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希格斯粒子"——有人称"上帝粒子"、"幽灵粒子",是197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预言的许多种粒子(有人说有64种)中的一种,其他粒子都已被发现(为此,也多次授予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但就是这种最为重要的粒子因其质量实在高而至今尚在被物理学界所追寻。2011年12月13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科学家宣布,他们发现了希格斯粒子存在的迹象,但对实验误差作了进一步仔细分析后,宣布实验结果无效。2012年7月4日科学家宣布发现了一个新粒子,质  相似文献   

2.
《今日中学生》2014,(7):33-39
正"希格斯"终于得奖了科学家告诉我们,比原子还小的粒子有两类,一类是组成物质的费米子,另一类是传递能量的玻色子。希格斯玻色子被认为是基本粒子获得质量的根源,更是整个现代粒子物理学大厦的基石,几十年来,科学家一直在寻找这种神秘的粒子。2012年7月4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发现了一个酷似希格斯玻色子的新粒子,这个粒子是希格斯玻色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墙板报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生。1974年,丁肇中研究小组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J”和“丁”字形相近,寓意这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与此同时,美国人B·里希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子,这个发现大大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为此丁肇中和里希特共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丁肇中说:“认识物质世界,发现大自然的奥妙,这种基本的知识是无涯的,超越年龄、时代和国界的限制。”为了科学的进步,他探索的脚步不愿停歇。蚊子和大家是不“打”不成交的“老朋友”,要想战胜它,就…  相似文献   

4.
刘霞  张梦然 《成才之路》2011,(22):93-I0022
希格斯玻色子这个令人迷惑的亚原子,是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预言的一种自旋为零的玻色子,它也是标准模型中最后一种未被发现的粒子,被认为是物质的质量之源。而"上帝粒子"的说法是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得者利昂·莱德曼对其的别称。目前,这个粒子的踪迹俨然已成了整个粒子物理学界的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5.
2012年7月4日,瑞士日内瓦附近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宣布发现新亚原子粒子,疑似“上帝粒子”。至此科学家们对这种赋予其他粒子以质量的神秘粒子的探寻,终于达到了顶点,他们深信“上帝粒子”的存在,找到它只是时间的问题。但对于解开“上帝粒子”的神秘面纱,物理学家仍然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着。到底什么是“上帝粒子”?它对物理学的进展有什么重要性?为什么在实验中很难找到它的踪影呢?本文将逐一阐述。  相似文献   

6.
正瑞典皇家科学院2013年10月8日宣布,将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比利时物理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特和英国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以表彰他们描述了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并成功预测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希格斯玻色子又称上帝粒子。2012年7月2日,美国能源部下属的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宣布,该实验室最新数据接近证明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2013年3月14日,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发布新闻稿表示,先前由  相似文献   

7.
2012年7月,伦敦奥运很热闹。同样是这个月,欧洲还有一件大事,让全球物理学界也"奥运"了一把。7月4日,位于日内瓦的欧洲原子核能中心宣布,找到一种新亚原子粒子,这种粒子与预言的"上帝粒子"即希格斯玻色子特征"一致"。希格斯玻色子被认为是物质的质量之源,"上帝粒子"是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莱德曼对它的别称。要理解"上帝粒子",不妨回忆一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尽管研究人员已经证明,苹果并没有砸中牛顿脑  相似文献   

8.
1923年9月10日,在法国科学院会议通报第117卷上,发表了德布罗意的题为《波和粒子》的博士论文。文中这样写道,整个世纪来,在光学上,比起波动的研究方法来,是过于忽视了粒子的研究方法;在物质粒子理论上,是否发生了相反的错误呢?是不是我们把关于“粒子”的图象想得太多,而过分地忽视了波的图象?并在此论文中首次提出了物质波的概念。他认为一个数量为E、动量为P的自由运动粒子与一个波长为λ、频率为γ并沿粒子运动方向传播的平面波相当,两者的关系为:  相似文献   

9.
2012年2月1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粒子加速器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谢家麟,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60多年来,谢家麟以2项世界原创、3项填补我国空白的科研成果,奠基和开拓了新中国的高能粒子加速器事业,为我国高能粒子加速器从无到有并跻身世界科技前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谢家麟的名字一直与粒子加速器的顶尖技术连在一起。他曾成功研制  相似文献   

10.
1988年,我国第一台高能物理实验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建成。它是一种先进的粒子加速器,将各种粒子(如质子、电子等)加速到极高的能量,然后用粒子轰击一固定靶,把靶打碎。通过研究高能粒子和靶中粒子碰撞时产生的各种物理反应,发现新现象,研究粒子的性质和构成。  相似文献   

11.
爱因斯坦于1905年创立了相对论之后,紧接着于1906年为解释光电效应提出了光量子的概念,即光不但具有波动性,也具有粒子性。表征光量子粒子性的物理量E、P和表征光子波动性的物理量γ、λ之间用h常数所联系,即  相似文献   

