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林纾被誉为“中国翻译文学之父”,其对中国翻译文学所作的贡献有目共睹。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视角,从语言、写作方法和文化三个方面探讨了林译小说中使用的归化翻译策略,发现长期以来一直遭评论家们口诛笔伐的林译小说的漏译、误译、增译等现象正是林纾为了达到自己的翻译目的所采用的归化翻译策略所致,因此应充分肯定这种翻译方式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林译小说"中删减、改译被后世非议甚多,其本质是在晚清这一特定接受语境中对文化缺省的补偿方式。晚清社会对陌生域外文化的渴求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持促使林译小说以这样的独特面貌出现且在当时受到大众的追捧,这揭示了林译小说所采用的补偿方式符合晚清接受语境的需求,实现了翻译实践既定的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3.
林纾—魏易合作翻译的"林译小说"作品中,学界历来认为林纾处于主体性地位,而魏易作为此模式的中介口述者,作用往往被忽略。借助学界研究的热点——界面研究,重新探讨林译小说中合作双方的作用和地位,认为在林纾和魏易合作翻译模式下,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林纾和魏易在林译小说中扮演着同等重要的角色,两者中的任何一方缺场,都不会有林译小说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奇迹。  相似文献   

4.
“林译小说”中优秀译作很多,其中不少是林纾与魏易合作完成的。魏易精通外语并与林纾合作默契,林纾具备深厚的古文功底和高超的文学感知力和创作能力,二人合作打造了“林译小说”特殊的艺术魅力。林纾的成就与魏易密不可分,他们合译的“林译小说”影响深远,在中国近代文学史和翻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5.
林译小说中有大量的增补、改译和删除等形式的有意误译。林纾和魏易合译的《黑奴吁天录》也不例外。根据传统的翻译理论,该译作被视为不忠实的翻译。然而,这部译作在晚清却受到了中国读者的普遍欢迎。传统翻译理论无法解释这一现象,翻译伦理却能为此提供理论支持:林译小说中的有意误译具有不可避免性;有意误译中包含着忠实性的因素;有意误译实为一种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6.
论林纾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译小说”第一次向国人介绍了众多的世界作家及作品,大大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和艺术视野。他代表了翻译文学初期的水平,是新旧交替时代翻译文学的里程碑;另一方面,“林译小说”又是“五四”新文学时期部分作家最早借鉴的范本,当时的作家大多是通过它的诱导和媒介才开始接触外国文学的,鲁迅、周作人、郭沫若等,都曾有过一段嗜读林译小说的经历。林译小说打破了章回体这一传统长篇小说的唯一格式,并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国人轻视外国小说的陈腐观念。  相似文献   

7.
胡杰  邹皎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3):108-110,113
林纾是近代著名的翻译家,他翻译的小说虽然在后世受到了不少的指责和批评,但在当时的确是享有盛誉,备受青睐。很多年后林译小说有了更忠实,更完善的译本,但风行程度远远不及前者。由此可见,文学翻译的接受过程并不仅依赖于文字传达上的忠实与否,而很大程度上与译入文化语境有关。在晚清末年这一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下,评论家,译者本人,以及读者通过操纵译本,使其符合当时主流的诗学标准和意识形态,从而共同创造了林译小说风行的契机。  相似文献   

8.
我国近代著名小说翻译家林纾(一八五二——一九二四),从四十二岁开始到逝世为止,用文言文翻译了一百七十余部西洋小说,其中包括四十多部世界名著。“他使中国知识阶级,接近了外国文学,认识了不少的第一流作家,使他们从外国文学里去学习,以促进本国文学的发展。”(阿英《晚清小说史》)鲁迅、郭沫若、茅盾和其他许多名作家,早年都有一个耽读“林译小说”的时期,都受到“林译小说”的熏陶。林纾在翻译上是有贡献的,其译作不仅在清末民初的文坛上有过巨大的影响,就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也起过某些积极的作用。本文仅就“林译小说”序跋,管窥林纾前期的译书思想,作为全面评价其翻译工作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副文本是指封面、标题、序言、前言、注释、后记等在文本中连接读者和正文并起协调作用的中介性文本材料。译作的副文本与译者、与译本的外部生产环境和接受机制、与伪翻译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林译小说研究的有很多,但却很少有人从副文本角度来进行研究,本文将重点从序跋角度来窥探林译小说的翻译目的、翻译方法、翻译语言以及文学比较。  相似文献   

