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借描绘景物来抒发情感是诗文中一个普遍的表现手法。诗文中的景是一种带有情感内涵的审美画面。诗文中的情是由景象征性地表现出来的具体情感过程。在诗文鉴赏中应该注重分析作者在作品中为读者描摹的“景”与作者所希望表达的一隋”之间的关系,必须从“景”的象征性寓意中,去体味作者所寓于此中的“情”。 相似文献
2.
茅坤作为明代著名散文批评家。其散文观体现了明中期散文观从理性到感性、从教化到人情化的过程。其中,时情与物之关系的阐释尤能显示他对古代散文学的独特贡献。无论是“万物之情,各有其至”的理论提出,还是《唐宋八大家文钞》的评点体验,或是其自身的创作实践,“情与物”的内在关联性皆是其散文观的核心命题。 相似文献
3.
王礼 《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191-193
研究与探讨艺术表现中情与景的关系,无疑有利于我们对艺术创作与鉴赏中的一系列问题的理解,文章从艺术表现的实际出发,针对艺术家表现生活问题,就艺术表现中情与景的关系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4.
王礼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32(6)
研究与探讨艺术表现中情与景的关系,无疑有利于我们对艺术创作与鉴赏中的一系列问题的理解,文章从艺术表现的实际出发,针对艺术家表现生活问题,就艺术表现中情与景的关系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5.
王绍南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7,(10):43
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近代王国维进而阐述:"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情、景确实是古诗中最基本的内容,同时也是古诗鉴赏最基本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6.
王绍南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7,(9):43
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近代王国维进而阐述:"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情、景确实是古诗中最基本的内容,同时也是古诗鉴赏最基本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7.
文学鉴赏是实现文学作品所呈现的人生体验、价值追求的重要手段。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的整体性、同构性、直觉性原则为我们从鉴赏角度理解文本意象的构成、走入作品设置的美的境地提供了某种启示,并由此形成了文学鉴赏的"格式塔"效应。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整体,推崇知觉的识别与组织作用。该学派提出的"同构论""整体性""直觉观"原则,从文学接受的角度为诠释文本的意象构成、发掘独特的审美意蕴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至今对诗歌鉴赏仍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 :“情景名为二 ,而实不可离。”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进而指出 :“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情、景确实是古典诗词中最基本的内容 ,这就为我们鉴赏古典诗词提供了最基本的切入点。由于情与景在诗词中构建的方式不同 ,所以我们鉴赏品味的着眼点也会不一样。概而言之 ,可从如下几方面着眼品味。一、寓情于景。有一类诗词中常是情景分写的。有的是上句写景 ,下句写情 ;有的是上联写景 ,下联写情 ;有的是前半部分写景 ,后半部分写情 ;有的是上片写景 ,下片写情等等。这类诗词的情景抒写虽有侧重 ,但其内涵是统… 相似文献
9.
以马克思主义美学观为指导,研究与探讨艺术表现中情与景的关系,无疑有利于加强我们对艺术创作鉴赏中的一系列问题的理解,同时能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艺术创作、鉴赏思维。 相似文献
10.
11.
张西印 《第二课堂(小学)》2008,(11):24-28
从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看,情景交融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古典诗歌往往通过借景言情,寓情于景,使诗情画意高度融合,从而在艺术上表现为含蓄蕴藉,诗味浓郁,使人读之,悠然神远。今年全国18套高考语文试卷古诗词鉴赏题就景与情设置问题的有13套,下面重点选择几首进行分类解析。 相似文献
12.
13.
《诗序》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可见.感情是诗的灵魂,是诗的生命。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歌。但感情却不等于就是诗。愤怒、悲哀、快乐、忧伤、畏惧、欣慰等都只是感情.而不是诗。只有当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艺术地表现出来.让读者受到深刻的感动.那才是诗。 相似文献
14.
葛国才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1983,(4)
寓“情”于“景”中,“景”中见“情”,“景”要为“情”服务,“景”本身就必须饱含着“情”,这是诗词中写景的常规。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在不同的作品里,处理“情”与“景”关系的方法又是千差万别的,这千差万别的方法又各有所长,相互补充。鱼龙寞寞秋江冷(杜甫《秋兴》第四) 万里风烟接素秋(杜甫《秋兴》第六) 这里写了“鱼龙”、“秋江”、“风烟”、“素秋”,一片凄凉,而这一片肃煞凄凉之“景”与作者看到的动乱如棋局的时局而产生的悲凉心情是相一致的,这叫做哀“景”衬哀“情”吧。这种情景相一致(还有喜景衬喜情)的处理方法,能使人感到情感真挚,诗味醇厚,所以历来为诗家所惯用。但是,遇到大家名手,突破了常规,采用了情景相抝的写法,寓情于景外,就会使作品更加生色,正如王夫之说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畺村诗话》),我以为《沁园春·长沙》使用的就是这种方法。《沁园春·长沙》上片写景为主,一个“看”字领起七个短句,写了一个“秋”字,这个“秋”字虽然已是季节上的“寒秋”了,但写出的并不是凄凉的“悲秋”,也不是灰暗的“素秋”,而是“胜似春光”的“壮秋”: 万山红遍——满(广且多) 层林尽染——红(艳且透) 湘江碧透——尽(宽且深) 百舸争流——竞进(有动有声) 鹰击长空——飞(飞得雄健有力) 相似文献
15.
对马致远词《天净沙·秋思》中情与景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论证 ,认为这首词之所以充满艺术魅力 ,在于它将深秋的迟暮苍凉之景与游子的“秋思”情怀完美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笔者发现许多教师在解读《小石潭记》的景中情语时,割裂了景语与情语的联系,几乎是停留在文字的表层,孤立地解读《小石潭记》的景语与情语。例如这样一些主问题的设计:(1)第一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有何特点? 相似文献
17.
秦牧的散文是我国当代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它具有独特的神韵,既清新幽香,有深邃的情思,又开阔宏奇,有澎湃的激情。阅读秦牧的散文,犹如在聆听一位智者侃谈古今的变化,人世之沧桑;亦如在一位出色向导的带领下,时而神游远古,时而漫步当今;时而驱车南国,时而纵马北疆。读毕掩卷,被激起的感情波涛仍然此起彼伏,绵远深长。秦牧散文的这种巨大艺术魅力,是由各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但其中最主要的,是作者对情与景的独特抒写。 相似文献
18.
朱自清的散文以情见长,醇厚的亲情,真挚的友情,淳朴的乡情,浓郁的爱情,从笔端细细沁出,渗透在字里行间,丝丝入扣地传达给读者,他的散文堪称情感散文。他写景非但逼真,而且形神兼备,富有灵性,读者似进入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那人格化的太阳,诗意盎然的秦淮水,生机勃勃的春天,令人心醉的绿,素淡朦胧的荷塘月色,无不令人赏心悦目,然而在那浓郁的诗情画意里,却蕴涵着作者艺术上的孤诣与苦心。 相似文献
19.
20.
在诗歌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先是对情与景的融合有了一定的理论认识,然后在创作实践中才转向作品内情与景的融合。而对作品内情与景融合的认识经过了一个景物的工具化、对象化、主体化三个阶段以及三者与其他各种手法兼容并包的相应变化不断深化发展、逐步完善、最终才走向成熟的过程。情与景的交融又恰在于主客间的彼此交融,景物的主体化使诗词意境中的情景交融成为可能,并使诗词的意境达到空灵蕴藉的高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