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上海中学数学》1995年第3期“数学问题与解答”栏中给出了如下一道问题: 已知α、β、γ为锐角,且sin~2α sin~2β sin~2γ=1。 求(cosα cosβ cosγ)/(sinα sinβ sinγ)的最小值。 本文给出此题的两个简捷解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已知z =1,求证这是一道常见的复数题.今给出一个有别于常见的证法.证设z,1/z在复平面上所对应的向量分别是OA、OB又设argz=a,则arg=2π-a.又设z 1/z对应的向量为OC.当a=kπ/2时(k=0,l,2,3),所证结论可直接核对是正确的.当a是钝角时,其证法跟a是锐角时类似,因此下面就a为锐角的情形给出证明.观察示图中.在□OACB中有:在△OAB中、由余弦定理得代入(1)式,求得由此解出一道复数题的别证@沈建平$苏州市八中  相似文献   

4.
5.
沈毅 《中等数学》2013,(6):12-12
笔者看到一道几何题,原解答利用的是牛顿定理.本文给出另一个证法. 题目 已知圆内接四边形ABCD,两组对边AB和DC、AD和BC分别交于点E、F,M、N分别是AC、BD的中点.证明: 2MN/EF=|AC/BD-BD/AC|. 证明 如图1,以B、C、D为顶点作(◇)BCDR,DR与AB交于点P,BR与AD交于点Q.联结AR、PQ、CR.  相似文献   

6.
题:有两条内角平分线等长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本刊1978年第一期曾刊载这题的多种证法,这里用反证法,简洁新颖,特再刊登——编者) 已知△ABC的两条角平分线BD、CE等长。求证AB=AC证明用反证法,若AB≠AC,不妨设AB>AC,则∠C>∠B。 BD、CE分别是∠B、∠C的平分线, ∴∠ACE>∠ABD。在∠ACE内作∠ECG=∠ABD,CG交AE于G,交BD于F,则△GBF∽△GCE, ∴BF∶CE=BG∶CG,又∠BCG>∠CBG, ∴BG>CG,BD>BF>CE,这与已知BD=CE矛盾, ∴AB=AC。  相似文献   

7.
《 中学数学月刊》1997年第2期上介绍了第十一届江苏省初中数学竞赛试题及解答.其中第三道试题为: 设△ABC三边上的三个内接正方形(有两个顶点在三角形的一边上,另两个顶点分别在三角形另两边上)的面积都相等.证明:△ABC为正三角形. 这里,笔者给出上述赛题的另一种证法. 证明 如图1,设一边在BC边上的内接正方形DEFG的边长为x.则由△AGF∽△ABC.可得上x/a=(h_a-x)/h~a,于是x=  相似文献   

8.
本刊2013年第4期“一道几何赛题的多种证法”一文运用几何构造给出了第(2)问的四种证法.这里再给出另外两种不同证法,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数学大师华罗庚先生曾经给出的一道几何趣题,并且使用面积法将其证明。本文利用梅勒劳斯(Menelaus)定理再给出一个简洁的证明。  相似文献   

10.
《中等数学》1996年第2期上介绍了1996年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第11届全国中学生数学冬令营)试题及解答。其中第一道试题为: 设H是锐角△ABC的垂心,由A向以BC为直径的圆作切线AP、AQ,切点分别为P,Q.求证:P,H,Q三点共线.  相似文献   

11.
熊光汉老师将命题:x,y,z>0,且x y 2=1,求1/4 4/y 9/z的最小值推广为:设x_i∈R~ ,i=1,2…,n,且(sum from i=1 to n(x_i))=m,则sum from i=1 to n((i~2)/(x_i))  相似文献   

12.
一道几何题     
几何课上,老师在讲台上卖力地演练着:“今天我们来讲一下上次考试的证明题……”我绞尽脑汁、卖力地证明着一道盘旋在脑中,令我寝食不安、食不甘味、百思不得其解的自设几何证明题: 已知:你经常在我身后大声与他人说笑,以引起我的注意;我不经意间看你时,总是造成四目相对的尴尬;别的同学总是在你  相似文献   

13.
2013年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一试A卷第9题: 给定正数数列{xn}满足Sn≥2Sn-1,n=2,3,…,这里Sn=x1+…+xn。证明:存在常数C〉0,使得xn≥C·2^2,n=1,2,….  相似文献   

14.
一道几何题     
如图1,已知△ABC中,AH⊥BC,垂足H在线段BC上,G为线段HC内一点,∠BAG=60°,∠HAG=12∠GAC,AB=11,AC=9.求BHHC.这道几何题用到的知识不多,初中同学应当能做(原来是日本小学算学竞赛的试题,但小学知识是不够的).有趣的是,懂得更多知识的高中学生(甚至数学教师),往往做不好(笔者曾给一些人做过).这倒不是说“知识越多越愚蠢”,而是知识多了,可供选择的解法也多了,反倒不知道选择哪一条路为好.所谓做不好,就是解答极其复杂.我们希望的好的解答,应当尽量简单.同学们可以自己先试一试,然后再看下面的解答.首先设∠HAG=α,则∠BAC=60…  相似文献   

15.
正推理是探索数学的重要方法之一,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在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第三学段(七年级—九年级)的数学课程中,推理证明不仅是图形与几何部分的重要内容,与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等环节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第三学段中,应把证明作为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有很多和证明学习相关的教学目标和建议,但仍有不少学生不重视推理证明,  相似文献   

16.
陈定昌 《中学教研》2014,(1):F0004-F0004
正~~  相似文献   

17.
2007年南昌市高中数学竞赛的一道几何试题是:如图1,ABCD,BCFE皆为直角梯形,其中,DC∥AB,CF∥BE,BC⊥AB,EF⊥BE,A,E,D,F在一直线上,P是  相似文献   

18.
19.
2005年全国初中数学联赛E卷的一道几何赛题是: △ABC中,AB<AC,I是内心,M是BC的中点,P是BC上的一点,且AO∥IM,Q是AP上的一点,若IMPQ为平行四边形,求证△MPQ为直角三角形.  相似文献   

20.
文[1]中提到了如下问题:问题1在一个角(C)等于60°的已知△ABC的各边上作等边三角形,则△ABC和对着∠C的新三角形的面积之和等于另外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之和.此题选自胡·施坦豪斯的《数学万花筒》,文[1]中和原著的解答所用知识超出了新教材中初中阶段的要求,本文提供一个很简洁的解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