10.
林译小说即林纾在不懂外语的情况下与其口译者合作用古文翻译的外国小说。对于林译小说人们历来褒贬不一。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林译小说“误读”现象,得出其翻译过程中“误读”现象可以从传播学的解码——编码理论、选择性理论中得到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1.
林纾凭借翻译小说蜚声文坛,林译小说能在清末民初得到广泛传播,得益于商务印书馆的品牌塑造。文章以商务印书馆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商务印书馆在林纾与林译小说品牌、文化品牌、教育品牌的塑造等方面对林译小说的传播产生的直接或间接作用,并指出商务印书馆对版权的重视也进一步维护了林译小说的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12.
林译小说序跋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密切的联系,具体表现为林译小说序跋继承并发扬中国爱国主义传统;抵制专制主义,提倡民主政体,向往法制社会;高度重视传统的孝文化;强调传统史传文化;强调中国传统诗学。总之,林译小说作为西方小说,其序跋充满了西方文化语境;同时,林译小说作为翻译小说,其序跋又弥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  相似文献   

13.
林纾是近代中国翻译史上颇具争议的一个传奇人物,因大量译介外国文学作品而备受瞩目,同时也因大量"讹"译而倍受指责;此处无意评价林译的功过得失,而只对林译《撒克逊劫后英雄略》中的数个译例进行微观分析,以小见大,探讨林译的改写策略及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西欧文学东渐初潮中,英国小说家哈葛德是一领风骚、为我国读者广为熟知的一位作者。中国现代文学卓越的奠基者鲁迅,一度也是哈葛德小说的热心读者,甚至由此萌生翻译哈葛德小说的豪兴。当时,翻译哈葛德小说最著力的林纾,几乎是见一本译一本。和林纾的翻译激情相媲美,鲁迅的阅读兴致亦达到见一本购一本的程度。但认真说来,林译哈葛德小说给鲁迅留  相似文献   

15.
朱幸梓 《文教资料》2013,(35):89-91
林译小说是近代文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开创了我国早期翻译作品的先河.林纾以其独特的“耳受手追”式的翻译方式,翻译出上百部外文小说.他的翻译理念对我国的翻译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是翻译界的泰斗级人物.他的译作中所传递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促进了我国近代社会维新思想的传播.林译小说在文学、翻译和语言领域都有着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林译小说许多堪称名著名译。文章主要以《块肉余生述》解析林纾翻译中潜藏的文化策略,认为林纾的《块肉余生述》对西洋文学的中国传统文化解读与诠释契合时代环境和读者期待视野,获得了巨大成功,甚至被认为超越了原作。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译者主观动机和翻译客观效果两个方面考察了林语堂翻译的“译有所为”,在此基础上指出:译者的翻译动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翻译生态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译者只有在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中做灵活的适应与选择,才能实现译品的长存,译者也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赵金凤 《海外英语》2014,(18):164-166
文章从译者主观动机和翻译客观效果两个方面考察了林语堂翻译的"译有所为",在此基础上指出:译者的翻译动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翻译生态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译者只有在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中做灵活的适应与选择,才能实现译品的长存,译者也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林译小说虽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很多删减、增补、或改写等形式的误译现象,使其自问世以来受到不少非议和指责。在全球化语境下,生态翻译学为林译小说中的误译现象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路径基于此,将林译小说中的误译现象置身于当时整个翻译生态环境中进行研究,解析林纾及其口述合作者如何发挥主导作用,选择性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完成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相似文献   

20.
历来对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的探讨囿于中国文学内部的分析,忽视了翻译的外部刺激诱导作用。鉴于林译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翻译史上的先驱地位,本文以其为切入点,分析了林译小说对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的贡献。研究从文学语言、文学思想、文学艺术形式、文学理论四个方面展开,采取微观分析和宏观把握相结合的手段,旨在引起学界对翻译和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的密切关系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