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上个世纪初,钱穆就读于常州府中学堂,其同学中有一人就是后来的刘半农;有个小他两级的师弟,就是后来的瞿秋白;有个老师,竟是文史大家吕思勉。一个不起眼的学校,走出这么多耀眼的人,一定有其独到之处。而钱穆记录的几则师生轶事,恰可体现彼时的学风。即,讲规则,有错必究;重个性,全面发展,不拘一格。先说有错必究。有一次考图画课,题目为《知更鸟,一树枝,三鸟同栖》。钱穆画了一长条表示为树枝,长条上画了三个圆圈表示为三鸟,每圈上部各加两个墨点,表示为每一鸟之双目。墨点既圆且大。同学们看见这张考卷,下课后都说鸟的两只大眼睛极像图画科杨老师,正好被杨老师听到,极为震怒,因此  相似文献   

2.
读了钱穆的《中国史学名著》后,深深体会他的治学思想。这些治学思想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尚古斥洋的治史思想;具有辩证思想的治史方法;以人为中心的治史思想。  相似文献   

3.
薛勃 《中国研究生》2011,(11):58-60
题记:之所以下笔写此文,是由于之前有某子以孔子、胡适自命向他人灌输自己的思想。后来觉得关于思想还是应该读其书略作了解才可作一番评论,胡适不仅仅是一个符号而已,如果仅仅扛着胡适的大旗做着有利于自己说理的事情,那便肯定是一种误读无疑了。之所以题名为从鲁迅到胡适,大抵是有几分眨鲁扬胡之意在的,原因在于从高中以至大学读鲁迅可谓不少,但是越读越困惑,甚至可以说走向了思维的死角,不能自拔。但是读胡适却越读越感兴趣,让人神清目爽,怡然自得。当然这个褒贬自是有其争议的,我亦不敢靠着读了两本书便妄自菲薄,这些只是一点个人看法与意见而已,真相如何,有待于探索。  相似文献   

4.
读书迷     
冬冬是个读书迷,他用5天的时间读了一本200页的《趣味数学》书。他第一天读了12页。后来,他越读越爱读,一天比一天读的页数多。第三天读的是第一天、第二天读的页数之和;第四天读的是第二天,第三天读的页数之和;第五天读的是第三天,第四天读的页数之和。同学们,你们知道冬冬第五天读了多少页吗?  相似文献   

5.
钱穆[1895—1990],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江苏无锡人。钱穆以自学成名家。他从常州中学、私立南京钟英中学肄业后,就开始做乡村小学教师,后来做中学教师,曾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大学教师,1949年离开大陆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1年定居台湾;1990年病  相似文献   

6.
这个世界如果没有文学,就没有文字中的性情了;没有了性情,就不觉得做人和作文要修养了。这也是钱穆的看法。钱穆说:"摩诘诗若是写物,然正贵其有我之存在。子美诗若是写我,然亦正贵其有物之存在。"写我,要有物的存在;写物,也要有我的存在。写俗世,要有灵魂参与;写灵魂,也要有俗世作为容器。互相作为对方存在的证据,这就是把人摆到作品里面去。  相似文献   

7.
正所谓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让人眼界更开阔,对自我有更清醒的认识,而不至于狂妄。一个人读的书越多,越会意识到自己的匮乏。但我并不将读专业书视为完整意义上的读书,在我看来,一个人不论从事什么行业,都应该读一些人文社科类的图书。  相似文献   

8.
读历史,读著名企业的成长经历,读那些非常典型的案例,总会引起人们模仿的冲动。然而,管理中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越卓越、越典型的案例,越不可复制。管理拒绝拷贝,东施效颦的成语需要牢记。  相似文献   

9.
钱穆写《国史大纲》的时候,特别在书前提醒读者,其中一处说: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他还强调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钱穆的本意是要当时的读者对中国历史不能简单否定,不能把自己国家的历史说得一无是处。钱穆完成本书在抗战期间,他对读者的忠告,在当时有特殊意义。后来我们经常用对历史保持温情与敬意,来强调  相似文献   

10.
写作导航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学者钱穆也曾说过:"文章者,花样也。"语言就是文章最出彩的花样。如果一篇文章文采飞扬,语言诗意灵动,读起来就如风行水上,自然会让人如品香茗,心旷神怡。那么,如何才能让作文语言出彩呢?  相似文献   

