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玮 《文学教育(上)》2013,(22):116-117
离愁别恨是我国古代文学表现的重要主题.作为经典, 《西厢记》的“长亭送别”,在表现这一主题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情景交融、结构绵密、手法丰富、意境优美,堪为承前启后的典范.  相似文献   

2.
中国封建社会由于交通不便,音信难寄,于是羁旅行役人思归,闺妇思夫,中国古典诗坛上便多了一种抒发相思别情的诗。这些诗歌因其表意的真切,情感的幽咽缠绵,表现手法的独特丰富,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此文整理归纳了古蝗诗词歌赋抒写离愁别恨常用的几种方法:想象、日暮之景、衰飒秋景、月、比喻、夸张、谐音双关、迷蒙烟雾、长亭等方法。  相似文献   

3.
由于古代封建社会交通不便,音信难寄,于是羁旅行役人思归,闺妇思夫,中国古典诗坛上便多了一种抒发相思别情的诗,这些诗歌因其表意的真切,情感的幽咽缠绵,表现手法的独特丰富,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此文整理归纳了古典诗词歌赋抒写离愁别恨常用的几种方法:借想象抒写思念;用比喻抒写离愁;用夸张写相思之甚;以反衬写归乡之情;用谐音双关抒情;虚实相生叙别情;善于运用意象写伤离之情或羁旅愁怀,如日暮、明月、秋景等。  相似文献   

4.
自江淹《恨赋》、《别赋》被萧统收入《昭明文选》之后,遂作为江淹辞赋之代表作广为人知,其次第也多从《文选》编排,先《恨》后《别》,钱钟书先生更以为"《别赋》乃《恨赋》之附庸而蔚为大国者"。但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并结合江淹仕宦经历的考察,认为《别赋》先出《恨赋》后作的可能性更大。《别赋》所写并非简单地按类排比,而融入了江淹本人与亲友、家人辞别的感受;《恨赋》也不仅仅是代古人申恨,其中秦帝、赵王等人都寓有特定的指向;故《别赋》或作于江淹赴吴兴途中,《恨赋》当是江淹自吴兴返京口后所为,二赋之写作动机及命意均与江淹特定经历,尤其是江淹与建平王景素的关系密切相关。循此入手,不但可以对《别赋》为何而别,别者何人,《恨赋》为何而恨,恨者何事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而且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别》、《恨》二赋之写作特征及在江淹诗赋创作历程中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5.
江淹是南朝宋末至梁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元徽二年,他的妻子和儿子相继离世,他也因与其主政见不合而被贬为吴兴令。娇妻爱子俱逝的悲痛,贬谪远地的悲惨命运,在《恨》《别》两赋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相似文献   

6.
王江平 《文教资料》2007,(28):11-12
本文从艺术手法方面论述《长亭送别》的离愁别恨。  相似文献   

7.
金勇 《考试周刊》2011,(84):23-24
一切文学艺术都是诉诸感性的,中国古典诗词表现得尤为明显。诗人总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主观的感情形象,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种艺术手法,化抽象为形象,艺术地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离愁别恨、乃至国恨家仇。他们感喟人生无常、生命短暂、吟咏风花雪月,寄托明月情怀,纵情抒发胸中块垒。  相似文献   

8.
约翰·邓恩的《告别辞:莫悲伤》是英国玄学派经典之作。该诗意象奇特,比喻形象,内涵丰富,夺人心魄,深层意义难以掘尽。其最大价值在于它适用于多种理论解读。对于该诗的认知因各家诗学观点不同而异。由于视角不同,形成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效果。形式主义、女性主义、解构主义、现代主义、生态主义、人文主义和新批评都对此有可话说,并且各有道理,都对邓恩诗歌解读注入新鲜活力,开阔读者视野,还能启发各种认知诗学在诗歌解读方面的创新与使用。  相似文献   

