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四时期,傅斯年的思想世界异常丰富,有不少关于人生问题的讨论。这些论述是在近代中国心灵秩序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反映了傅斯年寻求确定性的思维取向,也展示了他生命的前半期的生活、思想与精神历程。五四运动之前,傅斯年经历了"小孩子"到"弄潮儿"再到"夜猫"的身份转换,并开始探索人生观以解决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但因五四运动的刺激,他的人生观出现了"自然与人生"的危机,因而他决定赴欧留学,研究心理学以寻求"真我",但终无果而逐渐回到了历史学的实证研究中。在寻求过程中,傅斯年从构建个人、社会与历史的秩序到"改造自己",从信仰到怀疑再寻求,终未跳脱科学实证论的笼罩。他以科学实证论为确定性,却难以安顿人生,这构成了他生命的矛盾,也表征了五四时代知识人的心灵秩序危机。  相似文献   

2.
从一九一八年初健步登台到一九一九年夏颓然退下,傅斯年在新文化运动舞台上大起大落。无论是滕然一跃还是沮然退下,在他人生道路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给后人留下颇多的歧议和启示。这是傅斯年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一个重要的现象。本文仅就傅斯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起落及其致因机制作粗略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作为傅斯年的侄儿,"台湾秦汉隋唐帝国祖师"傅乐成不负众望,不仅没有被伯父的光芒所掩盖,更是以自己的行动使傅氏史学最终得以延续.在傅乐成众多成就的背后,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傅斯年对他的影响.这不仅表现在傅乐成的史学研究中,也体现在傅乐成的品德性格之上.  相似文献   

4.
<正>傅斯年先生曾经评价陈寅恪先生:"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胡适先生则这样评价傅斯年先生:"孟真(傅斯年先生的字)是人间一个最稀有的天才。"岳南先生的《陈寅恪与傅斯年》深情地叙述了陈寅恪与傅斯年两位大师从留学、归来、南渡、北归直  相似文献   

5.
傅斯年先生曾多次阐述自己关于文学创作的观点。他认为,文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文学的演变革新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傅斯年既抵制全盘照搬的复古主义,也反对割断传统。傅斯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能够较为客观、辨证的看待文学本身所具有的规律性特征,自觉尊重文学的发展演变,在当时是十分可贵的。  相似文献   

6.
傅斯年(1896~1950年),字孟真,聊城人,清朝开国状元傅以渐第七世孙,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学家。1919年毕业于北大中文系,年底公费赴英国留学,曾在伦敦大学学习历史、数学和实验心理学,后又去德国柏林大学学习哲学和历史。曾任中山大学教授,中文及历史系主任,代理文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代理北京大学校长、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对教育学造诣精深、贡献巨大。一、教育思想的形成傅斯年早在大学读书时代就确立了献身教育志向,决心走科学教育救国的道路,他不止一次地强调要以教育学术作为自己终…  相似文献   

7.
傅斯年的"中华民族是整个的"观点,为顾颉刚的"中华民族是一个"说开辟了先路;但同中有异,其中包含富有智慧与个性的中华民族观.国难当头,傅斯年强调政治与学术相统一,以民族大义为重,表现出有别于单纯读书人的政治敏锐与远见卓识.费孝通、白寿彝当年同属学生辈,新中国成立后都超越了自己原来对"民族"的认识,"殊途同归".他们对于...  相似文献   

8.
1950年12月的一个冬夜,一代国学大师,曾经的北大、台湾大学两校校长傅斯年还在赶稿。虽然披着棉袍,可他还是被冻得瑟瑟发抖。妻子俞大彩催他早点休息,他搁下笔说,"我正在为董作宾先生办的《大陆杂志》赶文章呢,之所以如此着急,是想等钱到手后,请你尽快去买几尺粗布,一捆棉花,为我缝一条棉裤。"想到丈夫的腿一向怕冷,西装裤又太薄不足以御寒,  相似文献   

9.
1949年台大校庆,傅斯年勉励学生做到“敦品、励学、爱国、爱人”这八个字,从此成为台大校训。傅斯年去世后.台大为纪念他奠定台大发展基石,铸造了“傅钟”.悬挂在行政大楼前的草地上。  相似文献   

