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实验目的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吸热反应是人教版必修2第2章第1节的实验。在小烧杯中加入20g已研磨成粉末的氢氧化钡晶体Ba(OH)2·8H2O,将小烧杯放在事先已滴有5~8滴水的泡沫塑料(或玻璃片)上,然后再加入约10g氯化铵晶体粉末,立即用玻璃棒迅速搅拌,使Ba(OH)2·8H2O与NH4Cl充分反应。观察到小烧杯底部的水已经结冰,并将泡沫塑料(或玻璃片)粘在一起,证明该  相似文献   

2.
关于吸热反应实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试验修订本·必修 )化学第一册 [实验 1 -4]是一个新的实验 ,有一定的难度 ,现谈谈对吸热反应实验的研究。1 实验事实1 .1 晶体之间的反应(1 )在小烧杯里加入 2 0g已研磨成粉末的氢氧化钡晶体 [Ba(OH) 2 ·8H2 O],将小烧杯放在事先已滴有 5—8滴水的泡沫塑料(或玻璃 )片上 ,然后再加入约 1 0g氯化铵晶体粉末 ,立即用玻璃棒迅速搅拌 ,使Ba(OH) 2 ·8H2 O与NH4Cl充分反应。实验现象 :在玻璃棒搅拌过程中 ,原来无色的颗粒状晶体慢慢变为粘稠状 ,最后成为糊状物质。实验过程中闻到有强烈的刺激性…  相似文献   

3.
初中化学第四章第四节演示[实验4—7]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得到固体。实验证明,课堂演示硫酸铜晶体的析出不够理想,晶体较小。采用多步结晶法制得硫酸铜晶体,易于观察,现象明显,更有利物质结晶的教学和晶体概念的理解。制作方法如下: (1)在一个200毫升的烧杯中,加入100毫升水,加热至100℃,同时加入75.4克蓝矾,搅拌,使之溶解,制成饱和溶液。 (2)静置,冷却,当烧杯中析出较多硫酸铜晶体后,从烧杯中小心取出一个相比较大的有一定几何外形的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一册(必修)第一章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中的[实验1-4],现摘录如下:在一个小烧杯里,加入约20g已研磨成粉末的氢氧化钡晶体[Ba(OH)2·8H2O],将小烧杯放在事先已滴有3~4D水的玻璃片(或三合板)上.然后再加入约10gNH4Cl晶体,并立即用玻璃棒迅速搅拌,使Ba(OH)2·8H2O与NH4Cl充分反应.观察玻璃片上的水是否由于结冰而将玻璃片与小烧杯粘在一起.  相似文献   

5.
要制备一块有规则的大晶体硫酸铜,首先要制备硫酸铜晶种。其方法是:用蒸馏水和分析纯硫酸铜晶体配制一烧杯煮沸状态的近饱和溶液,然后将烧杯置于盛有热开水的面盆中(盖上表面器)让其自然冷却。开始出现晶种是在液体表面,慢慢长大下沉,过一会儿烧杯底上出现许多小晶体。小心取出晶体,选用形状完整的晶体作晶种,并用普通线扎牢作为下一步制备大晶体的晶种。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实验2-2吸热反应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演示实验之一。该实验是将大约20 g Ba(OH)2·8H2O晶体研细后与约10 g NH4Cl晶体一起放入烧杯中,并将烧杯放在滴有几滴水的玻璃片上,用玻璃棒快速搅拌,闻气味,用手触摸烧杯下部,并观察温度计上的读数,然后试着用手拿起烧杯,观察实验现象。教材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7.
一、喷泉实验1.配制Na_2SiO_3溶液。称取10 g白色硅酸钠晶体于小烧杯中,加入10 mL蒸馏水并搅拌,使晶体完全溶解。2.制备硅胶。向小烧杯逐滴加入3 mol/L的硫酸,开始无现象,随着硫酸的加入,有白色胶冻状物质生成(用激光笔照射,有丁达尔现象)。当白色沉淀的量不再增加,停止加酸,充分振荡,用硬纸片盖住小烧杯静置24  相似文献   

8.
为了在较短时间内制得硫酸铜大晶体,经反复试验,我找到了一种新的方法。此法不仅操作简便,且制得的晶体既大又好,具体操作如下:1.在市售的硫酸铜晶体中挑出2个晶形较好的小晶体,分别用2根头发系在同一根短玻棒上,备用。2.在盛有100ml 纯水的小烧杯(150ml)中,投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一册(必修)第一章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中的[实验1-4],现摘录如下:在一个小烧杯里,加入约20g已研磨成粉末的氢氧化钡晶体[Ba(OH)2·8H2O],将小烧杯放在事先已滴有3~4D水的玻璃片(或三合板)上。  相似文献   

10.
1、用天平及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实验背景题:小明用天平称得一空烧杯的质量为25g,用量筒量出40cm3的盐水倒入空烧杯中测量其总质量为73g,求此盐水的密度。(p盐水=m/V旦=1.2×103Kg/m3)  相似文献   

11.
制备目的:帮助学生认识晶体是自然形成的具 有一定几何形状的固体。 晶体形态:明矾为三方晶系,复三方偏三角面 体对称式。结晶呈菱面体。(正八面 体)最大的一颗边长3厘米。重28.5 克。胆矾为三斜晶系,三斜轴面对 称式,结晶为小板状体(侧棱柱体) 边长2.7厘米,重16.7克。 制作过程:在洁净的烧杯里,用高于室温12~ 15℃的热水溶解化学纯的胆矾(或 明矾)。制成胆矾(或明矾)的饱和 溶液。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第33面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一节中,需要通过演示铝与盐酸的反应和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的反应这两个实验,让学生们认识和感受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从而引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概念。  相似文献   

