为例。就毛泽东运用唯物辩证法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高超艺术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5.
思维力乃语文能力之母,是出之于先天(先验)的,而语文的研究是成之于后天(后验)的。通常,语文的能力,含“一般能力”、“特殊能力”与“综合能力”等;而语文的研究,则含意象(狭义)学、词汇学、修辞学、文(语)法学、章法学、主题学、文体学、风格学等。它们经由“形象”、“逻辑”与“综合”三种思维之牵合,使得先天的语文能力得以因与后天的语文研究接轨而一一确认,而后天的语文研究也得以因与先天的语文能力接轨而归根于生命。由此可证明两者离不开“思维力”,始终是顺逆对应、融贯为一,而形成“多”、“二”、“一(0)”的螺旋结构的。  相似文献   

6.
论语言风格的要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风格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本文试从风格的一般含义、风格的语言学术语含义、风格是在“特定”与“具体”之中形成的气氛和格调、风格学研究语言的运用、风格的切分等五个层面切入,旨在论述汉语风格学研究的重心和要义。  相似文献   

7.
“活”中育风格成都市实验小学苏文钰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风格和格调是教育的重要资源。”我校的风格是什么?概言之,就是一个“活”。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校已形成“管得活、教得活、学得活”的办学风格。一、以“活管理”实现办学机制高水准的运转学校工作与管...  相似文献   

8.
海明威的体风格以简约、清新称于世,净化了一代的风。他笔下的系列主人公有一种坚强不屈的性格,即所谓的“硬汉子”,他们临危 不惧,与厄运作斗争,表现出一种“重压下的优雅风度”。海明威创造的极有个性的散风格引发了一场“学革命”。  相似文献   

9.
黄庶与黄庭坚父子在学杜学韩的大方向上完全一脉相承。但在取径和结果上,却不尽相同。黄庭坚登少陵之堂,入韩愈之室,主要是窥准了杜韩诗中奇崛一途,发展了“深曲奇兀”的一面,最终锻造出了白己瘦硬、艰涩、奇峭的作品风格;而黄庶则学得了雄健一格。总之,庶学杜、韩,终为“雄”;庭坚学之终为“奇”。这是他们的同中之异。山谷诗“涩”,黄庶诗“清”。  相似文献   

10.
古代文章学是现代写作学的胚胎,而古代文论则是古代文章学的核心内容。从写作风格、表现手法和写作动力等角度对古文论中的基本概念“刚柔”、“虚实”和“情性”进行剖析,以揭示其中包含的写作原理,论述传统文章观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红色理性是一整套指导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的理论和原则,其核心理念即“暴力革命论”,深层内涵是以全人类为本位的人道主义。它与政治理性.和人文理性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区别和联系,对革命战争文学的文本建构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它的制导下,革命战争文学呈现出迥异于古典武侠小说的传奇特征,主要通过特定的题材、特定的故事情节和特定的人物性格传达出来,由此形成了革命战争文学文本的一个重要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2.
穆时英小说不仅深受日本和西方文学的影响,更突出表现在深受当时刚引进的电影文化的影响。在小说与电影的交融中,想象力、心理分析与电影镜像作为美学因素构成了穆时英小说的镜像思维特征,同时也是“新感觉派”小说特有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革命英雄传奇小说创作中形成的创作思维模式,对五十年代的战争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范式意义。革命英雄传奇模式在五十年代的小说书写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表明其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可塑性。但同时也充分暴露出了自身的种种缺失。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学大家们所写的富有代表意义的微篇小说作品,在相当的意义上超越了传统:内容上,体现了以"箴时与讽世"为基本格调的时代素描;艺术上,从叙事模式的变化,诗意氛围的营造及以简驭繁的写作技巧,体现了微篇小说在从传统向现代转换中的蓬勃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司马文森自一九三六年开始从事创作直至一九六八年被林彪、"四人帮"迫害致死,一共写出近三十部作品,包括长、中、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儿童文学、电影剧本等等。抗战期间他在桂林主编《文艺生活》,不仅影响华南、西南,而且风行海外。笔者就他早期创作进行评述。因为其一,司马文森早期创作大都以闽南社会为背景,较准确地表达了抗战前夕闽南社会现实,表现闽南人民的精神风貌,故事情节与日常生活相联结,对特定地区的地理风光、民俗风情都刻画得纤细入微、亲切动人。其二,司马文森一开始从事创作就具有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这就为他毕生创作奠定了基调。他早期某些艺术手法在其后创作实践中不断发展、提高,渐臻成熟,从而形成特有的艺术风格。探索司马文森早期作品,对于进一步研究他的创作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拜伦与梁启超都身兼革命家和诗人双重身份,他们一生的革命实践及其文学创作,在人类文化史上创造出非凡的英雄业绩,在艺术创作上带有浓郁的英雄情结。但由于他们所处的东西文化背景不同,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使他们的英雄情结在具体表现内涵、结果、风貌等存在有不同。  相似文献   

17.
沂蒙精神的生产与传播:以“红嫂”文本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文艺作品中个体化的红嫂形象到红嫂的群体化再现,"红嫂"已经成为沂蒙老区经典的红色文化符号。通过关注几十年来有关"红嫂"的各类文本生产,从中可解读红嫂文化与红嫂精神的生产机制、传播模式,解读红嫂文化的生产与时代语境之间的内在关联,还原红嫂群体形象的历史本真。红嫂文本的生产塑造了"红嫂"这一传承不朽的红色艺术经典,革命时代红嫂文本的革命化塑造了英雄化的红嫂;后革命时代的红嫂文本则突出平民化、人性化视角,从平民视角、日常生活角度展现战争背后普通沂蒙女性的真爱与唯美。红嫂文本的生产与传播离不开特定时代文化语境的制约,二者之间的张力及其维度决定了文本生产的机制和模式,以及文本的最终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8.
建国初期,在翻身解放的兴奋与自豪中,在艺为政治服务的导向下,在艺为工农兵的规范下,上海的诗歌,散创作呈现出以颂歌为主的形式和基调;讴歌人民领袖,讴歌共产党,歌唱社会主义建设,颂扬工农兵英雄的形象,咏唱大跃进,人民公社,诗歌缺少含蓄深邃的意境,成为被时代扭曲的记录,散常与通讯特写等接近,常缺乏艺术的精心推敲与营构。学的繁荣与发展与特定时代的艺政策,与作家们是否对个性的追求与把握,与是否注重学本体性的特征,与是否提倡学多元化等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9.
传播对于文学的渗透不仅体现在文学的题材上,还体现在文体上。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就是在宣传的母体中孕育的一种新型文学样式,也是使意识形态传播获得最大化效果的一种方式。笔者从宣传学的视域对电影、戏剧、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进行考察,以此为切入点论述宣传通过对文学样式的渗入与改造的方式从而将文学收编和规范到革命宣传的洪流中。并勾勒出左翼文学团体在结合不同文学样式的传播特性基础上形成的传播策略,从而为理解革命文学提供新的思考维度。  相似文献   

20.
用花的名字来命名的战争题材小说《百合花》既符合当时的战争文化的意识形态,又触入了高超的写作技巧,其细节描写、诗意风格倍受文学批评家的青睐。茹志鹃用女性作家独有的明朗秀丽的审美直觉,采用浪漫主义田园抒情的形式,对战争文化既有反叛、又有承袭,可以说小说《百合花》是短篇小说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