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喧”与“暄”、“靡”与“糜”、“脍”与“烩”,这三组词字形相似、读音相同或相近,人们在使用时如果不能在意义和用法上分辨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往往容易搞错,误用。先说“喧”与“暄”: 例①四十开外的陆永康迎进客人,寒喧几句之后,便谈起“生意经”来。(1984.10.4《常州日报》:《“养兔专家”之谜》) 句中的“喧”应改为“暄”。“喧”,一是解作“声音大而嘈杂”。如“喧哗”、“喧闹”、“喧嚷”、“喧扰”、“喧嚣”等。陶潜《饮酒》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  相似文献   

2.
别字可改     
夏衍同志在給《新聞业务》編委会的信中談到,近来写別字之風頗有滋长,我也深有同感。据我所見,所謂写別字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由于字形相似,如“鬼鬼祟祟”写成“鬼鬼崇崇”。“病入膏盲”写成“病入膏盲”等。二是由于字音相似。如“交代”写成“交待”,“精簡机构”写成“精减机构”等。三是由于音形俱似,如“分歧”写成“分岐”。“寒暄”写成“寒喧”等等。  相似文献   

3.
“床第”一词,近年来使用频率颇高。“床第之私”、“床第之秘”、“床第之间”等用语,常见诸报端。但“第”字毕竟是个较为冷僻的字,有人误读成“第”字,连电台播音员有时也会出洋相。又因为第、第二字,在字形上十分相似,稍不留神,便会混淆,因此,在出版物中,“床第”误排为“床第”,可谓俯拾即是。 “第”本为“弟”,指“以韦束物”,因为“束之不一,则有次弟也”。“次 弟”即“次第”, 这是“弟”的本 义。“弟”后被借用为兄弟的“弟”,一借不还,古人便另造出个“第”字。 “第”又可指房屋,如府第、门第、宅第,等等…  相似文献   

4.
“本”探     
刘向(前77—前6)以前,“本”字无书籍义。《文选·魏都赋》“校雠篆籀”句,李善注引《风俗通》云:“按刘向《别录》:‘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这是“本”字有书义之始。刘向这一段文字(下简称“向文”),后世谈目录版本校勘的多加引用。对“向文”中的“本”(下简称“向本”),或称为“书”,或称为“底本”。但对于“向本”究竟缘何而来,很少着墨。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戴、带二字读音相同,但字形字义悬殊,有时容易混淆。“戴”的初文为“異”。在甲骨文中,“異”为“人头上戴物,两手奉之之形”。“異”演化为“戴”,只是加了一个声符。“戴”的范围后来显然并不限于头,如耳上可以戴环,颈上可以戴链,胸前可以戴花,手上可以戴表……凡加于上皆曰戴。不过,“戴”的本义毕竟是加之于头,因而又引申出尊奉、崇敬等义,如爱戴、拥戴、感戴。 带,《说文》的解释是:“绅也”。这是古代士大夫束衣的腰带,故其字“像系佩之形”。这种腰带其实也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绅士”一词便是由此而来的。因带上常佩以饰物,故又可解作佩、挂。由带的形状、功用,后来还引申出携挈、引领等义。 作为单音词,戴、带还是容易区分的。如“戴帽”不能写作“带帽”,“戴花”不能写作“带花”,“带电”不能写作“戴电”,“带兵”不能写作“戴兵”。  相似文献   

6.
贵刊2——3期合刊19页张菊生同志文,笔者不以为然,认为“夺取冠军”完全可以写作“夺冠”。“冠”有二音,“衣冠禽兽”音“guān”,作帽子讲;“勇冠三军”音“guàn”,作超出众人,位居第一讲。从“勇冠三军”一词我们就可以看出,“冠军”就是在古时三军中的位次、名次居第一的人,因而“冠军”是可以拆开来的,它属偏正结构。“夺冠”可解“夺第一”。解词应该用该字在特定词中的意义来解释。“魁”字有“汤勺”之义,“夺魁”难道是“夺汤勺”吗?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甲骨文中的"■""■"两字的含义进行了全面梳理分析。文中指出"■"和"■"作为一字异体,在用法上虽存有通用之处,如都可表灾咎义、治理义和割刈之义,但也存在一定区别:表治理之义时多用"■";而"■"可作为方国名"辝"的省写,也可读为"?",表女性年长或尊贵者。关于"■",过去学界多将其与"■""■"等字混同。文中指出"■"与"■"为一字异体可能性较大,可隶定为"?"。其与"■"区别明显:字形上,"■"是镰刀形农具,而"?"是一种挖凿之具;用法上,"?"与"■"未见有通用现象。  相似文献   

8.
“凯”字是“胜利的”意思,和“歌”字构成词组“凯歌”,意即“胜利之歌”。但在一些报刊的文章和标题中,时有在“凯歌”之前冠  相似文献   

9.
错别字探因     
一、书写错别的情形书写错别是错别字中最常见的现象之一。造成它的原因主要是:(一)由于汉字字形、笔画相似造成的错误。常见的有:未、末;衷、哀;夭、天;干、千;钓、钧、钩;栗、粟;梁、粱;戊、戍、戎、戌等等。(二)有些字形极其相似,而字义差异很大。如:“育”、“盲”“肓”也是常常分辨不清。(三)有些字因其偏旁混淆不清而造成错误。较常见的有“拨”与“拔”;“仓”与“仑”混淆等。(四)对于某些汉字字义不甚了解而形成的错误。常见的“兢兢业业”错为“竞竞业业”;“寒暄”错为“寒喧”;造成这些字错误的原因正是…  相似文献   