9.
《诗经》的比兴手法是我国诗歌及其他文学艺术创作的传统方法之一。“比兴”之法被视为“诗学之正源,法度之准则”,五千年来,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极大地影响着后世的文学作品的创作。“比兴”是意境美的载体,没有“比兴”就形成不了诗歌的意境美,意境美的体现,滥觞于《诗经》。《诗经》中“比兴”之法的运用使其以有限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创造了诗歌“意”与“境”的完美统一。随着文学创作的发展。意境美已成为衡量文学作品高下的美学标准之一,学习研究和继承发展《诗经》中那些亘古常新的创作方法,更好地为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服务,同时从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诗经》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多少恨》是张爱玲尝试通俗小说的作品,但主人公家茵的最后出走却“意外”地带来了张爱玲小说中女性人格的提升与脱俗。文章欲以“多少恨”为线索,逐一分析张爱玲小说中从《茉莉香片》中的冯碧落到《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薇龙到《封锁》中的翠远再到《多少恨》中的家茵以及《十八春》中的曼桢这些同样有恨却又有着不同恨的女性心路历程的求索。  相似文献   

11.
《告别辞:请勿悲伤》是邓恩最具代表性的爱情诗之一。该文根据玄学派诗人善用奇喻这一最突出的特点,对该诗中如何运用奇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在某种程度上,英诗《别离辞·莫伤悲》在结构和修辞两方面皆营造了清晰的圆美意境。诗歌结构的圆美与修辞运用的圆美同本诗精神情爱圆美的主题表达协调一致,共同构成了诗歌由表及里圆美的整体形象。透过全诗圆美的语言表层和结构组合,读者可以在各种通俗易懂的意象呈现中构建出各类与诗歌意义密切相关的语境假设,并借助诗句的修辞效果在众多的语境假设中探索到全诗圆美意境的最佳关联性。  相似文献   

13.
“黯然而销魂者,唯别而已:”初中毕业的前一天晚上,我第一次读江淹的《别赋》。还来不及细品文中深意.我便无心阅读了。隐在心底的愁绪,在一瞬间蔓延开来.充盈了我的全身。  相似文献   

14.
柳宗元离别诗《别舍弟宗一》是柳宗元生平遭际转折时期的重要作品,也是作者一反写诗时"清峭"传统,转为"忧愤"风格的转型作品。此诗在柳宗元整个诗歌作品中有着典范意义,它成了柳公生平遭际乃至诗歌探索转型时期的代表作品,对研究柳宗元的文学探索和心态活动等有典型作用,也对学界研究中唐诗歌有反哺折射之功效。  相似文献   

15.
林语堂先生在谈到晋人陶潜《归去来兮辞》的时候,赞颂道: 陶渊明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的人物,我想没有一个中国人会反对我的话吧。他没有做过大官,很少权力,除了本薄薄的诗集和三四篇零星的散文外,在文学遗产上也不曾留下什么了不得的著作,但至今还是照彻古今的炬火,在那些较渺小的诗人和作家心目中,他永远是最高人格的象征。  相似文献   

16.
蒲松龄的文学理想,是用小说这种文体,营造出一种堪与诗歌媲美的艺术意境。除了由诗歌脱化而来的作品,以及依靠诗歌来带动情节发展的篇章,《聊斋志异》还通过假象世界的诗意宣写,成功地完成了对诗歌意境的拓展与超越。  相似文献   

17.
意境就是抒情型作品中所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本文通过分析张继的《枫桥夜泊》这一意境浓郁的诗作,来阐述创造意境的两个必备条件:"切情切景"、"如在目前"的艺术形象和"见于言外"的审美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优秀古典诗词一般具有微言大义的美学特征。《蒹葭》的表层意境具有个性化、稳定性特征 ,其深层意境具有普遍性和开放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20.
以唐代王之涣边塞诗《凉州词》的意境分析为例,从功能语篇分析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的角度重新解读了这首诗的意境,从而一方面论证了功能语篇分析的广泛适用性,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功能语篇分析可以成为一种解读诗歌意境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