10.
<正>傅斯年跪母傅斯年的母亲患有高血压病,且身体肥胖,不宜吃肥肉。于是,傅斯年的夫人俞大彩便几乎不买肥肉,但老太太喜欢吃肥肉,有时还为这事儿向儿媳妇发火。见此情形,傅斯年便在母亲面前长跪不起,向母亲说明利害关系,以求得母亲的理解,直到母亲消气后才起来。晚上,他又悄悄地对夫人俞大彩说:"以后你给母亲吃少许肥肉好了。你要知道,对于患高血压症的人,控制情绪比忌饮食更重要。母亲年纪大了,  相似文献   

11.
1948年12月17日是北京大学50年校庆日,在南京的北大同学会举行校庆会,傅斯年出席并致词。他说:“以北大五十年历史创造自由主义成为新的精神基础,过去虽未能获得现政府之扶助,但未来共产主义如有成就,对自由主义更加摧残。”1949年1月,傅斯年赴台。李宗仁发电希望他回来助一臂之力。  相似文献   

12.
马亮宽教授长期致力于傅斯年专题研究,他积二十年之功力,在从事多项个案研究并取得诸多成果的基础上(参见《傅斯年社会政治活动与思想研究》一书《参考文献》四作者相关成果),精心结撰的专著——《傅斯年社会政治活动与思想研究》(31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以下简称“马著”)。  相似文献   

13.
傅斯年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著名的教育家。1932年,他与当时的教育学者对教育学的学术价值展开了一场激烈论战。本文探讨了此场论战的背景、过程并与美国教育史上的“教育大论战”作了对比。评析此场论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洞察把握傅斯年的教育思想,理解他对教育学这门学科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傅斯年先生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一方面他在历史学学术研究领域有很深的造诣,另一方面他的一些教育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同样值得我们学习,比如傅对中学历史教育就形成了自己很有独创性的观点,这些观点虽然产  相似文献   

15.
随着海峡两岸学术文化交流的深入,傅斯年作为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代表开始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本文通过对傅斯年学术与品格的简要回顾,着重分析他作为一代学者,对现代大学理念的独到阐释,尤其是通过傅斯年对台湾大学的改革重建,旨在揭示出傅斯年对理想大学的践行与追求,其中傅斯年所倡导的大学与本国文化相融合的思想,更具有跨越时代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台湾大学     
1948年的最后一天,南京长江边上,大江滚滚而去,傅斯年和胡适两人一边喝酒,一边背诵着陶渊明的《拟古》诗第九首,两人禁不住潸然泪下。此时,前方战场攻守之势已易,蒋介石迁台之意早就萌生了。1949年1月20日,傅斯年正式就任台湾大学校长。台大中文系教授黄得时请他写几个字,他信笔写下“归骨于田横之岛”的短幅相赠,弥漫着凄怆之感。  相似文献   

17.
傅斯年只活了55岁。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从进入北大读书开始,就一直没有离开过大学。他先后出任中山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教授,北大代理校长和台湾大学校长。他的教育生涯的顶峰是1949年至1950年任台湾大学校长期间,把一个颇为混乱的大学整顿、引导进入正轨。一走进台湾大学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称为傅园的傅斯年墓。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台大校史上,孟真(傅斯年)先生虽非创校校长,但在常规及制度之设立上,恐无人能出其右。”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一是维护学术自由和教育独立特别是大学独立;二是大学工作必须以学术为中心,保持高度的学术…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30年代以来,面对日寇的咄咄进逼,受祖父言传身教影响的傅斯年奋笔疾书,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褒贬,借古讽今,表达了他强烈的民族思想和抗日到底的信念;同时傅斯年积极投身到抗战中,用行动书写着他书生报国的爱国热忱。  相似文献   

19.
何兹全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在回顾学术生涯时,反复提起傅斯年先生。20世纪30年代,傅斯年主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同时兼任北大史学系教授,是何先生的老师。何先生说,在学术上,傅斯年是我的恩师,对我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6):F0002-F0002
正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东聊城人,祖籍江西永丰。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学术领导人、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曾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国立台湾大学校长。他所提出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原则影响深远。在他任内,他广延教授,增建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