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四代导演的"文革"叙事电影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以<生活的颤音>、<苦恼人的笑>为代表,是对"文革"和"四人帮"的控诉与批判.第二类有<巴山夜雨>、<小街>、<我们的田野>、<青春祭>等,是对"文革"时期青年一代青春、理想的追怀.影片的形象刻画从社会政治层面趋向人性层面,艺术审美呈现出由激烈、悲愤而诗意、抒情的发展风格.但对于形成"文革"的社会历史根源缺少深刻的反思与批判.  相似文献   

2.
1958年,<文艺报>组织了"再批判"专题."再批判"所显示出来的文化悖谬在于:每个人都只能生活在特定的历史时代语境中,并不自觉地接受着"他人引导".这是"再批判"能够生成的重要社会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3.
看惯了伤痕小说、反思小说对"文革"尖锐的批判和沉痛的思索,所以当阿城的"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登场时,我们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小说依旧是"文革"时代的故事,但我们看到"文革"被淡化为非常浅淡的背景,故事的主角依旧是知青,但其目的并不是给我们展示知青艰苦的生活和曲折的命运.  相似文献   

4.
<存诚敬>是哲学家冯友兰<新世训>(又名<生活方法新论>)中的第九篇,先生在批判继承古人思想的基础上,对诚敬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方法,诚敬是一种超凡入圣的途径等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存诚敬"是生活中本然规律的要求,其思想作为教导人们如何生活的方法,对年轻一代,尤其是大学生的成"功"追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各种版本的教材中,大多数认为<拿来主义>"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一篇文章".这一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也有根据.由唐弢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认为:"在<拿来主义>里鲁迅又从批判与继承的关系作了进一步发挥.他把遗产比作一所祖传的大宅子,认为重要的首先是把它‘拿来'!"结合当时社会历史现状,纵观全文内容和结构,<拿来主义>中的"拿来",当指"融合新机",以"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即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而不是"继承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6.
杨骚一生仅创作两篇小说,即创作于1928年的<蠢>和1956年的<苹果姑娘>,前者受到"普罗文学"思潮的影响,具有浓厚的"革命的浪漫谛克"特色,后者是一篇披着童话"外衣"的现实主义小说,小说积极"干预现实",尖锐批判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的官僚主义作风,在艺术上具有明显的童话特征.  相似文献   

7.
在"五四"时期,艺术地总结并从不同生活侧面真实地反映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曾是鲁迅小说的一个中心主题.收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小说集<呐喊>中的<药><风波><头发的故事><阿Q正传>等,都批判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彻底性,提出了要使革命"从新做起"的一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而中篇小说<阿Q正传>则是这类作品的代表.  相似文献   

8.
儒家经典<论语>中"问仁"的内容是研究儒家对人本体修养的重要资料.在当今商品社会现代人格需重构的时代,儒学中仍有可供批判吸收的精华.  相似文献   

9.
顾炎武<日知录>中有大量内容论及"士人"问题,他认为"士人"是天下节义的传承者,士人重节义与否,关系天下的兴衰.以此为出发点,顾炎武对其所处时代颓废的士习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相似文献   

10.
解放不是理性的激情,而是激情的理性,是一种历史活动,而非思想活动.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肯定了政治解放的进步意义,同时也指出了它的局限性.正是通过对政治解放的批判,马克思得出了必须从政治解放进展到人类解放的结论.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明确地把克服市民社会、实现人类解放的使命赋予无产阶级.这一使命在<法兰西内战>中被界划为"社会解放".但社会解放还不是真正的人类解放,而只是无产阶级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是对政治解放的辩证否定性环节.因此,马克思的"解放"理论是一种辩证否定的批判性话语,呈现为辩证否定的动态结构性过程,人类解放也并不是人的"解放"的最后形式.  相似文献   