10.
现代日语“超”字之义与汉语基本相同。近年来,日本经济徘徊于不景气之中,人们精神的“无所渴求”便被认为是日本人的大众心理。在这种背景下,日本青少年的口头语“超~”便登上文化出版殿堂,进而成为日本人振作精神的一种口号,成为93~94的社会流行语。《“超”整理法》开创日  相似文献   

11.
王敏 《大观周刊》2010,(41):30-31
汉字有语言流长的历史,很多发展至今看似无关的汉字,其实在早期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本文选取了“等”、“候”、“待”、“俟”、“徯”这几个字的进行字义分析。是因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义项一一等候、等待。通过查阅许慎的《说文解字》、王力的《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以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汉语小词典》等辞书,来粗略地探讨这一组字的字义。  相似文献   

12.
读《出版工作》1988年第11期《录“像”还是录“象”》一文,作者亦均同志认为应该作“录象”而不应该作“录像”,对此我有不同意见。按“象”、“像”二字在某些意义上本来相通。亦均同志文中引《说文解字注》也说:“按:古书多假象为像”;又说:“似古有象无像,然像字未制之前,想像之义已起,故《周易》用象为想像之义。”而亦均同志下文却据《现代汉语辞典》中“想象”一词的释义,推论出由“想象”派生出来的表示形状、样子意思的“图象、印象、形象、影  相似文献   

13.
在英汉词典上“cable”一词的译义很多,在电工电子专业书上多作“电缆”用。近年来“光缆”普及应用,很多外文书上把“光缆”也简化写成“ca-ble”了,例如美国前年出版的一本“电工手册”就有下面的一个图例。FIGURE11.6Optical data transmission.在我国近年出版的一些英汉专业词典上,对于“cable”一词是否也可译为“光缆”,有不少的争议,有的作者认为绝不能译为“光缆”。前几天我到周光地先生家里去做客,请教了这个字的译义。先生说,这个字比较简单,用在图表上也方便,译成中文就要注意了,传输光的线路当然就要译成“光缆”,不然就出…  相似文献   

14.
打造“安全北京”的题中之义,即是打造“安乍奥运”这是“911”和SARS过后,国内外形势变化使然.也是往届奥运会安全系数日益升级后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昨夜看电视剧《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苏禄国王病逝,永乐帝派人来宣读吊唁的诏书,其中有感叹词:“於戏”。这本来是我国古代文章中常用的感叹词,其音其义与“呜呼”(或“乌乎”)全同。据颜师古在其《匡谬正信》中考证:“古文《尚书》悉为‘於戏’字,今文《尚书》悉为‘呜呼’字,而《诗》皆云‘於乎’,中古以来文籍皆为‘呜呼’字。“这是“於戏”的来历。其实后世  相似文献   

16.
释“七”     
《汉语大字典》释“匕’云:‘“七,数词。六加一的和。”这是“七”字的基本意义。在说解“七”字的字形及本义时,引《说文》云:“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卖出也。”并引了山《数名古谊),谓“‘七’古通作‘十’者,刊物为二,自中切断之象也……考其初形,‘七’即‘切’字”。丁山所谓古字,当是指甲骨文及六国古文。甲骨文“七”字与“甲”字相同,都像今日的“十”字以甲骨学小辞典》说“七”字的横比“甲”字的横较短,并非普遍如此人《说文》释“甲”云:“甲,东方之益,阳气萌动,从木戴车甲之象_一日人头直为甲,甲象…  相似文献   

17.
杜先生首创的“图”字为“图书馆”三字之合体。这种合体字古已有之。如“(敕令)”(敕令,古符咒上用);“刃”(一两,中药方用);(冂令)(旧契据用);“糎”(旧算书用)等等。字合一体,音读二声。然循其造字之法,不如杜先生深得“会意”之理。  相似文献   

18.
说来真是惭愧之至,虽然年纪已过“不惑”,但惑事仍多。近年来,“马太效应”四字常见于报端,就屡屡为其困扰。马太,本是基督教圣经故事中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但马太后面再加上“效应”两字,就不甚了然了。为在工作中免出洋相,暗暗(这也是爱要面子的缘故)求访其义,方才明白原来“马太效应”是西方的新词汇,意谓荣誉愈高者愈易得到新荣誉。这真是一桩大快事,因为这个具有理论色彩的词居然印证了我的见识。过去读报,由于闲工夫多,从要闻版到娱乐版。总是细细地看。虽然看后又每每忘记,但总觉得有些报纸的有些版面,文章的署名甚至行文的笔调都似曾相识,且出现的频率亦不低。稿子的采用率如此之高,是着实羡慕煞人的,于是也试了试,结果总是“黄鹤一去不复返”。后来才知道,报上所刊大多是名家之作。其实,这些文章也确实写得不坏,有情有理,文采斐  相似文献   

19.
“耩”之农具义,传世古今字书均不载.农史专家们的意见也不统一,近年逐渐认同“耩”无农具义的结论.但是敦煌字书及雇工契提供了丰富的例证,表明“耩”有农具义确凿无疑.“耩”是一种小型犁头,又叫“劐”、“种金”,属于农具部件.与不同用途的农具配合使用,有“耧耩”“耩子”“劐子”等称谓.  相似文献   

20.
“俩”字是一个“老资格”的易被误用的字,请看下例: (1)《小俩口赶集》(《光明日报》1980年9月19日) (2)小俩口被称为新人……(《莫污染新婚之”新”字》,《工人日报》1982年1月12日) (3)普通话也不应该有“您们”(可以说成“您俩位”“您三位”等)。(《这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