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愈在中国古代文学史、思想史上都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其平生行事,概而言之:日古文运动,日反佛老,日尊儒学。古文运动不是单纯的文学革新运动,而是一场儒学复兴运动;反佛老是为了生道统,尊儒学,所以前二者是手段,尊儒学才是韩愈的真正目的。韩愈之道主要是通过阐发《孟子》的思想而显出来的,孟子其书在唐宋以前的地位至低,一直被列入子部,是经过韩愈及其后人的张扬才得以挤入经部,因此韩愈的发动作用不可低估。韩愈道论主要包括:明道、原道、道德三个方面的内容。何谓“明道”,就是明孔孟之道。孔子的思想在优语》一书中得…  相似文献   

2.
刘禹锡的文学思想与韩愈、柳宗元有着明显不同 ,他认为 ,优秀的文学作品为是作者居高位时所就 ,反对韩愈等人的“明道”思想 ,并出于实用性的考虑 ,对骈文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因此而引来韩愈等人的不理解。除此之外 ,刘禹锡与韩、柳等人思想信仰亦不同 ,韩、柳重视孔、孟“仁政”的社会理想 ,并受孔、孟思想及人格的影响 ,而刘禹锡则对儒学真谛缺乏应有的认识 ,因此缺乏深沉的忧患意识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相似文献   

3.
唐中期的贞元、元和年间,随着传统儒学的全面复兴,以儒家政教文学观为内核的文学复古运动亦蓬勃展开。对此,向来论者皆以建立儒家道统学说的韩愈为此一思潮的最高体现。然而,以韩愈为核心分别形成各以诗、文为创作重点的两个文人群,古文创作主张“文以明道”,诗歌创作则注重“不平则鸣”,儒学观念与法则并未完全规范其诗、文创作。与之相比,在元稹、白居易的诗、文创作中,则不仅体现出儒家文学思想的全面影响与支配,而且在诗歌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4.
韩愈的散文复古理论,在宋明理学遵道统和五四作家反道统的评说之后,亟需给予重新阐释。其修辞明道的主张,不仅包含着观念论、主体论、文章论等多方面的内涵,而且是无所依恃的寒士成就生命价值、表现其孤特奇崛建树的基本形式。韩愈散文复古理论及其创作中还完整地体现和发扬了儒家建设、进取和批判、不平相结合的“双面性”品格。  相似文献   

5.
韩愈为复兴儒学做了不懈的努力与探索,是宋儒兴复儒学的前驱。韩愈对儒学发展的探讨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揭露佛道理论之虚妄;另一方面力图恢复儒学的“内圣外王”之道,以应对现实中的种种问题。韩愈在儒学发展中的贡献主要是为后世儒学发展莫定了致思方向,而非对具体的儒学理论作出圆融的解答。  相似文献   

6.
唐代的古文运动 ,不仅是一场文体、文风的革新运动 ,同时也是一次文学语言的大变革。韩愈和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领袖和倡导者 ,只是柳宗元逻辑思维严密、性格谦和 ,文章以峭拔见长 ;而韩愈则好名利、有霸气 ,文章以气势和新奇取胜。在散文语言的革新上 ,韩愈的主张及实践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给后世留下深远的影响。韩愈重文 ,他虽然说“文以明道” ,但事实上他更为注重的是文学传统 ,而不是儒学传统 ,这是历代古文评论家们都注意到了的问题。仅“文辞”二字 ,就在韩愈的诗文中出现了二十多次 ,可见他对文章语言的重视。朱熹在《朱子语类》…  相似文献   

7.
韩愈的“文以明道”是在批判现实 ,与流俗做不屈不挠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他充分发扬了儒学济世致用的一面 ,使他所明的道具有了丰富的现实内容。不平则鸣不仅是抒发自己的愤懑 ,而且为圣人之道的不明而鸣。韩愈改革文体 ,倡导古文是要解决社会问题。他不仅恢复了散文的历史地位 ,而且把散文的实用范围推广了 ,对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反映和体现 ,因此 ,他的笔下洋溢着满篇的激情  相似文献   