12.
据新华社讯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14日宣布将199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法国巴黎物理化学高等学院教授乔治·夏帕克.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授奖决定中说,夏帕克在60年代末发明了多线路正比探测器,推动了粒子探测器的发展,并使探索物质最核心部分的技术取得了突破. 早先,物理学家们是通过照相法来探索粒子反应过程的,但这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探测到极为稀有的粒子相互作用的现象.从1959年起,夏帕克教授开始在日内瓦欧洲高能物理实验室工作.经过多年努力,他利用现代电子和计算机技术,发明了多线路正比探测器,大大提高了记录负荷粒子轨道的精确度和速度,从而使人们能够探测到极为稀有的粒子相互作用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粒子共存”题是安徽高考“理综”化学试题中的经典题型。纵观近六年安徽高考化学试题,“粒子共存”题可分为三种题型。本文在对其进行归纳的同时,也对2015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中的“粒子共存”题进行预测,仅供同学们复习时参考。一、“粒子共存”题型1.题干中只有一种限制条件题干中只有一种限制条件的“粒子共存”题出现在2010年安徽高考“理综”化学卷第9题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1.知道原子的核式结构;2.了解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3.知道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4.了解卢瑟福研究原子结构的思路和方法5.知道原子核的组成6.了解卢瑟福研究原子核组成的思路和方法自学参考提纲:1.1897年,发现了电子。2.1909年到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和他的助手们进行了的实验3.看图20-1,归纳α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结果是:。4.a粒子偏转的原因是:。5.卢瑟福提出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是:。6.卢瑟福研究原子结构的思路是:。7.发挥你的想象,比较原子和原子核的大小:。8.看图20-2,根据原子的核式结构理论,解释a粒子散射实验现象:。9.1…  相似文献   

15.
为避免粒子群算法陷入局部最优、早熟收敛,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混沌粒子群混合优化算法。利用混沌映射初值敏感性、遍历性特点,随机初始化一个粒子,并通过混沌映射得到多个粒子的初始值,改变初始粒子群的提取过程。利用混沌映射扩大初始粒子群,得到寻优粒子群,使得粒子群在搜索的过程中,种群数量变大,有利于全局寻优,而种群粒子多样化,有利于跳出局部极值。经典的测试函数仿真表明,改进的粒子群算法极大提高了粒子群的寻优精度和寻优效率,增加了粒子的全局寻优能力,具有更为广泛的应用场景。  相似文献   

16.
在商丘师范学院成立庆典之际 ,应我院邀请 ,河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鲁公儒教授于 2 0 0 0年 4月 18日来我院作了题为“粒子物理学的发展与展望”的学术报告。学术报告会在我院学术报告厅举行 ,物理系全体师生参加了学术报告会 ,在两个多小时的学术报告中 ,整个报告厅始终座无虚席 ,师生们为鲁先生的精彩报告所打动 ,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在报告中 ,鲁先生以详实的资料 ,深入浅出地论述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历史以及我国物理学家在粒子物理研究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 ,并详尽的介绍了目前粒子物理学的研究现状 ,展望了粒子…  相似文献   

17.
一九○九年及后来一段时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他的同事做了用α粒子轰击重金属箔的实验。实验结果是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属后偏转角度不大,但还有一部分偏转角度较大,并且有极少数偏转角超过了90°,有的甚至被弹回,偏转角几乎达到了180°。这种现象叫做α粒子的散射。限于条件,中学难于做这个实验。若我们利用微机的作图功能进行模拟,也是能够形象地再现α粒子的散射现象。我们从α粒子散射的理论得知,α粒子散射的路径是双曲线,偏转角θ与瞄准距离b有如下关系ctg(θ/2)=4πε_0((Mv~2)/(2Ze~2))b,即距离  相似文献   

18.
190 9~ 1 91 1年 ,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他的合作者们为验证汤姆生的枣糕式原子模型 ,进行了α粒子轰击金箔薄膜的实验 ,而且获得了重大发现 .绝大多数 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 ,少数 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 ,并且有极少数 α粒子偏转角超过了 90°,有的甚至被弹回 ,偏转角几乎达到 1 80°.为解释该实验结果 ,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 ,成功地解释了 α粒子大散射现象 .下面给出少数 α粒子发生较大偏转的运动轨迹的数学证明 ,供同行参考指正 .证明 :忽略原子中电子的作用 ,将靶核看做是带电荷 Ze的裸核 ,其质量 M…  相似文献   

19.
研究示踪粒子的成像特点,提出一种适用于粒子图像的散斑提取方法:根据目标连通域的统计特征进行自适应二值化处理;从多个径向判断目标区域是否存在混叠并辩识粒子;提取粒子的中心位置。该方法有效地将粒子图像特征融入到二值化阈值提取与粒子辨识中,从而正确提取粒子的中心。使用粒子图像进行了算法验证。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可以有效地对粒子图像中的散斑进行提取,拓展了粒子示踪法在应用时的空间深度。  相似文献   

20.
科技博览     
《科学课》2006,(3)
·科学家发现X1835新粒子·由中、美、日等国科学家组成的北京谱仪国际合作组,日前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进行的北京谱仪实验中观测到了一个新粒子,暂时命名为X1835。“发现X1835粒子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实验上观测到一个新粒子,还因为它有可能是高能物理实验中寻找了几十年的、普通夸克模型以外的新型粒子。”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举行的北京谱仪国际合作组重大物理成果发布会上,项目负责人金山研究员介绍说。夸克是自然界物质的最小组成单元之一,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粒子物理学家建立的普通夸克模型认为自然界已确认的强子(即参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