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的外婆五十多岁了,她只读过半年书,所以很多字都不认识,更不用说早骨文了。外婆的“甲骨文”是怎么回事呢?听我说一说吧!  相似文献   

2.
项香女 《教学月刊》2005,(10):43-45
如果说2004年浙江省的高考作文是在滚滚的经济红尘中找一苇文化普渡,显示出兼济天下的宏大情怀的话,那么,2005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则似佛祖在菩提树下拈花微笑静对一枝一叶证佛,显示出浓浓的禅机与哲理。多数人认为2005年的作文题比2004年的要适合学生写。照理来说,今年的高考作文写作应该是比较理想,但实际上,今年考生的作文整体上不比前几年好。据对80%的考生作文的粗略统计显示,满分作文仅10篇,58分以上仅330篇,而在30分以下的却有9000多篇,这或许是以前几年所没有的,即使是去年,被认为作文难写的一年,恐怕也不会有。今年考场作文的“五多”现象,或许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
焦明 《现代语文》2005,(2):31-31
生活中处处有掌声,运动场上有掌声,领奖台下有掌声,歌舞剧院有掌声,课堂里有掌声,亲友相聚有掌声……  相似文献   

4.
王杰立 《文教资料》2010,(29):44-45
六书是古文字学家对文字结构规律的概括,是许慎《说文解字》的理论基础。本文应用六书理论举例来分析甲骨文.并证明汉代出现的六书适用殷商时代的甲骨文。  相似文献   

5.
6.
余韬略 《新作文》2010,(1):46-46
丫丫广播台开始广播了,首先出场的是一位勤奋学习的外婆,关于识字,外婆自有一套方法呢。不喜欢学习的小朋友,要好好反省一下哦!  相似文献   

7.
话题作文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一个好的话题往往暗示了许多内容指向。能否从话题设定的“触发点”中打开多向思维通道,是衡量话题作文写作高下的重要尺度。如果我们孤陋寡闻,思想僵化,就写不出高品位的文章。“链接”、“嫁接”是引领我们突破思维藩篱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每年高考都会“创造”出一批让人捧腹的“幽默杰作”——不过您也别光顾着笑话别人.我们大家在生活和工作中也经常会创造出这样的“妙语”。下面是从高考作文中摘录的一些段落,括号内是笔者的点评。  相似文献   

9.
《初中生学习》2004,(11):6-7
香港名喜剧明星周星弛在《大话西游》中的无]厘头式的搞笑风靡一时,直到现在我们仍能在生活中听到有人在模仿他的幽默、引用剧中的台词……这也不过是一种消遣,博从人一笑而已。可谁会想到竟会有人将这无厘头用在高考作中。结果吗,很遗憾,这篇有个性的作并没有得到老师的认同,0分!  相似文献   

10.
结合历史、考古与民俗学等知识,对甲骨文中与羌有密切关系的一些字体进行初步的判读与分析,以期概括出远古时期,古羌先人族群的来源以及殷商时期其在令黄河上游地区生活的面貌。  相似文献   

11.
李仁甫 《四川教育》2003,(11):31-31
某些平时写作水平平庸甚至低劣的学生,在高考中有超常发挥甚至在某项创新指数上有惊人的突破,这不是没有可能的;但那些平时敢于创新同时又有很强创新实力的学生,在高考中真正焕发出创新活力,这应该更有可能。  相似文献   

12.
陈昌安 《考试》2004,(5):6-8
了解话题作文拟题及开头、结尾的重要性,通过实例剖析、感悟,培养学生拟题及写作开头、结尾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对"的字形义解释众多,多数学者都认为它在甲骨文中是个表示地名的名词,但从大量文献以及方言用例来看,"对"可以作动词,"对"与"配"的核心义是"合",而上古"对""配"韵部相同,声纽一为端纽,一为滂纽,并且从文献、方言以及"对"的异体来看,上古端组舌音字和帮组唇音字确实有相通的情况,二者当是同源关系。"对"在甲骨文中核心义素当是"合",且释作持物祭祀之动词为佳。  相似文献   

14.
15.
又一轮高考结束,当我们掀起作文命题的盖头来,那种感觉是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可以说,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从话题的选择,到话题的限制,都更加符合选拔考试的命题原则,使近几年来一直困扰我们的宿构套袭得到了有效遏制。从公平选拔的意义上说,高考作文命题应最大限度的遏制宿构。围绕命题的种种改革,都旨在科学准确地判断出考生的真实作文水平,使高考选拔更趋科学、合理、公正,更具效度、信度和区分度。始于1999年的高考话题作文降低了审题难度,在内容上不作过死限制,彻底淡化文题,文题、表达上都可自由选择、自如运用,给考生以充分的…  相似文献   

16.
考释了甲骨文“■”字、“妻”字、“淒”字和“霋”字,并考证修正了《甲骨文字典》中将甲骨文“妻”字释为“■”字和“敏”字的错误。  相似文献   

17.
甲骨文“(士)”字释为“巫”,从“無”字衍变而来,继承其手执物件之意,是巫师手执巫具之形.  相似文献   

18.
甲骨文中有一个从厂从言的■字,前辈学者或认为它是后世之“瘖”字,义为哑;或认为它是舌字的别体。然而,从甲骨文字形及语境看,这种解释无法做到文从字顺。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证该字应释读为“颌”字:从甲骨文语境分析,该字是人体部位之名;分析该字所从的两个偏旁,一个是《说文》之偏旁“厂”(为“山石之厓岩”之字义引申),另一个是“言”;从厂从言的会意指向人类发言或发音的相关身体部位,即人的上颌部位,故该字应释读为“颌”。  相似文献   

19.
侯瑞娥 《新作文》2004,(10):21-21
近几年来不少同学针对话题作宽松自由的特点。平时不注重严格的基本功训练。不论布置什么样的题。总是体单一,内容贫乏,技巧缺少,以致思路闭塞。章不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