11.
自从在<教师之友>杂志上批判了"三座大山"之后,李玉龙、蔡朝阳、郭初阳他们也没有闲着.2008年,由郭初阳提出"目前小学语文教材选用的一些文章所塑造的母亲形象和反映的母爱是‘病态'的"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第一次转变的开端.<莱茵报>时期的现实政治问题所引发的"苦恼",是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动因的最初萌发."克罗茨纳赫笔记"的写作和在此基础上对费尔巴哈"颠倒方法"革命意义的确认,是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思想前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主要理论成果表现在: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本确立、新矛盾观的初步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初萌芽,以及人民主权民主制的思想发端.  相似文献   

13.
韩东的<有关大雁塔>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坛.<有关大雁塔>之所以长时间地被人们关注与阐释,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所置身的诗歌传统.<有关大雁塔>体现出韩东的先锋性写作的批判姿态,即对朦胧诗的批判.韩东试图以先锋的姿态让诗歌回归生活,回到人自身最本真的体验上,但他也遭遇到了"先锋"内在的悖论,在刻意"批判"和"立新"的过程中,在语言的"牢笼"里来回奔突而忘记了"出路".故而,<有关大雁塔>,多的是一种以先锋的姿态来进行的话语批判,这跟之后韩东提出的"诗到语言为止"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定的契合关系.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章培恒<中国古代散文>中有这么一句话:"不符合这种特性的东西归根结柢是无法被人接受的."此句中的"归根结柢",<现代成语小词典>写成"归根结蒂(底)",解释为"归结到根本性的问题上",<新华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写成"归根结底",释为归结到根本上,底,也有写作蒂、柢的.  相似文献   

15.
早在1999年7月,王向远教授的<"笔部队"和侵华战争--对日本侵华文学的研究与批判>(以下简称<笔部队>)作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精品工程项目"丛书中的一种正式出版后,引起了社会各界读者的关注和反响.①最近昆仑出版社又推出了他的两部新著<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学者文化人的侵华战争>和<日本右翼言论批判--"皇国"史观与免罪情结的病理剖析>(以下简称<文化侵略>和<右翼批判>),并与<笔部队>的修订本一起,纳入了该社的"日本对华文化侵略研究丛书"中.这三本著作作为国家新闻出版署重点出版项目、纪念抗战60周年"全国百种重点图书"和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军读书书目,在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纪念之际出版,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16.
吕潋是20世纪最重要的佛教思想家之一,他以"性寂"与"性觉"判分印度和中国佛学心性论的差异,反映了中国佛学思想界在近现代以来,反思与批判中国传统佛学,适应时代要求的努力.以吕激与熊十力<辨佛学根本问题>为主要文本,对该思想的提出、内涵及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一联中的"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2007年3月版)注为"曾经";吴先进先生认为此注"没有理由和依据",先后撰写<"省",字注释指误>(<语文学习>2009年7-8期)、<透过"省识"看同义复词现象>(<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4期)两篇文章进行辩驳,力主句中"省识"应释作"认识",其主要理由是:①<辞海>、<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及网上资料中,均不见"省"释作"曾经"之例证;②<辞海>、<汉语大词典>皆收有"省识"一词,释义即"认识".  相似文献   

18.
<鸿门宴>是各受版本的高中<语文>课本的传统篇目,但对文中的"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中的"如""且",各个版的高中<语文>都没有注释,笔者所见到的译文大多是照着<教学参考书>的译文抄.没有见到正确的释译.  相似文献   

19.
对乐府"<陌上桑>三解"在文献方面进行考证与辨析,揭示<陌上桑>及<艳歌罗敷行>是两个不同的相和曲,对"<陌上桑>三解"曲辞名提出质疑,为全面研究<陌上桑>、<罗敷>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本文起意于<马克思的法律社会理论及其当代启示--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为分析对象>一文[1],文中关于两层批判进路的归纳给了笔者很大的启示.笔者依此进路前行,并作以调整,将宗教批判划入第一层批判进路,由此进行了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的"现代性"相关问题的自我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