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六祖的国恩寺到新兴的文化广场,从天堂镇的曲艺社到那形形式式的民间传说,记者为那扑面而来的气息所迷倒。那是文化的气息,也是教育的气息。如今,教育与文化相互融合成为一个新鲜的话题。所幸的是,新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幸的是,新兴出了一个六祖,不但把新兴文化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更把象征着贵族的文化带到寻常百姓家,“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兴县提出建设“山区文化大县、教育强县”,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随着广东建设文化大省战略的提出,各地的文化建设开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文化成为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佛教禅宗派六祖惠能创始的禅学文化,典型地体现了珠江文化的传统特质;其在中古兴旺时期的思想文化意识,体现了珠江文化在古代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标志着珠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的明显区别;惠能是珠江文化的哲圣。  相似文献   

3.
《广东教育》2004,(1):10-10
当今,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融合的趋势,使文化的内涵和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兴县瞄准这一变化,借建设山区文化大县的契机,增强教育发展的后劲和活力,从而使新兴教育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  相似文献   

4.
文化与教育之间有许多妙用。懂得它,便如周伯通懂得了双手互搏,一体二用。惠州人显然是深谙其中的道理。惠州乃广东厉史文化名城,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东江文化”、“东坡文化”、“东征文化”、“东纵文化”等等。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惠州人把文化与教育结合起来,构建文明、健康、平安、人文、和谐的校同文化体系,展示出迷人的惠州风采。  相似文献   

5.
教育国际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着中国各个方面,在大学校园感受尤为深切,多了外籍教师和不同肤色的留学生,还不时地见着某些学科专业的国际会议、中外同行交流活动等。教育国际化有其深厚的经济技术和文化发展背景,历史地看,它在不同的重要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效应;从社会视角看,它又有其内在要素及其结构模式。本文把教育国际化这个宏观主题,与教育自觉这个微观主题搁在一块,意为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各主体的教育思想与行为自觉。  相似文献   

6.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族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鲜明、突出的民族性和独特性,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鲜感,其魅力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艺术内涵。美丽、富饶的云南是祖国西南边疆的一颗明珠,170万年漫长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特殊的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文化的丰富,从古至今,人类南来北往,东来西进,是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交汇之处,是中原文化和南亚文化、阿拉伯文化交汇之处。如此丰富、独特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孕育了灿烂的民族艺术,构成了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活的灵魂。这活的灵魂正是通过民族艺术教育来浇灌的。本文试图从艺术教育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着手,探讨云南民族文化建设中艺术教育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形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根基。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知”“耻”是一笔宝贵的道德遗产。“知”作为人内在的自律规范“,耻”作为外在的他律规范,两者共同构成了传统道德的知耻文化。这种知耻传统文化虽不可避免地具有阶级的、历史的局限性,但它对现代公民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因此以“知耻”传统道德丰富公民教育内容,达到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公民教育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8.
六祖惠能幼年丧父,少时家贫,没有受过任何教育,可以说是目不识丁,但他潜心学佛,礼湖北黄梅东山寺弘忍大师为师。后来成为一代宗师,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千余年,成为东方三圣之一。惠能的成长历程,证明了“下下人有上上智”。这样巨大的成就,无疑是通过努力学习取得的,因此,我们试从他的学习观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传统文化与高校教育的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要素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孔孟所推崇的儒家文化为其核心,即“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八德为主。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汉文化,是流传于世至今没有中断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国的传统教育理念根植于此深厚沃土中。文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掌握知识的程度:二是指人类文明历史积淀的成果。传统文化属于第二种文化的概念范畴。它是人类历史人们共同追求的文化准则。比如“向善”,从孟子的“性善”论到现代人褒扬的“善良”美德,一直是我国历史上圣贤所积极追求的文化教育价值;还有如“诚信”,“忠孝”的传统,不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都有其重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0.
双语教育是新加坡教育的一大特色.本文概括了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的历史演进和现状,并在文化的大背景下对其进行了解读,以期探明它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1912-1949)是基础语文教育从文言文教育到白话文教育,从传统的大语文教育向现代语文学科教育过渡转换的重要阶段。在社会现代化的历史洪流冲击之下,语文教育从大教育中分离出来,朝着科学、民主、实用的方向不断变异创新。尽管语文教育蕴涵丰富的民族性,以及由于其前学科阶段发展的高度成熟而形成的深厚的历史积习和趋于固化的教育体系使它的现代转型举步维艰,但是在民国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下,最终使本学科的建设初具规模。明确了本门学科的性质目标、形成了现代语文考试制度、突破了文选型文言教科书的局限、创设了灵活主动的教学方法,使语文教育走出了以文言型书面语为教育“正宗”、儒家经典一统天下的藩篱,蹒跚起步走入现代教育乃至现代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12.
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所在地———广东省肇庆市,被誉为岭南文化的发祥地,入选国家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对六祖禅宗文化、七星岩摩崖石刻、孔学大师陈焕章、中西文化交融的使者利玛窦、清官的化身包拯、端砚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加以挖掘,开出有特色的国学教育课程,建立国学实训基地,健全大学生人格,使国学教育真正成为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13.
从高职教育课程文化看职业技能大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职业技能大赛体现了高职课程文化的课程文化目标、课程文化内容和课程文化实施,它引领了高职教育的课程建设,赋予了高职教育深厚的文化内涵.要研究职业技能大赛的成果与经验,使之成为发展职业教育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流价值文化是指在价值多元的条件下对其他非主流价值文化具有引领和指导作用的文化。我国主流价值文化就是社会主义价值文化,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化。我国教育考试机构文化在我国的文化结构中属于亚文化中的组织文化。教育考试机构文化是自觉构建的完整的系统的个体性文化体系,它直接体现主流价值观和贯彻国家意志的主流性文化,同时它也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考试为终极追求的公益性文化。在党和政府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今天,各级教育考试机构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文化,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的范导下加强教育考试机构文化建设,使教育考试机构成为具有凝聚力、竞争力、公信力、感召力和个性文化特色的现代专业化教育考试机构。  相似文献   

