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家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里一块重要拼图。从其正统性来看,科学家精神覆盖了伟大民族精神中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四大维度;从其传承性来看,科学家精神的爱国、奉献、创新、求实、协同、育人六大核心要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都可找到相应坐标;从其界碑性来看,科学家精神发轫自五四运动后舶来的科学精神,倡导普遍主义、共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等现代科学规范;从其时代性来看,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在新发展阶段对于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有鉴于此,需要有的放矢、多管齐下,努力在全社会形成认同、崇尚并积极学习科学家精神的氛围。  相似文献   

2.
大学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对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十分重要。加强大学课程建设,要把握其发展趋势。从课程在学校的地位来看,课程建设正在从边缘走向中心;从教育思想理念发展来看,课程建设正在从"重教"走向"重学";从改革发展过程和课程建设发展内在逻辑来看,课程建设正在从课程开发走向课程理解;从教育教学方式变革来看,课程正在从封闭单向走向开放互动。  相似文献   

3.
我国大学与中小学伙伴合作可追溯至20世纪初,大学以"附属中小学校"形式开展的合作,历经了萌芽期、缓慢发展期、稳步发展期、本土探索期以及转型深化期的百年历程,促使学校发展方式从"各自为政"走向"伙伴合作"、教师专业发展从"数量扩张"走向"质量提升"、课程建设由"固守传统"走向"推陈出新"、课堂变革从"教学中心"走向"研究中心"。同时,也面临着大学与中小学不同文化取向的冲突、不同生态取向的冲突以及不同利益需求的冲突等衍生的困境。从新时代赋予学校发展的使命来看,走向"创生"是伙伴合作的生态模式、文化融合是伙伴合作的发展取向、跨界合作是伙伴合作的行动路径、构建共同愿景是伙伴合作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来看,永嘉县楠溪江古村落群是一个由自然、文化、社会、血缘等各种因素默契合成的文化生态系统,构成了天人合一的独特文化空间,是我国古代耕读文化代表和古代生态文明建设遗存的典范。当前,楠溪江古村落群正面临着自然和人为损毁的双重劫难,根据文化生态学的要求,应采取整体性、原真性、活态性、延续性的保护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从整体上是大学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性质定位、类型定位、层次定位和价值定位是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但从当前来看,对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认识和实践都亟需深化和加强,一是要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走独立、特色的创造建设之路;二是把开放交流和多元融合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三是要把文化建设做为民办高职院校存在之本并将其视为理想追求和永恒使命。  相似文献   

6.
许婕  张红 《黑河学院学报》2022,(10):157-159+185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形势下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给出了明确指引。生态文化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根基,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鄂伦春少数民族文化中蕴含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化意蕴和价值取向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具有内在的契合性。深入研究鄂伦春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特征、内涵和价值,挖掘其对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所具有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内生性作用,对于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力和驱动力。科学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不仅是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前提,也是我们"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在保障。因而,从中华民族传统生态智慧、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伟大实践分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的文化基因、理论基石和实践基础进行三维解读,是未来我们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所必须面对的一项重大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8.
生态女性主义应站在生态文化高度,发挥女性在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中的作用和价值,强调社会生态中的男女平等和协同合作。从女性创作主体、女性生存状态的反思、生态女性主义文化建设三个方面来看,女性创作主体从女性自然天性出发,对自然万物体现出了浓厚的生命关怀意识;当代女性文学对男权社会中女性的悲凉命运和心灵苦痛有充分自觉;生态文化建设为女性文学与女性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9.
生态道德建设是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逻辑必然。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需要我们立足实际,放眼未来,从价值逻辑、现实逻辑、实践逻辑三个层面对我国生态道德建设予以探究,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点的生态道德建设新境界。从价值逻辑来看,生态道德建设是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意,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从现实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国生态道德教育有序开展,生态道德建设机制逐步完善,生态道德理论研究不断深化,生态道德意识水平有效提升;但也存在生态道德教育内容、形式及效果等有待改善,生态道德规范及评价体系有待健全,生态道德践行能力及自觉性等有待提升等短板。从实践逻辑来看,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实践中,需要我们优化生态道德教育、深化生态道德约束建设、强化生态道德践行。  相似文献   

10.
论闽南文化的特质及其生态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是海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是典型的溪海过渡区文化类型,其文化基因有中原文化、百越文化和楚文化,还有外来文化。其特征是多元杂糅性、传承持续性、流播迁转性。闽南文化生态的保护应因地制宜、分级管理,并注重文化生态保护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文化物种的多样性、文化空间的和谐性和对台湾地区的涵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