13.
一、对比实验1.第一组对比实验(1)在200 mL 烧杯中放入20 g 蔗糖;(2)在200 mL 烧杯中放入20 g 蔗糖,再加入几滴水,搅拌均匀。同时分别向上述两烧杯中加入15 mL 98%的浓 H_2SO_4,并搅拌。实验现象:第(2)组蔗糖变黑的速率明显快于第(1)组蔗  相似文献   

14.
新旧人教版教材均沿用了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这一实验,向学生介绍吸热反应,但其缺陷也是明显的。文章介绍了一种简单、易操作的吸热反应实验改进方法,使用十水碳酸钠与硝酸铵晶体作为替代致冷剂进行实验,液化苯酚作为显影剂,在避免教材中介绍的实验方法对环境和实验者造成危害的同时,保持了原有实验的趣味性与视觉效果。  相似文献   

15.
在无机化学教学中,接触到晶体的形状时一般是向学生展示晶体模型.如果把晶体模型改换成晶体实物,不但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用做教具的晶体实物应该足够大,形状规则.下面介绍一种制作大的正八面晶体的方法.取100克重铬酸钾固体放入一升的烧杯中,加入600毫升蒸馏水,搅拌,这时溶液为橙红色.再向溶液中缓慢加入150毫升浓硫酸,边加边搅拌,溶液变为血红色,并放热.搅拌到重铬酸钾全部溶解,将溶液冷却至室温.然后,边搅拌边缓慢注入100毫升乙醇(95%的药用乙醇即可),这时放出大量热,使溶液沸腾,颜色由血红色变为深蓝色.静置一周后,可看到烧杯底部有很小的紫色的铭钾矾[KCr(SO4)_2·12H_2O]晶体.从中选一个体积大、晶形好的晶粒做晶种,用一根塑料线将其拴住,线的另一端系在一根玻璃棒中间.把溶液稍  相似文献   

16.
小学《自然》(人教版)第九册第5课《热空气》一课中安排了两个实验,即“纸蛇旋转”和“塑料袋上升”实验,说明了热空气可以上升。热空气为什么可以上升是本课教学的难点,课本用语言叙述:因为热空气比冷空气轻,所以热空气会上升。学生只能照本宣科熟记,并不能理解,因此,我这样设计实验:在天平左右托盘上分别放大小相同的烧杯各一个,使天平左右平衡,用铁丝穿上酒精棉球点燃后,伸到其中一个烧杯中(此烧杯中的  相似文献   

17.
1 实验质疑初中化学 2 1 9页学生选作实验二“晶体的制备”,让学生亲手制备大晶体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但仔细深究该实验 ,发现教材上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1 ) 1 0 0mL水里加入 40g硫酸铜晶体 ,加热溶解 ,冷却至室温后是否能有小晶体析出 ?(2 )制备大晶体之前有没有必要一定先制备小晶体 ?(3 )在硫酸铜溶液中加 1mL稀H2 SO4,真的是“为了防止溶液浑浊”吗 ?(4 )“实验所用试剂必须纯净” ,是不是指一定要用纯净的硫酸铜来制备硫酸铜晶体 ?(5 )“溶液中溶质的量和温度都要适当” ,何为适当 ?2 晶体制备过程中的若干小实验带…  相似文献   

18.
方法一 用无水氢氧化钡与无水乙酸钠按1:1混合加热,反应速度快,生成气体多。无水氢氧化钡可用实验室里的药品加热制成白色粉末(用蒸发皿加热),放在干燥器中冷却使用。 方法二 用无水醋酸钠2g,固体氢氧化钠和氧化钙15g,研细混合均匀。然后将混合物装入事先卷好的铝箔(包装香烟的铝箔、锡箔均可)圆  相似文献   

19.
一、对测定数据的评价例某学生测定的下列数据中不合理的是()(A)用10mL量筒量取了7.5mL水(B)用pH试纸测知某地雨水的pH为5.6(C)用托盘天平称知某固体的质量为16.7g(D)测知某粗盐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90.5%浅析10mL量筒可精确到0.1mL.pH试纸只能粗略地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其范围通常在0∽14之间,且为整数.托盘天平能称准到0.1g,质量分数能准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应选(B).二、对实验操作的评价例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加热试管时应先预热试管(B)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酒精灯(C)将水缓慢地沿烧杯壁倒入盛浓硫酸的烧杯中(D)用镊子夹取…  相似文献   

20.
现行高中化学课本第一册中演示碘升华的实验方法 ,不足之处是 :烧杯内形成的碘蒸气从烧杯与烧瓶的缝隙中大量外逸 ,污染室内空气 ,影响师生健康。现行中师教材中的实验方法是将碘晶体密封在玻璃管内 ,然后用酒精灯加热 ,但将盛有碘的密封玻璃管倾斜着微热时 ,产生的紫色碘蒸气会凝结成紫黑色的液态碘 ,在密封玻璃管内壁 1 / 2处自上而下流动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整个实验过程不是在常压下进行的。当管内温度上升为 3 88K(1 1 5℃ ) ,碘的饱和蒸气压增大为 1 2kPa时就达到碘的三相点 ,从而使密封管内的碘出现气、液、固三态同时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