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教学《愚公移山》的过程中.笔者对文中“河阳”一词的理解产生了疑问。 两种版本两种理解。苏教版教参的解释是——河阳:黄河北岸。“河”在上古是黄河的专称。而课本则无注释。翻开人教版课本,注释很明确——河阳:古地名,在现在河南省孟县西部,南临黄河。  相似文献   

2.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李渔《芙蕖》) 高中语文第一册对这篇课文的注释中,将“群葩当令时”注释为“正当各种花开的时令。葩,花。当令,正当时令”。这个注释表面看来,通顺明白,但将其放在全句的译文中去,即为:“正当各种花开的时令,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它们开花前和开花后,是人们经过不会过问,无人欣赏的时候”。全句语意显然别扭不通。这个问题出在对“当令”二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第五册《孔乙己》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这句话中的“大抵”一词,课文注释为“大概”。笔者以为此注欠妥,理由有二: 一、查阅《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大抵”均解释成“大概;大都”的意思。这就是说,“大抵”一词有两个义项:一种是表  相似文献   

4.
“河阳”释     
杜甫的《石壕吏》:“请从吏夜归,急座河阳役,犹得各晨炊”.课本注释:“‘急应河陌役’,赶快到河阳去?役”.这个“河阳”究竟是什么地方呢?似不明确. 据《辞海》有注:河阳,“唐方镇名.因节度使治河阳三城得名,简称河阳.又名怀卫.建中二年(公元七八一年)翌.较长期领有河阳三城和五县(后置孟州)及怀、卫二卅,相当今河南黄河故遵以北,太行山以南.浚县以西及黄河南岸孟津、荥阳县的汜水、广武两镇等地.“可见,安史  相似文献   

5.
初中语文第五册《愚公移山》一课,教材在对“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一句中“河阳”一词的注释时说:“河阳,黄河北岸。”并进一步解释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对于这个注释,虽已经有人指出其错误,但,一是未能对原文及教材的注释作出具体分析;二是理由单薄,论证不力。为此,笔者认  相似文献   

6.
初中第三册《愚公移山》开头一句:“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课本对“河阳”的注释是“黄河北岸”。我们认为,“河阳”应是古地名。一、从时间看。新版《辞海》“河阳”条目有注:“古  相似文献   

7.
初三册《愚公移山》一课,有“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句.教材注:山之南,水之北为阳,这是无可非议的,河阳也确实在黄河北岸.但如果照此讲来,“河阳之北”则可译为“黄河北岸的北边”(五省区编的《教参》就是这样译的)。这样未免显得重复罗嗦.大家知道,古文讲求对仗,而“河阳之北”恰与上面的“冀州之南”相对,教材注冀州为古地名,那么河阳也应为古地名.查南充师范学院编的《中国古代历史地图集》可知春秋时晋国即有“河阳邑”,地处黄河北岸,治所在今河南孟县西,  相似文献   

8.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醉翁亭记》中“佳木秀而繁阴”句,编者注释为“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广西民族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中学古诗文对照注译》则明确指出该句中的“阴”与“荫”通假。(第190页)笔者以为,“绿荫”乃“绿阴”之误。1985年12月27日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播电视部联合审定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荫”统读 yìn,并特别指出:“树荫”应作“树阴”,“林荫道”应作“林阴道”。据此,“荫”已不再是异读词,多音现象已不复存在。“荫”的原异读音 yīn由“阴”取而代之。“荫”“阴”分工后,“荫”有三种用法:①用作形容词,如“这屋子很荫”(即指凉而潮);②用作动词,如“封妻荫子”;③用作动词语素,如“荫庇”。由  相似文献   

9.
高中第一册语文(必修本)课文《冬天之美》里有这样的句子: “当太阳拨开云雾,当它在严冬傍晚披上闪烁发光的紫红色长袍坠落时,人们几乎无法忍受它那令人眩目的光芒。”  相似文献   

10.
王勃《滕王阁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的一篇重要文言文。其中“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一句,教材注释为:“没有遇到杨得意那样引荐的人,虽有文才也(只能)独自叹惋。这里是以司马相如自比,又叹息遇不到引荐的人。”  相似文献   

11.
高语二册《劝学》一文中‘绝江河’的‘绝’字,课本注为‘极、穷’,《教参》亦作此解。均误。此‘绝’所来注本都释为‘横渡’,未见异议。‘绝江河’即‘横渡江河’,如此讲解,文意畅达贴切。注为‘极、穷’,文意扦格不通,反倒把人搞糊涂了。《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均收有‘横渡穿越’这一义项,且首例书证都是本句。《说文》:‘绝断丝也’本义把丝弄断,引为一般的断绝。横渡江河好比截断河面水流,故又引为‘横渡、穿越’。此义在  相似文献   

12.
表示“把XX看成什么”或“把XX作为什么”这个意思的“当Zuo”究竟应该写作“当做”,还是应该写作“当作”?多年来,这组异形词并行并用,各种辞书也说法不一。  相似文献   

13.
柳永《雨霖铃》(高语第三册三单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句中“何处”看似简单,但对其释义历来争论颇大。归纳起来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何处”表示地域方位,另一种则主张“何处”表示时间。的确,“何处”在古代诗歌中既可表处所,也可表时间。请看下面的例子:①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苏轼《满庭芳》)②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陆游《鹧鸪天·懒向青门学种瓜》)③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以上三例皆以“何处”发问,紧承之句则以表处所的词语明晰作答,“何处”当…  相似文献   

14.
语文版课本七年级上册选用了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一诗,对“儿童相见不相识”这句诗,教师用书以及大多数教辅资料都将“儿童”理解为“小孩子”,笔者认为欠妥。  相似文献   

15.
一、“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课本(必修)注曰:“这样仁义的人都不嫁,往后(你)打算怎么样呢?义郎,仁义的郎君,指太守的儿子。其往,其后,将来。”笔者认为,此注中的“义郎,仁义的郎君”不合文意,有望文生义之嫌。先看诗中对县令之子和太守之子的描写:“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按:言外貌、年龄及才能)“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按:言外貌及婚配)诗中写了两位官宦之子的外貌、年龄、才能及婚配情况,只字未提道德品质,谈何“仁义”?  相似文献   

16.
现行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愚公移山》一文中,对“河阳之北”一句中的“河北”条注释是“黄河北岸”,我认为这个注释值得商榷。依照教材上的注释,“河阳之北”句应翻译成“黄河北岸的北边”,这就叠床架屋了。我们知道,古文贵在精炼,往往惜墨如金,列文也不例外。如果“河阳”本意真是“黄河北岸”的意思,列子为什么不把此句精炼成“河之北”或干脆“河阳”呢?也许有人  相似文献   

17.
《春秋》三传皆释“河阳”为地名。《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历朝历代大都绘有“河阳”这一邑名,县名,府名。虽然“河阳”本义为“黄河北岸”,但春秋时早已凝固成专称性地名。  相似文献   

18.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二册《登泰山记》中,教师教学用书将“望晚日照城郭”的“望”字解释为“远看”。配套的朗读磁带读为:“望/  相似文献   

19.
“徐趋”应作何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2003年5月第一版)对所选<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入而徐趋"的注释是:"[徐趋]徐步,徐行.意思是一步一步向前慢走.徐,慢.趋,向前行走."窃以为这个注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0.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诗,清新通俗,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又编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其中“碧玉”一词,有的书作了这样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