15.
六祖慧能     
惠能(638—713年),一作慧能,唐代僧人。中国佛教禅宗六祖,禅宗“南宗”的创立人。俗姓卢,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幼随父流放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惠能在禅宗前辈广泛兼容与吸纳中印文化的基础上,率先完成了把印度佛教全面彻底中国化进程的历史回顾。论证了惠能创新了印度的佛教文化,使之上了一个新台阶,并介绍了惠能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贡献。认为惠能创立了平民化的佛教,使社会平等的理念在中国深入人心;惠能创立“和光接物”的理念。为宋明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石;惠能把印度佛教“出世间道”的思想与中国儒家的入世观念融合起来,为中国传统文化在道德与美学领域构筑起独特的精神家园。本文还进一步把惠能对佛教文化的创新放到世界范围加以考察,认为惠能在世界宗教史上,首创政教分离的宗教改革,为宗教服务社会开辟了新天地;惠能在世界哲学史上,是辩证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最早的奠基人;惠能在世界文化史上,成功走出了一条自主把外来的异质文化完全彻底本土化,创造出比外来文化原产地更先进的文化,实现文化可持续进步的光辉道路。  相似文献   

17.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它是孕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红色文化不仅为大学生思想教育提供了优秀的文化根基,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了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因此,本文就红色文化的特性与价值展开分析,研究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相似文献   

18.
杨九俊 《江苏教育》2023,(19):18-20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文化,教育底蕴深厚。近年来,姑苏区百年老校推进“苏式课程”建设,在把握文化丰富内涵、彰显时代价值等方面呈现出较好成效,并为绘就姑苏教育美好画卷贡献了力量。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巨大,为中国人文化性格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目前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以此为切入点,对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在新时代职业教育背景下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审视,以期探索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素质教育的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20.
素质教育:以儒学文化为根基的教育运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80年代,素质教育思想在我国一经提出即逐步演变为一场新兴的教育运动。但这一新兴教育运动本质上也有一个建立在民族文化基础上的历史演进过程。教育本身是一种文化诠释与文化创造活动,它在传递文化的过程中,引导受教育者理解文化、活化文化、超越文化从而达到促进历史文化发展的目的。但教育的文化性演进必须依托于传统,因为“人类的任何发展只能是内在于文化传统的历史性演进。一旦脱离文化的传统,任何善良的设想与行为都有可能获得相反的结果”〔1〕。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也只有依循于文化传统进行历史演进性的理念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