11.
冯仑 《作文》2023,(19):52-53
<正>读书对我的人生有什么样的影响?应该说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影响。第一,少年时代,因为兴趣读了很多书,后来读书为我创造了就业机会。我在十四五岁时开始读历史书,读政治书,特别是读一些和马克思主义相关的书籍。后来上了大学,就选择了政治经济学,读社会主义理论有关书籍。结果在做生意之前,读书成了我的工作,成了我的职业。有些人特别喜欢历史,一辈子只研究历史。我读政治书,工作之后就教政治。一开始是因为兴趣读书,后来读书竟成了我的工作,这是很有意思的。  相似文献   

12.
钱穆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对历史研究方面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钱穆史学思想中有三个关键词,一个是专,一个是通,一个是变。钱穆比较重视通史的研究,也重视专门史领域的开阔,主张沿着时代的发展变通自己,在变化中找到历史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钱穆先生的回忆录里,提到他在常州中学一个同学,天资聪颖,文采出众。此人头上有两个“旋”,故名“瞿双”,他便是后来中共早期领导人瞿秋白。钱穆对这位同学选择的人生路,可能难以理解,但他偏居台岛,以耄耋之年回忆旧事时,依然惋惜这位书生领袖的才华。  相似文献   

14.
<正>钱穆是自学成材的国学大师。钱穆一生从未上过大学,更未出国留学,通过十年乡教苦读,他探索出一套独特的治学方法。钱穆记忆力极佳,在私塾上学,"日读生字二十,忽增为三十",能强记不忘,又增为四十,每篇文字大约读过三遍就能背诵。他最爱看《三国演义》,傍晚屋里光线暗,干脆就爬上屋顶读,九岁时便能背诵《三国演义》。钱穆父亲的一位朋友听说他能背《三国演义》,便当即考他"诸葛亮舌战群儒"一节,钱穆居然一字不落地当众背了  相似文献   

15.
<正>钱穆是自学成材的国学大师,平生最敬佩三人:诸葛亮、王阳明和曾国藩。钱穆一生从未上过大学,最高的文凭仅为高中(尚未毕业),更未出国留学,通过十多年乡教苦读,他探索出一套独特的治学方法和治学门径。1930年,因顾颉刚的鼎力相荐,他离开乡间,北上燕京大学,开始任国文系讲师,从此走上高校教书之路。钱穆记忆力极佳,去私塾上学,"日读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的文章是一杯杯浓茶,越品越有味道,越读越有深意。本文尤其如此,虽读十遍、百遍。每次都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相似文献   

17.
张叶 《中学生百科》2023,(Z3):103-105
<正>人们常说,一个人的精神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对此我深有体会。少年时期我读鲁迅的作品,脑海中曾想象鲁迅的面容,觉得他应该是个清癯、深邃的人。后来在书店见到他的照片,很是惊讶,因为和自己内心的构想十分吻合。之后又读张爱玲、张恨水等作家的小说,依然习惯在脑中勾画他们可能的样子,亦勾画他们作品中人物的形象,于是一个个作家的风格和精神气质跃然于胸。他们的作品、人品无疑与他们所读过的书及经历过的人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钱穆教育思想中包含丰富的职业指导思想。其职业指导思想发端于执教小学时,形成于新亚书院时期。钱穆解析职业与事业之异,号召学子砥砺意志和性情以成就事业;倡导通情达理、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规范;鼓励学生成为"用社会"的创业型人才而不仅仅是"供社会之用"的人。钱穆职业指导思想对当今我国职业指导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有助于学生突破狭隘职业观的束缚而开创事业,有利于建立中国特色的职业指导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钱穆的孙女正在北京大学中系读书,她向祖父请教读书问题。钱穆回信说:“《论语》外,须诵《孟子》、《大学》、《中庸》与《朱子章句集注》。《庄子》外,须诵《老子》。四书与老庄外,该读《史记》,须全读,不宜选读.遇不易解处,简略读过。遇能解又爱读处,则仍须反复多读,仍盼能背诵……”要求孙女背诵,作为史学大师的爷爷,自然更能背诵。能够背诵《史记》,让人不敢想象。[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如果说我不爱体育锻炼,那真委屈。我的父母和启蒙老师常说我生性爱动;后来,年级越读越高,爱动的性格,才逐渐在‘书山题海’中绐冲磨掉了。”这是在我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一个成绩好的学生的发言。我为这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