8.
孟学思想是韩愈儒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尊孟与非孟是韩愈孟学思想的一体两面。其孟学思想不仅是孟学转型的开端,也是论“道统”、重“心性”的宋学的重要思想课题,更是宋代“四书”得以升格集结的重要推动力量。概而言之,韩愈的孟学思想是探讨“唐宋儒学转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系统地了解韩愈经学思想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9.
“文”与“道”的关系,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刘勰在《文心雕龙》的《明道》篇中,已经有了“道缘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的提法。但因刘勰使用骈文,意思往往含糊不清。到了唐代,韩愈、柳宗元都重视这个问题,也说得比刘勰明确,值得深入研究。这里,先就柳宗元“文以明道”的观点,试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韩愈是中唐儒学思想的坚决捍卫者和振兴者,他对儒学思想的贡献具体体现在攘斥佛老、建立道统、领导古文运动与重视“师道”四个方面,宋人对韩愈的思想颇为重视,宋代儒学家对韩愈儒学思想进行接受自不待言,欧阳修、苏轼作为文学家对韩愈儒学思想也进行了各具特色的接受,由于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的影响,他们在接受中又有创新,这种发展创新是北宋古文运动之所以能在他们的领导下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韩愈散文最为人称道的就是流转于字里行间的浩然之气,而这浩然之气的形成,和他"文以明道"、"气盛言宜"的创作主张有关。韩愈认为只有"气盛"才能"言宜",并自觉把儒学作为"养气"的内容,把儒家之道变为自己内在的修养之气,从而由修养之气转化为作品的浩然之气。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学的起源远早于儒学的形成,但就保存下来的文学遗产来看,儒学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认为“文以明道”、“文以载道”、“作文害道”。儒学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内容。中国文学最显著、最本质的特征之一是文学为政治教化服务。  相似文献   

13.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 ,儒学由民间学说变为官方的意识形态 ,导致了儒学“学”与“术”的分离。统治者侧重于在“术”的层面上利用儒学 ,而压抑儒家在“学”的层面上的思想追求。面对汉唐间社会现实的种种变迁以及佛教、道教、玄学、胡文化的冲击 ,儒家的“术”仍然持续顽强地发挥作用 ,而“学”却慢慢地衰落了 ,于是才有了韩愈强烈要求对儒学进行改革和恢复儒学本原“道统”的呼吁 ,这成为宋代新儒学产生的先导。  相似文献   

14.
“以文为戏”的最早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的诸子散文之中,到了唐代,“以文为戏”的作品大量出现.韩愈在中唐时期提出了散文复古的主张,其创作理论的核心是“文以明道”.然而,韩愈在散文创作中更为优秀的作品是抒发一己之情的“以文为戏”的作品.  相似文献   

15.
眨谪阳山使韩愈对社会人生的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冷静的思考,儒学传承统绪的理论也由此趋于成熟。个性解放与人格独立的人生追求,表现为“词蓝己出”、“怪怪奇奇”的审美追求。愤激由此趋于平和,平实由此转为险怪。  相似文献   

16.
唐代古运动的兴趣是以韩愈,柳宗元为主,在“必宗经”“以明道”“以贯道”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唐代古运动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较高成就,对中国古代散的发展和为代再次兴起的古运动起到了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浅谈韩愈的语言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愈力主陈言务去,创造新的文学语言,“与事相件”。成语新颖多彩,修辞灵活贴切,语体风格随文而变。虽有晦涩难懂之处,但瑕不掩玉。  相似文献   

18.
根据顾随先生所论,以《旅夜书怀》和《山石》诗为例,从“修辞”和“阳刚”契入,分析韩愈一方面学习杜诗修辞之锤炼,一方面发扬杜诗的阳刚之气,在对比中以见其诗修辞锤炼之妙与阳刚之美。  相似文献   

19.
韩愈与柳宗元古文的“明道”方式存在明显差异,韩文追求以不落陈俗、特立无匹的精神艺术个性来发明儒道,其所标举的“陈言务去”,并非仅仅体现于语言的创新,而是反映了其古文创作追求鲜明艺术个性的基本旨趣;柳宗元的古文并不刻意追求自异于众的艺术个性,而是以兼容众长、归本大中的旨趣发明儒道。“明道”方式的差异使韩柳在如何学习前代艺术,如何对待骈俪之文等问题上,表现出不同的态度。韩柳的分歧源于其“道”论的差异,韩愈着力从开启主体道德自觉与智慧的角度发明儒道,他深刻地继承了孔子仁学注重主体之开启的理论追求,柳宗元则更多地关注对儒道之普遍性原则的探索。明道方式的差异在韩柳的古文艺术中有丰富的呈现,韩文善于以丰富的情事和生动独创的语言与艺术手法发明儒家的人伦之道,较少在义理上探幽入微;柳文则更富于思辨性。  相似文献   

20.
学习古人是韩愈和布瓦洛文学文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他们之所以对古人推崇有加,是出于用道德理性治乱救世的社会理想。他们认为理性与情感的对立是普遍人性中的共同现象,在道德沦丧的社会,必须强调理性在人性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反映在文学上则是要重点突出理性的制衡作用。韩愈的“文以明道”和布瓦洛的“爱义理”一样,都属于理性文学的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