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以适应不同学校特点和学生个性差异,增强国家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课堂是国家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校本化实施需要具体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本文以"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一框的教学为例,谈谈打造校本化课堂的探索。一、解放教材,凸显学校特色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打造校本化课堂的首要任务是课程教材校本化处理。教师需要改变"唯教材至上"的思想,根据国家课程标  相似文献   

2.
针对一些人把"开发校本课程"理解为"教师编写校本教材"的实际,有专家撰文指出:开发校本课程不是编写校本教材;导致这种理解的根源就在于把课程理解为教材。文章认为,校本课程的产品指的是《课程纲要》而不是教材;考虑到教材和学生用书的特殊性,建议不要将校本课程的产品称为校本教材;鉴于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3.
校本课程开发"行政化""教材化"和"师本化"是西部贫困地区县域高中校本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校本课程开发的"校本化"特征,建立"激励约束"相容的校本课程开发新机制,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规范化"水平,建设"研究—教学"双向型教师队伍,是西部贫困地区县域高中走出校本课程开发困境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校本课程开发"行政化""教材化"和"师本化"是西部贫困地区县域高中校本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校本课程开发的"校本化"特征,建立"激励约束"相容的校本课程开发新机制,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规范化"水平,建设"研究—教学"双向型教师队伍,是西部贫困地区县域高中走出校本课程开发困境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正>"校本课程"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高中各学科教学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整合,应属于第一种情形。依据现行国家高中语文教材开发出适合本校实际和特色的校本教材,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语文整体素质提高和有特长的发展,成为高中语文与校本课程整合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一、人文教育课程领域规划人文教育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与理想。所谓人文教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两所中学的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共享型校本课程开发,一所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不仅供本校使用,还成为其他学校的选修课程。所开发的校本课程包括校本教材、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辅助教材与练习册,以及校本活动课程。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充分发挥了科研课题的带动作用、课程专家的引领作用、课程领导的组织作用、教师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本土资源的支撑作用、开发成果的共享作用。共享型校本课程开发可以扩大校本课程功能,促进学校整体改进和教师专业发展,并以活动课程作为重要落脚点,突出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实现了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接轨。  相似文献   

7.
开发校本课程是音乐课标倡导的,也是拓展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渠道。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学生对校本教材的认可是一个重要因素,即校本课程生本化。教师如何多元整合,推进校本课程生本化?本文从整合学科资源、整合校园文化、整合开发渠道三个方面阐述。  相似文献   

8.
廖光华 《现代教育科学》2012,(2):157-158,146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是促进课程发展,提高课程实施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其过程是一个学校丰富、发展并富有个性化的课程实践过程。生本化、常态化是其基本特征,核心是"生本化",关键是"常态化"。要促进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必须实现教师角色的重构,并对课程教材进行校本化的解读。  相似文献   

9.
学校师资发展与课程领导中心依照"基础型课程校本化,拓展型课程多元化,研究型课程全员化"的原则建设校本课程,开发出18种校本教材、开设了36门拓展型课程。重点落实"三维目标"和"教学五环  相似文献   

10.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存在着课程开设“虚无化”、课程管理“杂乱化”和教材开发“拿来化”等“三化”现象,严重影响校本课程开发。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要努力提升教师课程意识,完善校本课程实施机制,严把校本教材质量关和建构校本课程开发文化等。  相似文献   

11.
胡红军 《中国教师》2006,(10):37-38
新课程改革以来,探索更加适合于本校学生的课程资源和课程实施方式,成为一个重要趋势。对国家统编教材的校本化处理,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部分。对教材进行校本化处理的依据,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实际情况。即根据本学校学生群体的特点、需求、学习水平等,对统编教材的教学进行一定的特殊处理。积极的、合理的教材校本化处理探索,体现了对学生的关注,体现了教师的创造性。我校是省级重点中学,学生学习能力普遍较强,学习基础较好,求知欲望比较强。针对学生的情况,语文学科自2002—2003学年参与国家新课程实验以来,对所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的…  相似文献   

12.
校本课程开发15年,散发着浓郁的"学科味""教材味",各类学科型"校本课程"大行其道。从逻辑上讲,强调本土味是解决本土教育问题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教育生活化,催化有意义学习,影响文化化人,调节国家课程与地方文化的互动进而促进知识学习。就空间而言,国家课程政策层面的"校本课程"开发,注重体验性,淡化学科性,需要扎根本土联结地方知识,以满足学生兴趣与个性化发展需求;非政策层面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或国家课程校本转化,通过本土味的滋养,使国家课程实施更接地气,为学生生活经验的发掘与运用提供可能,有助于国家课程教学基于经验并通过经验,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校本化是国家课程实施的重要举措和途径,其中一种主要方式是调适课程,就是对国家审定的教材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进行校本化处理,使教材、教学对教师和学生更具适切性,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需要对教学策略与方法进行校本化探索。支架式教学是一个有效的突破研究点,试从支架式教学的三个定位、四个类型、五个环节谈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4.
刘军 《天津教育》2020,(2):88-89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新时期适应世界教育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随着统编教材的启动,国家教材、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的有机统一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开发校本课程成为新课程实施的一大亮点,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对象。如何将"地方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有机结合,就成为当下重要的研究课题。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开发"地方史"校本课程,发展初中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5.
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的产物,其价值取向源于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校本教材的价值取向可以概括为"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转变学校的教学方式;推动学校愿景的实现"。这一价值取向是判别学校编写的教材是否属于校本教材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成人高等教育长期以来不仅移植了普通高校的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模式,而且也把普通高校的教材通过"加减法"处理后,作为成人学生的教材使用。本文从成人高等教育应用写作教材的"成人化"和"校本化"两个方面来探讨成人高等教育的应用写作教材的改革问题。  相似文献   

17.
职校文化课如何自编校本教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职校文化课自编教材属"校本的"的课程开发,这种改革势在必行。实践中的校本课程开发有一种是"校本的"课程开发,学校在符合国家核心课程标准的情况下,对学校的所有课程进行校本化改造——既有对国家或地方开发的  相似文献   

18.
<正>一、对研发校本教材的认识2001年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后,为了克服以往教学中"课堂唯一"、"课本唯一"的弊端,国家提出了三级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诸多学校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纷纷编写校本教材。然而,不容回避的是,有的学校对什么是校本课程理解得不够,因此,在校本教材的开发中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很多学校编写的校本教材,不过是将一些传统经典古诗文或者是学生的作文汇集在一起。这算不上校本教材,充其量算做学生的课外读本。基于上述认识,为了提高各年级学生识字、写  相似文献   

19.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赋予学校和教师课程开发的权利,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的校本课程开发包括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而后者是提高国家课程实施质量的关键所在。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为了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实现因材施教,"APDE"模式针对传统"划一性"教学的标准化、同质化问题,以个性化教学思想为指导,以国家课程的教材单元为单位,按照"分析(Analysis)—计划(Plan)—实施(Do)—评价(Evaluation)"的模式进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该模式不仅提高了单元课程的实施质量,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也为学校层面进行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当前农村中小学地理校本课程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各类地理校本教材存在着课程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完整、课程内容应试化、课程实施流于形式、课程评价操作性不强等问题。文章基于镛城旅游深度开发实践,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课程目标制定、课程内容选择、课程结构体系构建、课程实施方法、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总结,旨在激发教师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热情,并通过实施校本课程教学,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校本教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